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外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的增长速度及其与超声骨密度检的关系。为研究婴儿生长发育期间骨矿物质缺失及预防早期佝偻病的发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于我院门诊进行体检检测的6月龄婴儿共500名。对其进行婴儿胫骨SOS值测量并将结果与同人群中骨矿化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评价等级为下的婴儿其骨密度所得Z值与其他等级婴儿存在显著差异;评价等级为中上婴儿与评价为上等的婴儿骨密度Z值差异明显,与其他评价组无显著差异。等级为中+及中-组于中上、下等婴儿所得Z值存在显著差异。评价中下婴幼儿与中上、下等所得值差异明显。身长评价等级与骨密度Z值阳性率比较关系为中+>中上>中->中下>上>下。结论对婴儿骨矿物质水平进行维持,避免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骨钙缺乏及降低早期佝偻病发生率并对其进行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110例8月龄内婴幼儿麻疹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10例8月龄内婴幼儿麻疹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例患者均出现了发热情况,110例中6月前出现麻疹的为28例,6月后出现麻疹的为82例;有78例婴幼儿麻疹患者出现了并发症情况,平均住院天数为(5.01±1.22)d,所有病例预后良好。新生儿麻疹病毒IgG抗体效价和6个月-8个月婴儿麻疹病毒lgG抗体效价存在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0例8月龄内婴幼儿麻疹患者中6月后的发病率较高,并发症以心肌、肝脏损害为主。育龄妇女在孕前接种麻疹疫苗,可以提高母传抗体的水平,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了解中国贫困地区18月龄幼儿的维生素B12(VB12)营养状况,以及不同食物干预对幼儿VB12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一项婴儿辅食的随机对照干预研究。研究对象于6月龄时入组,分别给予免费肉类、强化米粉、普通米粉进行干预,随访至18月龄;18月龄时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VB12、同型半胱氨酸(tHcy)、Hb等,并测量体格生长指标。结果共入选217名18月龄幼儿,其中肉类干预组61名,强化米粉干预组85名,普通米粉干预组71名。217名幼儿的VB12中位数为342(85-2700)pg·mL-1,tHcy中位数为8.20(3.30-20.40)μmol·L-1,Hb中位数为124(90-158)g·L-1。85名(39.2%)VB12〈300pg·mL-1,42名(19.4%)〈200pg·mL-1;26名(12.0%)tHcy〉12μmol·L-1;52名(24.0%)Hb〈115g·L-1。肉类干预组、强化米粉干预组和普通米粉干预组VB12中位数分别为335、422和281pg·mL-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组VB12〈300pg·mL-1的比例分别为肉类干预组39.4%(24名)、强化米粉干预组28.2%(24名)、普通米粉干预组52.1%(37名),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贫困地区幼儿VB12缺乏较普遍,与膳食中VB12摄入不足有关,强化米粉和肉类等干预有助于改善幼儿VB12营养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8月龄小儿智力筛查结果及智力发育影响因素。方法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7年9月底间共计2971人,择取1200例8月龄小儿,对所有儿童均使用丹佛发育筛查法进行智力筛查,分析总结8月龄小儿智力发育状况,并总结出8月龄小儿智力发育影响因素。结果1200例小儿实施丹佛发育筛查法检出正常1187例,可疑11例,异常2例,无法测定0例,筛查阳性率为1.1%。智力发育筛查阳性小儿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分布状况较智力发育筛查正常小儿无明显差异(P>0.05)。智力发育筛查阳性小儿无早教、母亲文化程度本科以下、有高危因素发生率较智力发育筛查正常小儿更高(P<0.05)。结论8月龄小儿智力筛查可及早了解小儿智力发育状况,且早教、母亲文化程度、存在高危因素均是智力发育迟缓影响因素,临床需加以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出院婴儿6月龄母乳喂养现状及应对策略。