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采用1960-2011年西南地区(102°~107°E、25°~32°N)20个测站逐月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1960-2011年这52年来旱涝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典型干旱年份、多雨年份环流特征、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在这52年里,1961、1968、1976、1999年为多雨年,1977、1982、2003、2006、2009、2010、2011年干旱年,尤其2009-2011年的3年是西南地区1960年以来年降水量分布最少的年份。西南地区典型旱、涝年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有密切的关系,典型旱年西南地区处在高压系统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同时该地的水汽条件不够丰富,不利于降水的形成;典型涝年西南地区处在低压系统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为水汽输送提供便利的条件,因而有利于降水的形成。文中从1960-2011年西南地区区域性旱、涝个例入手,结合52年资料,对我国西南地区降水量年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及其典型旱年、多雨年的大气环流变化、水汽输送变化进行客观的分析。
简介:摘要:本文选择南通地区三个测站(如皋站、南通站、吕泗站)2007 年4 月至2018 年10 月酸雨观测资料,对南通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通地区三个测站在近12年中均出现过酸雨天气,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吕泗站,南通站次之,如皋站出现频率最低;近12年来酸雨频率均呈下降趋势,酸雨污染不断减轻;在降水酸性程度、(强)酸雨频率、电导率方面,冬季和春季均要强于夏季、秋季。从影响因子来看,南通地区三个测站降水平均 pH均日降水量小雨至大雨强度时,pH 呈降低趋势,当达到暴雨、大暴雨标准的时候,pH 则表现为上升趋势。随着日降水量的上升而电导率不断下降,这意味着降水量愈大,降水的清洁度愈高。从主导风向影响因子发现,导致如皋站出现酸雨的频率最多的风为东北偏东风;南通站与吕泗站酸雨频率出现最多的为东南风。
简介:本文计算了福建自1992年至2004年以来的地倾斜EW和NS两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并进行动态组合,绘制组合动态三种特征量:ΔγEW+ΔγNS(表征扩容)、ΔγEW-ΔγNS(表征剪切应变)、ΔγEW/ΔγNS(表征介质各向异性)的时序曲线图,并进行固体潮特征分析,寻找中、强地震发生前远场块体和近场块体地倾斜突变性形变异常与之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福建沿海,海潮是决定倾斜固体潮特征的主要因素;福建发生5级上的中强地震、台湾发生7级以上强烈地震时,福建地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及其动态组合特征存在明显的渐进式突变性形变异常现象,异常量和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和震中距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简介:利用2001—2011年常州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和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对常州地区霾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常州地区年霾日数呈波动变化特征。常州地区11月至翌年1月霾出现较多,夏季霾出现最少;11时霾出现频次最多,14时次之,05时霾出现频次最少。霾发生时高空主要存在两种天气形势,地面存在3种天气形势。有降水出现时,如降水明显,不易出现霾;如降水较弱,可能出现霾,但出现几率较小。大气垂直方向的逆温对霾的出现有重要作用。常州地区霾出现时以2级以下偏东风为主,相对湿度多为41.0%—70.0%。大部分雾日(除雨雾外)基本上均出现霾,有雾霾的转换现象发生。2001—2011年常州地区污染物中CO、PM_(10)浓度与霾关系较密切(2012年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开始PM_(2.5)的监测)。个例分析表明,秸秆焚烧在有利的风向下将污染物输送至下游地区,加上气团的下沉运动使污染物聚集是霾出现的主要原因。
简介:利用环渤海地区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各季节雾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运用天气学基本原理和天气学分析方法,研究环渤海地区春夏季和秋冬季雾出现的天气形势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雾出现次数的年际变化呈小幅波动且略减少的趋势;雾出现次数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冬季和夏季为雾的高发季节;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雾出现的次数最多,河北省南部和辽宁省中部地区雾出现的次数多于其他内陆地区。环渤海地区雾发生时高空环流形势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低槽型、高压脊型、平直西风型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而地面天气形势类型较复杂,主要包括均压场型、高压前部型、锋面气旋型、弱高压型、东高西低型、地形槽型和西南倒槽型等7种。环渤海雾发生时近地面逆温温差(T925-T)维持在2.5℃左右,温度露点差(T-Td)全部小于3.0℃,地面风速以微风为主(1—3m·s-1),风速较大时也有雾出现,但风速不超过8m·s-1。通过对环渤海地区雾出现时高低空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并结合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为环渤海地区雾的分析和预报提供参考。
