简介:摘要:《素问•阴阳别论篇》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将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自汗是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至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脑卒中后的患者大多病程长,容易出现气血亏虚严、阴阳失调,营卫不和等症状。穴位贴敷可行气活血,协调阴阳,铺灸可壮阳,健脾祛湿,两者联合,对于脑卒中后的自汗收效较好。
简介:【摘要】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以重灸疗法为代表的艾灸施术过程中灸感的产生施灸部位/用穴选用特点。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和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系统检索与灸感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原始数据库,分析灸感的产生与施灸部位及腧穴分布的规律。结果最终纳入167篇文献,共涉及人体17个部位和93个腧穴。综合分析各项研究方案设计后发现,以腰部、腹部和背部为最常见的施术部位;涉及经脉以膀胱经、任脉和督脉为前三位。而选用腧穴频次最高的前十位分别是:关元、肾俞、足三里、大椎、气海、风池、命门、三阴交、百会和大肠俞,其中特定穴的使用频次远高于非特定穴。
简介:摘要目的为观察传统针灸配合闪罐加雷火灸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为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5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方法,取患侧水沟、口禾髎、夹承浆、地仓、颊车、迎香、承泣、睛明、攒竹、阳白、鱼腰、太阳、颧髎、下关、翳风、牵正、健侧合谷、双侧足三里。观察组在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针刺方法后,在患侧面部对颊车穴、迎香穴、承泣穴、阳白穴、翳风穴进行闪罐,每个穴位闪罐3到4下即可,再用雷火灸灸患侧翳风穴15分钟。治疗10次为一疗程,两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疗效。对比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三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观察组在治疗效果(P<0.05)和治疗效率(P<0.01)上都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闪罐加雷火灸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较于传统针灸的治疗方法具有恢复快、疗效好的优点。
简介:目的:观察隔姜灸子宫穴对原发性痛经的止痛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接受隔姜灸子宫穴,对照组口服常规止痛药,两组均在经前1星期开始干预,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并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前列腺素F2a(PGF2α)水平及子宫动脉血流的收缩期峰流速与舒张期峰流速比(S/D)、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的值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姜灸子宫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发挥了艾灸的温通、生姜的温散、腧穴的刺激等综合作用,疗效优于口服止痛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