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近视防控在儿童眼轴增长中的应用效果作以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儿童分为不进行近视防控的观察组与进行近视防控的防控组。观察组儿童每年进行一次眼轴与屈光度检查。防控组儿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眼轴检查,入组第一次测量眼轴后散瞳验光,一年后复查眼轴后再次散瞳验光,防控手段包括日间户外(平均每日大于2小时)、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或环曲离焦类框架镜(星趣控、新乐学、成长乐等)等。结果:经过将防控组与观察组的儿童检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果:实行近视防控之后的防控组的眼轴增长及等效球镜变化均小于观察组;未进行近视防控的观察组的眼轴增长及等效球镜变化均高于防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以上指标对比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儿童眼轴增长的监控对于近视防控评估有精度高、可靠性好、可重复性强、方便快捷等优势,有利于评估儿童屈光状态的发育情况,有利于预判近视的发生及发展,有利于评估近视防控效果,以及提高儿童近视预防及控制的意识。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北京市初一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情况与1年后眼轴增长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2017年从北京市抽取6个区(县)的9所中学,共1 443名初一学生参与基线调查。研究内容包括眼轴测量、屈光测量和问卷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眼保健操与眼轴增长过度的关系。结果在1 197名(82.95%)参与两次调查的学生中,年龄M(QR)为12.00(1.00)岁,女生占44.28%,眼轴增长M(QR)为0.22(0.18)mm。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调整性别、年龄、身高、父母近视人数、户外活动时间、课外读书写字时间后,男生做眼保健操的频率与眼轴增长过度显著相关(β=-0.135,95%CI:-0.253~-0.018),女生做眼保健操的频率与眼轴增长过度无统计学关联(β=-0.075,95%CI:-0.207~0.058),男生(β=-0.028,95%CI:-0.114~0.058)、女生(β=-0.035,95%CI:-0.134~0.064)做眼保健操认真程度与眼轴增长过度无统计学关联。结论北京市男生做眼保健操频率增高有利于减缓其眼轴增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盲性小眼球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其眼轴长度与眼球内组织结构紊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为先天性盲性小眼球的162例(162只眼)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根据患眼球内组织结构紊乱程度分为球内结构基本正常、可见球内基本结构但合并组织结构异常改变、球内结构分辨不清3个组。比较患眼与对侧眼及患眼不同结构紊乱程度分组间的眼轴长度,分析眼轴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并总结患眼超声影像表现。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62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个月至58岁,12岁以下139例(85.80%);男性90例,女性72例;患眼的眼轴长度为(13.17±3.77)mm,对侧眼的眼轴长度为(21.85±2.01)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69;P<0.01)。患眼的眼轴长度与年龄无相关性(r=0.027;P>0.05),对侧眼的眼轴长度与年龄有相关性(r=0.590;P<0.01)。球内结构基本正常组14只眼、可见球内基本结构但合并组织结构异常改变组91只眼、球内结构分辨不清组57只眼,3个组的眼轴长度分别为(17.80±2.19)、(14.81±2.92)、(10.05±2.46)mm,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800,P<0.01),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62只眼的超声影像可见眼球基本结构105只眼(64.81%),其中视网膜脱离83只眼(51.23%),球壁骨化15只眼(9.26%),视盘异常10只眼(6.17%)。结论先天性盲性小眼球的超声影像多可见基本眼球结构,最常合并视网膜脱离;患眼眼轴长度与眼内结构紊乱程度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25-829)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轴的影响,探讨两种方法对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的6-12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只眼,等效球镜-1.00D~-4.00D,采取自愿原则分为3组,A组0.01%阿托品组44例(88只眼),等效球镜度数-2.53±1.12D,B组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只眼),等效球镜度数-2.81±1.15D,C组框架眼镜36例(72只眼),等效球镜度数-2.61±1.25D。