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背景:对陈旧性骨性Bankart损伤造成的关节盂较大缺损传统上采用软组织修复和(或)开放骨移植的方法治疗。我们采用关节镜下不植骨技术重建关节盂骨性缺损。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此技术治疗陈旧性复发性创伤性盂肱关节前向不稳定的术后疗效。方法:本组41例患行42个肩关节,均有陈旧性复发性创伤性盂眩关节前向不稳定,在关节镜下进行了骨性Bankart损伤的修复所有的肩关节术前均经三维重建CT证实在关节盂前下部有游离骨块,关节盂的平均骨缺损率是24.8%(范围,11.4%~38.6%),盂唇窝的骨块大小为9.2%(范围,2.1%~20.9%)。在采用缝合锚进行良好的复位和固定前,对已移位但仍牢固附于唇韧带复合体的骨块可先从盂颈处分离所。有患者均采用Rowe等评分系统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体系对术前及术后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34个月,42个肩关节中有39个肩关节被评为优良。平均Rowe评分从术前的33.6分提高到术后的94.3分(p〈0.01)。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体系的平均评分从术前的20.5分提高到术后的33.6分(p〈0.01)。平均被动中立位时外旋为75°,外展90°位时外旋为93°两例患者发生了再损伤。最终,37例术前参加体育活动的患者中,有35例又能重新投入到伤前他们所热衷的运动中。结论:即使陈旧较大的肩关节盂缺损,用缝合锚在关节镜下行骨性Bankart损伤修复也会取得满意的疗效。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肘关节不稳定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1998年8月~2002年8月,12例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患者完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合术中探查,分析其原因;采用内、外侧入路分别或同时修复与重建肘关节尺、桡侧副韧带,总结疗效。桡侧副韧带的修复方法是将指总伸肌腱的外侧半劈开向外侧转位,将外侧关节囊重叠缝合数针后,在尺骨冠突外侧尺侧副韧带前束的起止点处钻骨孔,将转位的肌腱穿过骨孔后缝合重建桡侧副韧带前束,然后将伸肌总腱缝合。尺侧副韧带的修复是将屈肌总腱劈为两半,取外侧半,保留其在肱骨髁的止点,从尺骨冠突内侧钻骨孔后将肌腱条穿过骨洞后反折缝合固定于尺侧副韧带前束的止点处,将后束增生瘢痕尽量切除,缝合关节囊及屈肌总腱。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6年,平均3年。肘关节未发生复发性脱位,应力外翻试验阴性,肘关节外侧及后外侧轴移试验(PST)阴性,肘部无疼痛;活动范围:平均屈伸0~135°,前臂旋转:平均旋前85°、旋后80°,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2000年,无锡)全国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本组优8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慢性肘关节不稳定主要原因是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采用手术重建肘关节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肘关节不稳定效果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肩锁关节损伤合并盂肱关节周围组织损伤的情况及预后,分析讨论出现各种合并症的原因。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收集了共52例肩锁关节损伤患者,分别记录肩锁关节损伤Rockwood分型,受伤机制,术前和术后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2个月、6个月、12个月Constant评分。结果52例患者中,合并损伤占总数32.69%,其中11例患者进行了额外的手术治疗。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盂肱关节合并伤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Constant评分没有明显好于未额外手术治疗的合并症患者(P>0.05)。结论治疗肩锁关节的同时,仔细查验是否存在合并伤,并及时针对合并伤进行手术治疗,对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踝关节扭伤作为一种常见损伤,其造成的后果不容忽视,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对人的日常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在运动员中这种情况更加常见,一般复发率在80%左右,慢性踝关节不稳定也是如此,所以近些年来有关专家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问题一直十分重视。本篇文章从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概念出发,分析发生机制以及生物学原理,结合诊断方法对其运动康复进行简要阐述,希望可以为临床实践中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标准,尽量减轻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简介: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中立位和前抽屉应力位下距腓前韧带(ATFL)的长度变化,探讨应力位超声检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AI)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0例受检者(共134个踝关节)分为两组:无踝扭伤病史的健康对照组(共80个踝关节)和CAI患者组(共54个踝关节)。通过声像图测量ATFL在中立位和前抽屉应力位下的长度变化。受检者通过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定评定问卷自我定量评估日常活动和体育运动中的踝关节功能,用前抽屉试验评定踝关节的松弛程度,统计两组间应力位超声检查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分析其与前抽屉试验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双侧ATFL长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与CAI患者组ATFL长度变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应力位超声检查结果与前抽屉试验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应力位超声检查与前抽屉试验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定性和定量评估踝关节的松弛程度,并可作为踝关节陈旧扭伤所致慢性机械性不稳定的客观有效的诊断依据。
