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回顾分析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2013/2015年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5-12期间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住院患者,以手术方式为"玻璃体腔内注药术"为检索词查阅病历管理系统,排除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及抗生素药物的患者,就其相关疾病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查询相关疾病同年收住院患者资料并进行对比。结果:3a间共行239眼注射,男女比例接近,青年、中年及老年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a间注射人数逐年增加。行抗VEGF(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注射的相关疾病主要为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同一年度四类疾病及同种疾病不同年度行抗VEGF注射比率(注射/总数)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其中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3a中接受注射程度最高,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则增长最快。结论:抗VEGF玻璃体腔注射作为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新的治疗方式,正日益为患者接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科手术中,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术后的眼压变化。方法选取经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术后的39例(42只眼)患者。随访3个月期间,至少每个月检查1次眼压,比较术前及术后次日、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个月眼压,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与术后次日眼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与术后1周眼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前与术后1月眼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与术后3月眼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次日和术后1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1周与术后1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448,术后1月与术后3月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87,结论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术后无长期高眼压等发生,术后次日眼压明显高于术前,说明玻璃体腔药物注入后明显引起眼压的增高,但随着术后药物的吸收,眼压趋于恢复正常,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眼底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240例患有眼底病的患者,对其采用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进行治疗,1月注射治疗1次,以治疗前后的眼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力作为观察指标,对经过采用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的患者疗效进行分析并总结。结果经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后,患者的眼底病治疗总有效率为89.72%(323眼),出现恶化的平均率为3.58%(13眼)结论通过采用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治疗眼底病,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视网膜水肿和眼部黄斑情况,提高患者的视力,有效的对患者脉络膜和视网膜新生管进行消除,促进视网膜下出血和玻璃体的吸收,抑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和制虹膜红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眼底病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黄斑水肿患者为对象,以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20例为对照组,以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观察组采用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比较两组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眼压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视力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眼压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黄斑水肿可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减轻黄斑厚度,且治疗的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VRL)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淋巴瘤类型。目前治疗方案包括眼局部放射治疗(放疗)、全身化学药物治疗(化疗)、眼局部化疗以及联合治疗等,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案不同,但尚无统一的治疗指南。眼局部化疗可使药物在眼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且可重复多次进行,同时避免了全身用药或放疗带来的不良反应,是缓解眼部症状的理想选择。目前主流的眼局部化疗药为甲氨蝶呤(MTX)和利妥昔单抗(RTX),玻璃体腔注射MTX化疗的基本共识是诱导-巩固-维持治疗模式,但相关研究中有关各个阶段治疗时限和频率不尽相同。玻璃体腔注射RTX的时间间隔范围多变,可从1次/周至1次/数月等。MTX频繁注射引起的角膜上皮病变和RTX治疗后较高的复发率是更换治疗方案的主要原因。对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合并PVRL的患者,需和神经科联合治疗挽救生命,眼科治疗缓解眼部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对于单独的PVRL无中枢神经系统累及的患者,眼科治疗需控制眼部症状,且应密切随访以及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累及。
简介:目的:探讨下方玻璃体腔注射比上方注射出现注射后眼内炎的几率是否更高。下方小梁切除术滤过泡眼内炎的发病率高于上方小梁切除术滤过泡,有可能是因为细菌聚集在下方的泪湖。方法:经过广泛实践过的眼内炎病例数据库验证,发现在2a的研究期间内,有5例眼内炎病例。同时,为了评估注射部位对发病率的影响,对治疗过的909例1121眼共计8672次注射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5眼出现感染性眼内炎,80%的眼内炎病例均是下方注射,尽管所选病例中84.6%是位于上方注射。与感染有关的下方注射部位的危险比是(OR)22.1(P=0.006)。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后感染眼内炎的几率很小,仅为0.025%。避免在偏下象限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可能会进一步减小眼内炎的发病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针对眼底病患者治疗时,选择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效果,探讨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在进行设置时,将实验时间段设置在2023年12月至2024年6月,在该时段内将60名我院中收入的眼底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将患者进行随机两组均分,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中均设置30名患者。对照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采用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方案,而实验组患者则选择雷珠单抗注射治疗,治疗后研究人员评估疗效。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内患者的视力提高比例明显更高,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后显著存在(P<0.05)。治疗后,研究人员针对患者的黄斑中心凹水肿高度与注射次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明显数据更优,差异显著存在(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在治疗眼底病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在视力提高及黄斑中心凹水肿改善方面优于康柏西普治疗组,且注射次数相对较少,患者耐受性较好。因此,雷珠单抗作为眼底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眼底病的效果。方法本实验对我院2018年7月到2019年7月之间在我院接收的50例眼底病患者进行调查。