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面部、上肢和背部皮损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方法对2015年9 - 10月来自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的10例AD患者面部、上肢和背部皮损区和10例健康对照相应部位皮肤采样,提取样品DNA行MiSeq高通量测序,进行多样性指数分析、物种组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AD患者组面部、上肢、背部皮损区样本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相应区域(t值分别为2.67、2.37、3.34,均P < 0.05)。物种组成分析显示,马拉色菌属在AD患者组面部、上肢、背部皮损区和健康对照组相应区域样本中均占主要地位,其中球形马拉色菌和限制马拉色菌丰度合计约为80%。AD患者组总样本念珠菌属、曲霉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3.515、2.137,均P < 0.05)。AD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面部各主要真菌属丰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AD患者组上肢念珠菌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 = 3.186,P < 0.05),背部曲霉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 = 2.736,P < 0.05)。AD患者组、健康对照组面部、上肢、背部样本间主要真菌属丰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轻中重度AD患者组样本间各主要真菌属丰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主成分分析显示,AD患者组面部、上肢、背部皮损样本真菌群落未按病情严重程度聚类。结论AD患者面部、上肢、背部皮损区真菌群落多样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相应区域,马拉色菌为AD患者上述部位皮损和健康对照相应区域的优势菌种,AD患者皮损区样本中真菌群落组成与疾病严重程度可能无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进食藜导致的植物日光性皮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2013—2017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的11例进食藜引起的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均为女性,年龄45 ~ 62岁,起病前1 ~ 2 d内均有进食藜史和日光暴露史。临床均表现为颜面部、双手背、前臂暴露处对称分布的非凹陷性肿胀性红斑,表面紧张光亮,伴痛痒。6例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均系统给予甲泼尼龙、氯雷他定等治疗,2例同时应用人免疫球蛋白,3例口服洛芬待因,并均予外用药物对症治疗。10例治疗7 ~ 10 d后好转出院,1年后随访均无色素沉着及瘢痕;1例出现双手背皮肤坏死,遗留皮肤瘢痕。结论进食藜导致的植物日光性皮炎常表现为暴露部位肿胀性红斑,及时给予抗过敏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简介: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本院自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 10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52例。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 1个月,随访半年,而后对比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 IgE水平,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比 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实验组( 96.1%)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3.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比 2组患者的血清总 IgE水平,实验组治疗前后的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特应性皮炎效果颇为显著,患者的血清总 IgE水平明显稳定,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辨证施治;中药治疗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易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因也相当复杂,病程较长,治疗也较为困难,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 [1]。据调查显示:中医辨证能很好地治疗特应性皮炎,取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的血清总 IgE水平明显稳定,且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 [2]。为此,本院随机抽取自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 104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本院自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收治的特应性皮炎患者 10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52例。实验组男 28例,女 24例,年龄在 7~ 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11.5±4.52)岁,病程在 1~ 10 a,平均病程为( 5.5±4.07) a。对照组男性 29例,女性 23例,年龄在 6~ 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11±5.26)岁,病程在 1~ 11 a,平均病程为( 6±5.25) a 。排除标准:( 1)有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者。( 2)有心肺功能不全者。( 3)有严重自闭症的儿童。( 4)患者及其家属不同意参与此次研究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 P>0.05),可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 1)中医辨证:特应性皮炎属于中医 "奶癣 "、 "四弯风 "等范畴。病机有:孕育时期母亲过食肥甘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体内生湿,以致助湿化热;或是因情志内伤、五志化火、遗热于胎儿,直接导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素体偏热;或因胎儿时期喂养不当,导致胎儿脾胃失调,湿热内蕴;或因湿热蕴久,血虚生风,致使肌肤失荣失养,进而发为此病;或是后天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及辛辣刺激之品,致使脾失健运,进而生湿化热发为此病 [3]。( 2)特应性皮炎在临床上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中医辨证急性期为风湿蕴肤型,症见:皮肤潮红、瘙痒,抓之糜烂渗出,治法以“清热祛湿”为主,佐以健脾疏风。所选方药为胃芩汤(随症加减药物剂量):金银花 6 g,泽泻 6 g,白藓皮 6 g,藿香 6 g,滑石 9 g,茯苓 9 g,防风 3 g,黄连 3 g,木通 3 g,薏苡仁 12 g,水煎服,分 2次服用,每日 1次,连续用药 1月。中医辨证缓解期为血虚风燥型,症见:皮肤干燥、肥厚、瘙痒,舌质淡、苔白,治法以“养血润肤、祛风润燥”为主,所选方药为(药物剂量随症加减):生地黄 6 g,玄参 6 g,茯苓 9 g,泽泻 9 g,白藓皮 6 g,何首乌 6 g,当归 6 g,川芎 6 g,白芍 6 g,蛇床子 6 g,水煎服,分 2次服用,每日 1次,连续用药 1月。 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给予患者赛庚啶(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31021372 生产厂家: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 规格: 2mg×100片)口服,儿童每次 1片, 1日 2次;维生素 C(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53399 生产产家:北京春风药业有限公司 规格: 0.1 g/片)口服,儿童每次 1片, 1日 2次。连续用药 1个月。 1.3疗效评价标准观察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 IgE水平,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为:显效:患者皮疹消退,皮肤无瘙痒不适等症,有少许的色素沉着或减退斑;有效:患者的皮损变薄变淡,消退程度在 30%以上,瘙痒等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患者的皮損消退程度不足 30%,皮肤仍旧瘙痒,其他临床症状仍旧存在。记录 2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口干、乏力。记录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 IgE水平。 