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近几十年,中国版画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最明显的标志当属鲁迅新兴木刻,在此之前的版画题材多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者时政为主,而此时期之后版画发展的景象则是多元的。版画的发展不仅从技法上出现了很多的创新,也出现了跨领域融合的现象,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存在重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多元化的发展也存在着弊端,更多的艺术家脱离了对版画作品本身的思考,而去更多的追求版画之外的花样形式或是商业回报,这导致了在版画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缺乏情感的作品,许多作品过于追求效果和形式上的夸张化却缺乏思想内涵和生活阅历。然而,缺乏生活和思想作为依托的作品,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所以,不论怎样发展,艺术创作无法脱离生活独立存在,但生活也不能等同于艺术。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也跟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有关。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和图像的泛滥使很多本该沉淀的艺术家出现了浮躁,不踏实的现象。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家深刻探讨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现实显得尤为重要。
简介:1938年冬,“鲁艺木刻工作团”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成立,他们在团长胡一川的带领下深入太行山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艺术宣传工作。经过三年的奋斗,他们在敌后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许多人民群众、抗战官兵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木刻作品。1941年,胡一川带着部分木刻作品回到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进行了展览,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也为延安的木刻创作带来新风。在1942年毛泽东文艺座谈会思想方针的指导下,延安木刻创作在“鲁艺木刻工作团”的工作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创作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艺术家交口称赞的木刻艺术作品,也成为抗战时期美术作品的经典代表,同时对当下的艺术创作思路有所启示。
简介:抗战初期,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团结了一批积极为抗战而创作的木刻作者队伍。周恩来不但是这个组织活动的指导者,更是这些木刻作者的知音。1939年2月28日,《新华日报》副刊版刊登了21岁的青年作者王琦的木刻作品《在冰天雪地中的我游击队》。作品真实刻画了游击队在冰天雪地中艰苦战斗的场景。此后,王琦连续为我党创办的《战时青年》杂志每期创作封面木刻。其中有《嘉陵纤夫》、《警报解除以后》、《奔马》、《原野之春》等等。当时,周恩来对王琦设计的封面除鼓励赞美之外,也提出过一些批评意见,还要求他多为《新华日报》提供木刻作品。1942年1月,为了把《新华日报》办得更好,周恩来提议增加《木刻阵线》栏目。王琦担任主编。不久,周总理从延安带来“鲁艺”的木刻作品,供战斗在重庆的美术界人士和木刻工作者观看。1945年的10月10日,第一届双十全国木刻展开幕。11月中旬的一天,正在为双十和谈奔忙劳累的周恩来,亲切地会见了参加木刻联展的作者。他细心地了解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号召同志们要把木刻活动深入到广大工农群众中,不要只停留在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圈中。1946年10月,周恩来又在上海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接见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