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将5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在患者入院后对对照组予以常规眼底病治疗,对实验组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各项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试验,其中观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前,两组患者视网膜厚度、眼压水平、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视网膜厚度、眼压水平、视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新生血管消失时间、视网膜水肿消失时间、视网膜出血消失时间、恢复正常视网膜厚度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可以有效治疗眼底病,并大力改善患者的视网膜厚度、眼压水平、视力,使各种眼部症状好转,无药物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黄斑水肿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康柏西普进行玻璃体腔注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眼科接受诊治的黄斑水肿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分别2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光凝治疗后进行康柏西普的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三个月后的恢复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三个月后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黄斑水肿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康柏西普进行玻璃体腔注射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眼科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眼科疾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00例视网膜眼底病变患者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的治疗,总结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实施经验。结果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有效的治疗了视网膜眼底病变97例,结论通过术前、术后的严格的护理操作是取得好疗效的必要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临床上医治眼底病患者,应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 本院此次研究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这一期间,选取50例进行诊治眼底病患者,将其研究对象划分,建立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经由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此次研究中的试验组受试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为具体的干预措施,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受试者,具体的干预措施。结果 治疗操作开展后,所得研究数值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干预对象评估结果,比对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措施投入临床眼底病患者医治中,所得干预的评估结果更好,患者的症状得到了较好的缓解,值得被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的疗效与安全性。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湿性AMD作为导致老年人视力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治疗方法引起广泛关注。玻璃体腔注射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其效果如何,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选取2019年至2023年间确诊为湿性AMD的患者120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治疗组接受玻璃体腔注射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激光治疗。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视力改善情况、黄斑区域血管渗漏减少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视力提高、黄斑区域血管渗漏减少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湿性AMD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减少黄斑区域血管渗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建议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不同药物和注射频率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眼底病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9 年 3 月 -2020 年 3 月在我院治疗眼底病的 80 例患者,依据随机数组法分为对照组( n=40 )与观察组( n=40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眼底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 视网膜厚度、眼压水平、平均视力差异不显著( P>0.05 ),经过为期 3 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 )。同时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 72.50% ( 29/40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 97.50% ( 39/40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使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治疗眼底病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视网膜厚度、眼压水平和视力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DR者134例(134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67例(67眼),A组术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与曲安奈德,B组玻切术毕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分析术后视力(BCVA)、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再次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F=653.53,P<0.001),术后1个月及2个月,A组视力(BCVA,LogMAR)为0.79±0.29及0.69±0.23,优于B组的0.92±0.31及0.80±0.33 (t=0.69、6.03,P=0.011、0.033),术后3个月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57,P=0.284)。术后1个月及2个月A组CMT为(290.91±78.52)μm及(263.25±58.87)μm,均低于B组的(321.74±83.92)μm及(288.88±80.97)μm (t=4.33、9.72,P=0.030、0.038)。术后3个月两组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03,P=0.649)。术后3个月内,A组未观察到玻璃体积血,B组观察到3例玻璃体积血。结论玻璃体切除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可以较快提高视力,降低CMT,并无再次出血等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7 G玻璃体腔灌洗术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积血(postvitrectomy vitreous hemorrhage,PVH)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H 41例(50眼),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25眼),进行睫状体平坦部27 G套管针两切口,灌洗出玻璃体腔内积血。收集同期PVH 21例(25眼)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的治疗的作为对照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随访期末,观察组中视力提高者22眼(88.00%);对照组视力提高15眼(6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4,P=0.024)。结论27 G玻璃体腔灌洗术治疗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H效果确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更昔洛韦注射于健康兔眼玻璃体腔后的视网膜毒性反应。方法实验研究。新西兰无色素雄兔24只(48只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个组,每组12只眼。3个实验组玻璃体腔均注射药液5 ml,分别含更昔洛韦400 μg、2 mg及5 mg,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兔眼玻璃体腔注药前、后1、2、4周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检测,另外于注药后1、2、4周每组摘除2只兔双眼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所有数据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全视野ERG Max-R a波振幅于注药后1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9,P=0.04),两两比较5 mg组(140.50 μV)较对照组(165.00 μV)均明显下降(χ2=-2.830,P=0.028)。Max-R b波振幅于注药后4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6,P=0.014),5 mg组(261.50 μV)较对照组(398.00 μV)均明显下降(χ2=-2.973,P=0.018)。30 Hz闪烁反应b波振幅于注药后1、2、4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9,8.225,8.997;P=0.001,0.042,0.029),两两比较5 mg组(71.30、106.00、63.60 μV)较对照组(118.50、129.00、116.50 μV)明显下降(χ2=-4.142,-2.826,-2.713;P=0.000,0.028,0.040)。光镜下观察2 mg组注药后4周、5 mg组注药后2、4周视网膜组织形态出现内核层细胞排列较疏松,神经节细胞核周间隙增宽,外丛状层染色较淡等异常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注药后4周各实验组视网膜超微结构可见光感受器外节膜盘疏松排列紊乱,内节部分线粒体肿胀和积水变等异常改变,且依次加重。结论健康兔眼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400 μg未见视网膜功能及组织形态异常,注射2 mg和5 mg后可见一定视网膜毒性反应,5 mg更显著。提示临床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时应选择有效的最小剂量,最大限度避免视网膜毒性反应的发生。(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7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