2结果 对比 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实验组( 96.1%)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8%)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3.4%),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比 2组患者的血清总 IgE水平,实验组治疗前后的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讨论 特应性皮炎又被称为“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的、较难治的皮肤性疾病,瘙痒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常常伴有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特应性皮炎分为 3期:婴儿期(多发于出生后的第 2或第 3个月,皮疹分渗出型和干燥型,均伴剧烈瘙痒)、儿童期(多发于 5岁之前。皮损分湿疹型和痒疹型)、青年及成人期(皮损与儿童期类似)。特应性皮炎病需与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婴儿脂溢性皮炎等进行鉴别:湿疹常无家族史、无一定好发部位;慢性单纯性苔藓皮损为苔藓样变和多角形扁平丘疹,无个人和家族遗传过敏史、无特殊的皮损发生和发展规律、无血清和皮肤点刺试验的异常发现。据研究报道,特应性皮炎在伦敦的发病率较高,可高达 20%,并且发病率继续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全球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由于食品添加剂日益增多的原因,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也相对增高,与此同时,患有特应性皮炎的患者,皮肤剧烈瘙痒、慢性并且反复发作不易治愈,这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因此,采取积极而又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成为皮肤科的难题。
简介: 摘要:目的:此次研究分析在 ICU患者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预防失禁性皮炎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 ICU患者中选取 100例,研究时间从 2017 年 3 月开始,截至 2018 年 3 月,将护理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统计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较高,两组对比之下差异值符合统计学标准( P<0.05) ;统计得知,实验组患者失禁性皮炎发生率较低,两组对比之下差异值符合统计学标准( 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得知,在 ICU失禁性皮炎患者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护理满意率,并降低 IAD发生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预防 ICU失禁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以随机的方法对我院 ICU收治的 90例失禁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患者被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有患者 45例,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各组患者中产生失禁性皮炎的比例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内患者产生失禁性皮炎的比例分别为 2.22%与 28.89%,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 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 ICU失禁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失禁性皮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获取较高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较大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肿瘤重症患者失禁性皮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ICU的1 494例中发生失禁的1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轻度失禁性皮炎13例,中重度失禁性皮炎68例。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发生中重度失禁性皮炎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营养评分、体重指数(BMI)、入住ICU的原因、PAT评分、Braden评分、愈合时间、失禁性皮炎的转归、原发病的转归、失禁的频率、失禁的类型、失禁的天数等因素,分析失禁性皮炎的发生与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AT评分、失禁的天数及失禁的频率是ICU失禁性皮炎的危险因素。结论肿瘤重症患者中PAT评分、失禁天数及失禁频率是发生失禁性皮炎的影响因素,应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瘙痒症,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三种常见皮肤病患者血清中锌( Zn ) , 铁 (Fe) 含量,为瘙痒症,皮炎患者的诊疗提供新途径。 方法 检测 瘙痒症,皮炎患者血清中 Zn , Fe 的含量,以同时间就诊的体检者作为对照,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瘙痒症患者血清 Zn 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皮炎患者中过敏性皮炎和神经性皮炎患者血清 Zn 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之间铁含量无明显差异。 结论 血清 Zn 含量可能与瘙痒症,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的发病相关。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81例湿热内蕴型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观察治疗情况,讨论清热除湿汤+皮炎汤的效果。方法 自我院患者库面部脂溢性皮炎病患中选出湿热内蕴型患者82例(取自2019.07月~2020.09月)分两组,常规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中药组(41例)采用清热除湿汤+皮炎汤治疗。归纳治疗前后病人基本情况(皮疹面积、皮疹颜色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对比分析。结果 组间效果观察结果中的有效率,中药组数值相对于常规组较高(97.56% vs 80.00%,P<0.05);组间效果还观察结果中的皮疹面积评分、皮疹颜色评分,中药组数值相对于常规组均较低(P<0.05);组间中医治疗结果对比证候积分,中药组分值相对常规组较低(P<0.05)。结论 清热除湿汤+皮炎汤治疗湿热内蕴型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确切,可缓解患者皮炎、皮疹情况,改善临床证候。
简介:摘要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剧烈瘙痒和反复湿疹样病变。随着全球AD发病率的上升,患者眼部并发症发生也随之增多。其中,AD并发的视网膜脱离(RD)与外伤导致的RD存在诸多类似,如裂孔多位于周边部、巨大视网膜裂孔、锯齿缘离断等。因此,关于AD并发RD的发生机制,外伤学说被广为接受。另外,眼前部发育异常学说、炎症-牵拉学说及外胚叶起源学说等也有报道。AD并发RD,无论采用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首次视网膜复位率均不高,部分患者手术后发生严重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或慢性葡萄膜炎症对睫状体造成牵拉导致视网膜再次脱离或新的裂孔产生。联合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等可有效减少RD的发生;预防眼部揉搓,减少可能导致RD的创伤性运动,在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是AD患者预防RD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定期的眼科检查能帮助患者早日发现RD,以便及时对症治疗。
简介:[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放射性皮炎的影响。方法:将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60例头颈部放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形式将其分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每组患者均为 30例,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皮炎改善程度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经对比观察后,观察组中患者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放射治疗后皮肤反应状态及患者可承受的心理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改善患者皮肤炎症损伤,提升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由此可见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放射性皮炎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