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三组近视儿童眼轴的变化情况。结果 角膜塑形镜组6个月眼轴增加了0.07±0.13mm,低浓度阿托品组6个月眼轴增加了0.16±0.15mm,框架眼镜组6个月眼轴增加了0.23±0.12mm,三组眼轴变化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简介:摘要:坐标测量机是一种测量大型机器轴类的测件,也是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坐标测量仪器,这种一起的使用程度很广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工件的精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需求下,不断研发出有关测量的系列产品,一推广到市场就被广泛的适用。目前最受大型机器欢迎的是坐标测量机,这种机器的测量精度高,并且可以测量大型机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受欢迎。本文就是要讲述坐标测量机,通过坐标测量机在当前市场中的适用情况,和坐标测量机的使用原理,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且主要针对的是坐标测量机两轴之间相互垂直度误差的检测与计算进行了大致的分析。以及提出在坐标测量机在进行工作时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容易出现的故障做出了大致的分析及了解。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二维矩阵数据,从空间分布特征的角度探讨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眼轴长度(AL)及年龄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7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门诊进行体检的正常人群123例(213眼),建立涵盖不同年龄段(18~69岁)以及不同AL(22.07~30.00 mm)范围的正常人眼(包括屈光不正)的平均环视盘RNFL(cpRNFL)厚度数据组,及基于二维矩阵RNFL厚度图横断面的数据库。利用基于Python语言自行开发的计算程序,将年龄、AL、每个像素位置上的RNFL厚度代入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计算库进行矩阵运算,生成基于年龄、AL的有效斜率图。采用RNFL厚度/AL变化(μm/mm)表示RNFL厚度随AL增长的变化率。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及堆叠图分析年龄、AL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cpRNFL厚度与年龄、AL呈负相关(r=-0.146,P=0.023;r=-1.012,P=0.026)。在空间分布上观察,视网膜颞下区域的RNFL厚度与AL存在正负2种截然不同的相关性。随着AL增长,颞侧上、下象限的RNFL厚度变薄,变化最快的位置靠近视盘的颞下方向(-8.186 μm/mm),最慢位置位于远离视盘的颞下方向(-0.155 μm/mm)。在颞下方靠近颞侧处,存在与AL增加呈正相关区域,变化率最高处为靠近视盘的近颞侧位,变化率为6.292 μm/mm。长眼轴的RNFL厚度堆叠图提示与AL呈正相关的区域与长眼轴病例的RNFL束夹角移位存在重合。结论:RNFL厚度与AL、年龄相关,并且相关性及变化率在空间分布上不同。随着AL增长,颞侧RNFL束的夹角移位可能造成相关性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男性61例,女性42例,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4月龄组33例,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4月龄组17例,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三者间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眼轴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0.52,0.73;均P<0.01)。角膜屈光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屈光力变化量为(1.43±2.87)D,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眼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0.54;均P<0.01)。结论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患儿眼轴长度增长,角膜屈光力降低,屈光度数降低,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4-40)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儿童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前后角膜屈光力分布情况,并分析戴镜后角膜屈光力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就诊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验配并完成1年随访的8~14岁儿童20例(40眼)。使用Medmont测量双眼戴镜前及戴镜30 min后角膜形态,手动收集角膜各位点上的切向屈光力。