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总结1例儿童牙外伤导致牙根吸收防治策略成功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术前多学科合作,团队成员讨论防治牙外伤导致牙根吸收防治策略的可行性,评估用药风险,提出应对措施。术中采用四手操作,增加手术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探讨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前后上颌切牙牙根外吸收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尖牙阻生致切牙牙根外吸收的患者24例,年龄(12.3±1.6)岁(10~14岁),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将治疗前牙根发生外吸收的上颌切牙纳入吸收组(中切牙21颗,侧切牙22颗),以牙根未发生外吸收的同名上颌切牙为对照组(中切牙26颗,侧切牙21颗)。对正畸治疗全部完成满1年的患者进行随访并拍摄锥形束CT,随访到患者15例,其中吸收组中切牙10颗、侧切牙12颗,对照组中切牙16颗、侧切牙12颗。测量分析上颌切牙在牵引前(治疗前)、牵引后(阻生尖牙牵引到位时)及随访时(正畸治疗全部完成后1年)的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同时分析尖牙牵引期间(牵引前-牵引后)及随访期间(牵引后-随访时)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的变化量。结果牵引后吸收组和对照组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均显著小于同组牵引前(P<0.05)。除吸收组侧切牙牙体体积外,随访时吸收组和对照组切牙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均显著小于同组牵引后(P<0.05)。尖牙牵引期间吸收组侧切牙体积变化量[(17±6)mm3]显著大于对照组侧切牙[(12±5)mm3](t=2.51,P<0.05)。随访期间吸收组中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0.5±0.4)mm]显著大于对照组中切牙[(0.2±0.1)mm](t=2.35,P<0.05)。结论对于上颌尖牙阻生致牙根外吸收的上颌切牙,阻生尖牙牵引到位后牙根外吸收并不能即刻停止。上颌侧切牙的牙根外吸收主要发生于阻生尖牙牵引期间,上颌中切牙的牙根外吸收存在于整个正畸过程及后期随访中。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对比分析成人及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强支抗内收后上切牙牙根外吸收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成人及青少年患者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影像数据,测量上切牙切缘内收量、内收角度、压低量及牙根吸收量与吸收率。结果前牙内收后,中切牙根吸收量成人(1.47±0.72) mm,较青少年(1.16±0.4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侧切牙根吸收量成人(1.68±0.78) mm,虽然较青少年(1.49±0.74)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同组患者不同牙位相比,成人侧切牙根吸收量(1.68±0.78) mm较中切牙(1.47±0.72) mm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青少年侧切牙牙根吸收量(1.49±0.74) mm同样高于中切牙(1.16±0.45) mm,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分析表明,牙根吸收量与年龄及牙位的相关性分别为0.168(P=0.010)和0.195(P=0.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牙根吸收率与年龄及牙位的相关性分别为0.217(P=0.001)和0.238(P<0.001),差异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根吸收部位进行分析发现中、重度根吸收多发生于根尖1/3的腭侧及远中。结论上颌前突拔牙强支抗内收后,成人牙根外吸收发生的风险及量高于青少年,侧切牙高于中切牙。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分析错成年患者固定矫治前后上下切牙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进行正畸治疗的23例安氏Ⅰ类或Ⅱ类1分类错成年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21例,年龄(23.4±6.3)岁,矫治时长(2.1±0.7)年。使用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采用矫治前后全牙列锥形束CT数据建立三维模型,观察并记录矫治前后上下中切牙、侧切牙体积,测量切缘移动距离和旋转角度、牙体长轴角度。比较各牙位矫治前后牙根吸收情况,并计算牙根吸收率,对各牙位矫治前后牙根吸收率与牙移动指标(冠状向、垂直向、矢状向移动量等)、患者年龄、矫治时长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上下颌各牙位切牙体积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中切牙和侧切牙、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牙根吸收量分别为(20.2±6.0)和(14.7±4.6)、(11.2±4.7)和(14.8±5.0)mm3,牙根吸收率分别为(9.49±1.75)%和(8.56±3.43)%、(9.13±3.24)%和(9.65±2.76)%,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6,P=0.640)。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率与其矢状向移动量呈弱的正相关(r=0.36,P=0.015);下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率与其垂直向移动量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8,P=0.001);下颌侧切牙牙根吸收率与其垂直向移动量和矫治时长呈弱的正相关(r=0.35,P=0.016;r=0.34,P=0.021),与矢状向移动量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44,P=0.002)。结论正畸治疗过程中上下切牙均有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牙根吸收率与切缘中点矢状向、垂直向移动量、矫治时长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在手足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用传统螺钉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骨折愈合时间为(11.08±1.82)、住院时间为(12.26±1.2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骨折愈合时间为(16.89±1.59)、住院时间为(16.58±2.1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疗效显著,缓解了患者疼痛程度,临床推广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感染型年轻恒牙根尖闭合开展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对病症控制效果。方法:研究时间源:2021年1月-2021年12月,以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感染型年轻恒牙根尖闭合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纳入研究患者共46例,均符合研究要求,对患者开展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咬合力相比治疗后统计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患者牙齿功能(健康、感受、咀嚼、美观)与治疗后相比差值明显(P<0.05)。4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45例患者愈合,根尖发育完成,根尖闭合,其中1例患者出现牙根未发育完成,形成根管内不规则钙化桥。结论:感染型年轻恒牙根尖闭合开展根尖诱导成形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牙齿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驰放气回收装置运行后,回收了丁辛醇装置羰基合成反应器排放气、高压蒸发器排放气、低压蒸发器排放气和稳定塔排放气中的丙烯及丙烷组份,为丁辛醇产品实现降本增效做出了贡献,装置开停是关键操作,本文初步探讨驰放气装置吸收解吸系统的停工操作方法和步骤,更好地做好停工后的处理置换工作,为检修提供便利,为装置开工后长周期运行提供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视觉评价的方式比较上前牙美学区常规和牙根屏障技术(socket shield technique,SST)即刻种植修复的短期美学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拍摄3组志愿者上前牙照片,天然牙组志愿者(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本科生或研究生,2020年1月招募,10名)上前牙均为天然牙;常规组和SST组志愿者(2016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完成即刻种植修复的患者,每组10例)1颗上颌中切牙分别为常规即刻种植术后和SST即刻种植术后12个月,另1颗为天然牙。请非口腔专业人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工作人员及2名职工家属)、口腔医学生(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2015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修复医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修复专业医师)各10名对照片上中切牙(天然牙组上颌右侧中切牙、常规组和SST组种植修复体)进行粉色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PES)和白色美学指数(white esthetic score,WES)评分。结果天然牙组PES和WES总分[9(8,10)和8(7,10)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7(6,8)和7(6,9)分](H=287.08、132.79,P<0.01)和SST组[7(6,9)和8(7,9)分](H=216.01、101.21,P<0.01),SST组PES总分显著高于常规组(H=-71.06,P<0.01),常规组与SST组WE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1.57,P>0.05)。口腔医学生PES和WES总分均显著低于修复医师(H=-120.90、-218.86,P<0.01)和非口腔专业人员(H=-109.55、134.97,P<0.01);修复医师与非口腔专业人员PES总分相近(H=-11.36,P>0.05),而WE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3.89,P<0.01)。结论SST即刻种植术后12个月可获得比常规即刻种植更好的粉色美学效果,评分人专业背景可显著影响粉白美学评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