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曾在我县历史上出现过一段话剧、歌剧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话剧、歌剧在我县陆陆续续地演出将近40年的时间(从上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中期),大大小小的剧目就有四五十个,爱好和参与演出的青年师生有300多人,概括起来可分三个阶段记述如下:随着新文化运动高潮的来到,提倡新文化,反对老八股,妇女要自由,男女要平等,与封建道德观念作斗争,是当代青年的使命。当时靖远县比较偏僻,交通不便,新文化的输入比较晚了些。在1930年的春天,靖远高等模范学校(即现在的附小),一些青年学生——万良才、魏昱、五翰傅、彭师古等,首先把古典剧《孔雀东南飞》,移植成白话文的大型话剧《兰芝与仲卿》,以地方话排练演出,同时还演了哑剧《难兄难弟》,演出地点就在该校讲艺台,共演出三场,每天晚上在那么一个小院子里,观众老是挤得满满的。
简介:民国时期,即1912中华民国建立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国初期,教育部颁布教育宗旨和学校系统,进行学制改革,实行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年限为18年,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段分初、高等小学二级,学制为7年;中等教育段只一级,4年或5年;高等教育段只一级,内分预科、本科,6年或7年。民国4年(1915年)公布《地方学事通则》,提出《整理教育方案》和《全国教育计划书》,对推动地方办学起到了促进作用。是年,创办县立女子小学堂及大芦塘高等小学堂。次年,复设劝学所,加强对教育的管理。按省政府要求,改“学堂”为“学校”,全县设高等小学校4所,改私塾立国民小学校72所,同时设立初等模范学校。体制上分县立、区立、私立等。
简介:先生系靖远县糜滩乡金家庄人。毕业于甘肃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系和中国大学西洋文学系。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是靖远当时少有的大知识分子,他深知“读书治愚”、“教育兴国”的道理,决心改变家乡学校缺少、教育落后的状况,满腔热忱地选择了办学校、兴教育、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道路,矢志献身教育事业,其眼光之远大,意识之超前,行动之果断,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靖远中学的创建,体现了苏先生赤诚的爱民之心。1941年以前,靖远没有中学,只有一些初小和高小,上中学要到远在三四百里以外的兰州去,多有不便,除了少量的富家子弟才有条件到兰州上中学深造外,大多数贫困的农家子弟只能望洋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出身农家的苏先生,从小就与农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对众位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面对众多失去上中学机会的学子心急如焚,他决心要在家乡兴建中学,解决乡亲的子女上中学难的问题,他的这一美好想法,受到了乡亲们的普遍欢迎和支持,很快地他便提出了建校方案,付诸实施。靖远中学的创建,体现了苏先生高超的组织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