方法:抽取2021年6-12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的720例住院后出院到6月龄的婴儿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展开统计,并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进而寻找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结果:影响到出院婴儿6月龄母乳喂养情况的因素有分娩方式、分娩孕周、母亲年龄、母亲受教育程度、产次、是否存在妊娠并发症、是否掌握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家庭是否支持母乳喂养、产后乳汁分泌情况、家庭经济状况、婴儿在住院期间是否直接吸吮母乳等(P<0.05)。结论:良好的医院管理与孕期保健,能够提升产妇的母乳喂养意识,让产妇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正确喂养技巧,进而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简介:目的调查了解2009年北京市4~12月龄婴儿喂养现状,为婴儿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城区抽取北京市431名4~12月龄婴儿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收集婴儿的基本情况、辅食添加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年龄段奶类添加以配方奶粉为主,而且添加率较高;配方奶的添加主要在4个月之前,普通牛奶和酸奶的添加主要在4~6个月之间。4~6月龄各类辅食添加率较高的是市售婴儿米粉、鸡蛋蛋黄、水果、蔬菜、蔬果水;7~9月龄和10—12月龄婴儿各类辅食添加率都较高,其中菌藻类、杂粮、动物血的添加率较少。结论目前,北京市婴儿的喂养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简介:目的探讨3~12月龄婴儿的基础味觉状况,为喂养指导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妇幼保健院自然分娩或缩宫素诱导阴道分娩的健康婴儿为研究对象。分为3、6、9和12月龄组。配制25%蔗糖(甜)、5%氯化钠(咸)、1.43%柠檬酸(酸)和0.025%盐酸小檗碱(苦)4种味觉溶液。在婴儿空腹安静清醒状态下进行4种味觉测试,3和6月龄组采用4×4拉丁方设计4种味觉溶液的测试顺序,9和12月龄组采用甜、咸、酸和苦的测试顺序。依据婴儿面部运动单位编码系统(BabyFACS)量化婴儿的面部表情强度(分为10级);1~3级为可接受表情,4~8级为不愉快表情,9~10级为拒绝表情。结果480名婴儿进行味觉测试,其中3月龄组122名(男70名,女52名);6月龄组122名(男57名,女65名);9月龄组119名(男56名,女63名);12月龄组117名(男60名,女57名)。①9月龄组对甜味的面部表情1~3级出现的百分率(100%)高于6月龄组(89.4%),面部表情9~10级出现的百分率(0)显著低于6月龄组(1.6%);6月龄组对酸味的面部表情1~3级出现的百分率(45.1%)显著高于9月龄组(33.6%),面部表情9~10级出现的百分率(10.6%)显著低于9月龄组(17.7%);6月龄组对苦味的面部表情1~3级出现的百分率(41.0%)显著高于9月龄组(30.2%),面部表情9~10级出现的百分率(15.2%)显著低于9月龄组(48.8%)。②6月龄组对咸味的面部表情1级出现的百分率女婴(29.2%)显著低于男婴(40.3%);对酸味的面部表情10级出现的百分率女婴(3.1%)显著高于男婴(0)。9月龄组对甜味的面部表情1级出现的百分率男婴(77.8%)显著低于女婴(95.2%);对酸味的面部表情10级出现的百分率(7.9%)女婴显著高于男婴(3.6%)。12月龄组对咸味的面部表情1级出现的百分率女婴(37.5%)显著低于男婴(83.3%);对酸味的面部
简介:目的探讨食品营养标签中营养成分标示方法的合理性。方法从10个省市市场抽检326件婴幼儿乳粉、米粉,记录营养成分标示方法;采用GB/T5413—1997对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钙、铁、锌进行测定,根据GB10767—1997和GB13432—2004对每种营养成分的检测结果进行判定,计算不合格率。采用行x列表χ2检验分析不同标示方法间—平均值、范围值、最高(低)值检测不合格率的差异。结果食品标签中营养成分标示方法因食品类型、营养成分特性及含量而异,在被判定为不合格的检验结果中,有65%为不符合标签标示但符合GB10767—1997规定的技术要求;其中以平均值标示的不合格率最高,以最高(低)值标示的不合格率最低,主要原因为GB对以范围值、最高(低)值标示的营养成分检测值最大允许偏差范围宽于平均值。结论食品标签上营养成分以平均值方式标示最为客观,管理规定也最为严格,应鼓励企业优先采用。建议有关部门在组织调研基础上针对食品种类和特性制定可操作性更强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