简介:骨折众所周知,而不稳定骨折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表现,相信大家都很陌生,并不熟悉。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什么是不稳定骨折,又该如何去治疗、去护理呢?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粗隆部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作者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部不稳定骨折19例。骨折按Evans-Jesen分型,A型3例,B型4例,型12例。术中取髋关节外侧切口,常规显露,复位大小粗隆骨折,捆扎固定;扩髓后充填骨水泥,置入人工假体。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0min,平均术中失血500mL,输血300mL。住院时间平均15d,随访8-16个月,平均12.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复位良好,假体位置满意。术后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及褥疮发生。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1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4.8%。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粗隆部不稳定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可早期负重运动,具有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更多还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RI联合X线检查在腕关节不稳定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腕关节不稳定病变患者10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就诊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包含51例患者,参照组患者行单纯性X线检查,研究组患者行MRI检查联合X线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结果研究组共检出腕骨缺血性坏死患者11例,尺骨茎突综合征患者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9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4例,尺桡骨骨折患者5例以及腕骨外伤性骨折脱位患者7例;参照组共检出腕骨缺血性坏死患者5例,尺骨茎突综合征患者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7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3例,尺桡骨骨折患者4例以及腕骨外伤性骨折脱位患者5例;研究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88.235%(45/51)显著高于参照组54.902%(28/51),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卡方=13.924,P<0.05)。结论针对腕关节不稳定病变患者应用MRI检查联合X线检查诊断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疾病阳性检出率,为开展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科学准确的诊断学支持条件,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予以普及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39例患者伤口I期愈合,I期愈合率为97.5%,治疗中1例患者出现感染症状,经对症治疗痊愈。使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患者的踝关节进行评分,患者的平均得分为(87.3±2.4)分。结论在不稳定性踝关节治疗中,手术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方式。及时发现踝关节不稳定的因素,确定骨折分型,确定患者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合并症状,根据患者的合并症类型科学选择固定方法。术前应做好准备工作,术中应规范操作,进而更好地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的放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患者,根据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行X线检查,观察组行CT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解剖学形态的结果,统计术后2个月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诊断关节面骨块>3块、关节面分离、干骺端骨折、桡骨缩短、背侧关节面塌缩的检出率(47.62%、52.38%、42.86%、33.33%、61.90%)高于对照组(69.05%、73.81%、73.81%、54.76%、88.10%)(P<0.05);观察组术后2个月痊愈者比例(92.86%)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在放射诊断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伴腕关节不稳定中推荐使用CT检查方式,能够为医师诊疗患者病况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盂肱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巨大肩袖撕裂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初次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5例盂肱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巨大肩袖撕裂患者,均有肩关节持续性疼痛、功能障碍,且三角肌无损伤具有功能;排除有臂丛或腋神经损伤以及有肩关节手术史的患者。评估其术前、术后1年的肩关节主动活动度,使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肩关节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最终结果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分析X线及CT并发症出现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对术前及术后的活动度和评分差异进行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个月(范围12~36个月)。反式全肩关节置换术后1年肩关节主动前屈(124±11)°较术前(58±18)°提高(t=14.316,P<0.01),外展(120±12)°较术前(58±20)°提高(t=9.959,P<0.01),内旋较术前改善,外旋(26±8)°较术前(25±9)°无明显变化(t=1.598,P>0.05),术后1年ASES评分(78±7)显著高于术前(33±8)(t=16.487,P<0.01);术后1年UCLA评分(31±4)显著高于术前(15±3)(t=12.826,P<0.01)。结论RTSA能够有效治疗盂肱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巨大肩袖撕裂,取得了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但术后肩关节外旋无明显改善,术前需评价小圆肌情况以确定相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