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讨论移动C型臂cT在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中的初步应用及其意义。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5例,女6例;年龄17~68岁,平均43.6岁;脊髓损伤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12例,D级4例,E级2例。术前进行CT检查,术中使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对所有患者行骨折撑开复位,再行移动C型臂cT检查骨块复位情况,确定下一步是否实施椎板切开椎管减压、骨折块复位处理。术后再次进行CT检查,并跟踪监控骨折复位和椎管管径复原状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5.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第3天和末次随访时的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椎体平移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上指标术后第3天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脊髓功能恢复良好:B级1例改善为C级,C级4例改善为D级,5例改善为E级,D级3例改善为E级。结论术中移动C型臂cT扫描在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术中对是否进一步行切开椎板减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了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手术计划的确定和修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目的针对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手术创伤大、失血多、技术要求高等问题进行技术改进,并评价改进后技术的优缺点。方法11例患者采用传统经腹膜外入路即常规程序作为对照组,16例选择采用改良“L”形胸腰联合切口(经第11~12肋胸膜外一腹膜后入路)及改进程序。比较2组间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7例胸腰椎骨折并截瘫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技术改进后术中平均出血量450mL,手术操作时间平均119min,手术切口平均长度17cm.。随访4-13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无截瘫加重,脊柱序列正常,无植骨块塌陷及高度丢失现象,无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失败。神经功能获1级以上恢复者达94%。结论该技术改进具有切口短、出血少、手术创伤较轻、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的优点。
简介:摘 要:目的 分析 DR、 CT影像诊断在脊柱爆裂型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抽取 2017年 1月 ~2018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DR和CT影像诊断在脊柱爆裂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脊柱爆裂型骨折的患者共100例,按照随机、平均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给予DR诊断,观察组给予CT影像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所用的时间和检查费用、诊断的正确率。结果对照组的检出率为68.00%,观察组的检出率为94.00%,观察组的检查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检查正确率,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检查所用时间、检查费用分别为2.57±0.42、115.6±12.7。观察组的检查所用时间、检查费用分别为8.41±0.63、604.3±10.8,观察组的检查所用时间和检查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且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R与CT影像诊断在临床上都有相应的价值,CT影像诊断检查的正确率比较高,DR检查所用时间和检查费用较低,在具体的检查时,可以结合DR与CT影像这两种进行诊断,提高检出率。具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的优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三柱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临床疗效。方法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20例,新鲜骨19例,陈旧性骨折1例。按Denis分类均为严重的爆裂骨折,D型12例,E型8例。均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切除、椎管内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比较手术前后ASIA分级变化,手术前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容积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0例骨折脱位完全复位,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管容积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X线片及CT显示骨折复位良好,椎管减压充分。结论对于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经后路椎体次全切可以同时对椎管充分减压,椎体间融合和三柱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