简介:基于广西罗城气象站1958—2011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Manna—Kendall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罗城日照时数年际和四季变化、突变分析以及周期性变化特征,并对影响Et照的气象、非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罗城年日照时数有下降趋势,下降倾向率为31.98h/10a,变化幅度较大,峰值和谷值相差786.4h;日照时数还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季变化较明显,秋、冬季次之;年日照时数在1991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54a日照时数存在多个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在25a、15a尺度上,显示出强周期位相结构;同时,罗城全年、四季的日照时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简介:2009年4月22日、6月23日、8月31日和10月31日,在白洋淀鸳鸯岛、北田庄和圈头村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台地3个垂直剖面(0~10cm、10~30cm和30~60cm)上采集了土壤样品,分析了不同季节的土壤理化因子和4种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白洋淀芦苇台地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0~10cm表层土的有机质含量都在70g/kg以上;土壤的全氮和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各采样地0~10cm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为2.04~3.41g/kg,全磷含量为0.71~1.14g/kg。3块采样地0~60cm土壤的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分别为0.53~28.56mg/g、0.44~2.36mg/g、1.62~12.18mg/g和8.07~172.65μg/g,表层土壤具有较大酶活性。芦苇台地4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简介:摘 要:通过对项城市 气象 站 200 8 -2017 年酸雨观测资料的统计 分析 ,得出 项城市 酸雨的月、季、年等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项城市常年降水 pH 值为 4.71,属中度酸雨;常年降水 K值为 89.5 μ S /cm 。年平均 pH 值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酸性逐年降低;酸雨出现次数波动较大, 2011年出现 69次为常年最多, 2013年出现 41次为常年最少;秋季 ( 37.9 %) 酸雨出现频率最高,夏季次之 (2 9.3 % ) ,春季 ( 24 % ) ,冬季 ( 8.8 %) 出现频率最低。酸雨 K值与 pH值整体呈负相关关系, K值越大,则 pH值越小; K值越小,则 pH值越大。降水 pH值与降水样品受污染有一定相关性。
简介:利用2008~2012年太原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和大气污染物观测资料,对主要天气形势、典型气象要素以及空气污染状况下灰霾天气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太原地区灰霾出现频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半年灰霾出现天数占全年的65.7%;一天中08:00(北京时间,下同)至13:00发生灰霾的频率较高。2)霾日静风频率较高,主导风向为偏东南风;重度灰霾天气出现时相对湿度较高。3)霾日的大气稳定度主要表现为稳定类;霾日平均混合层高度比非霾日低约100m;08:00逆温出现次数高于20:00,霾时平均逆温强度和厚度高于非霾时。4)高压类型天气形势对灰霾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低压天气形势下较少出现灰霾天气。5)可吸入颗粒物、SO2和NO2浓度在非霾日比霾日分别下降32.6%、48.6%、21.7%;随着灰霾等级的增加,SO2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有显著的增加。6)灰霾天气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明显减弱,日照时数明显减少。
简介: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4—2001年暖季(5~9月)20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法分析发现,就整个地区平均而言,暖季蒸发皿蒸发量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区域内富蕴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吉木乃和布尔津站变化不显著,与全区不同步。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整个地区平均而言,低云量、平均风速、气温日较差与蒸发皿蒸发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但各站有所不同。低云量及气溶胶等污染物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量减少,而引起气温日较差减少,最终导致蒸发量减少;平均风速减小则主要与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减弱导致我国平均风速减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