收集角膜4个轴方向(鼻侧:N;颞侧:T;上方:S;下方:I)及中央处角膜屈光力。4个方位均为距离角膜顶点1~3.5 mm范围,以0.5 mm为间隔,记录为N/T/S/I(1/1.5/2/2.5/3/3.5);同时收集戴镜后4个方位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并收集同样位置戴镜前角膜屈光力值,记录为N/T/S/I(max)。将各位点角膜屈光力与角膜顶点屈光力的差值定义为相对周边屈光力,角膜最大屈光力值与角膜顶点屈光力差值定义为相对最大屈光力。使用IOLMaster测量初始及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长度。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值及其改变量与眼轴改变量的相关性。结果:角膜周边各位点屈光力较中央屈光力弱。戴镜后水平方向上,除了N2.5、N3及N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垂直方向上,除了S3、S3.5及I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1年后,眼轴增长(0.28±0.21)mm。戴镜后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其中初始年龄及等效球镜度(OR=0.393,F=3.447,P=0.042)、戴镜前后Imax改变量(OR=0.157,F=7.057,P=0.011)及戴镜后相对Imax(OR=0.108,F=4.583,P=0.039)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结论: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后,由相对周边正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改变。除年龄及等效球镜度外,戴镜后下方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及戴镜前后相对最大屈光力改变量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推测与戴镜后显著减少眼球相对周边远视离焦量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玻璃酸钠滴眼液对干眼患者及无干眼者生物测量参数及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门诊就诊患者140例(140眼),根据干眼检测指标分为中重度干眼组、轻度干眼组和无干眼组,其中中重度干眼组40例,轻度干眼组50例,无干眼组50例,均取其右眼数据。所有患者行IOLMaster 700生物测量后,滴入1滴0.1%的玻璃酸钠滴眼液,分别于5 min、10 min及15 min后再次行IOLMaster 700生物测量,比较3组滴入玻璃酸钠滴眼液前后不同时间点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K)、散光度数(K2-K1)及散光轴位的差异,并分别计算人工晶状体(IOL)度数,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点药前,与无干眼组相比较,中重度干眼组CCT较小(P=0.030),K1、K2较大(P=0.048、0.041),IOL度数较小(P=0.018);轻度干眼组K1、K2较大(P=0.022、0.011),IOL度数无明显差异。中重度干眼组在滴入1滴玻璃酸钠滴眼液后5 min,CCT及IOL度数有增大的趋势(t=28.244,P<0.001;t=2.623,P=0.012),K1、K2有减小的趋势(t=-0.621,P=0.538;t=-2.462,P=0.018),IOL度数增加0.5 D的眼数占总眼数的18%;10 min后,与点药前比,CCT及IOL度数有增大的趋势(t=7.334,P<0.001;t=4.425,P<0.001),K1、K2有减小的趋势(t=-4.876,P<0.001;t=-4.179,P<0.001),22.5%的IOL度数增大0.5 D或1.0 D。15 min后,IOLMaster测量参数均回到干预前水平。轻度干眼组在滴药后5 min及10 min,与点药前比较除CCT增大(t=9.286,P<0.001;t=7.516,P<0.001),余生物测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点药后15 min,所有生物测量参数较点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干眼组在滴后5 min及10 min,CCT有增大趋势(t=11.618,P<0.001;t=16.785,P<0.001),IOL度数有减小的趋势(t=-2.641,P=0.011;t=-1.429,P=0.159),IOL度数最大减小0.5 D;15 min后,所有生物测量参数较点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中重度干眼组角膜前表面散光轴位变化较其他2组大,滴后5 min,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0,P=0.043)。结论:玻璃酸钠滴眼液的使用可能改变生物测量的数据,尤其对于合并有中重度干眼的患者。滴入玻璃酸钠滴眼液后短时间内,角膜曲率及散光轴位发生变化,中重度干眼患者IOL预测值增大、无干眼患者IOL预测值减小。
简介:摘要:传统的螺纹加工方法主要为采用螺纹车刀车削螺纹,采用丝锥、板牙手工攻丝以及套扣。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三轴联动数控加工系统的出现,利用数控铣床进行螺纹的铣削得以实现。螺纹铣削是通过数控机床的三轴联动,利用螺纹铣刀进行螺旋插补铣削而形成螺纹,刀具在水平面上每作一周圆周运动,在垂直面内则直线移动一个螺距。螺纹铣削加工可以实现在不换刀的情况下,一次性完成螺纹的加工,包括底孔的钻削,螺纹的加工等;同一把螺纹铣刀能加工出螺距相同、直径不同的螺纹。因此,与传统的螺纹加工方法相比,螺纹铣削加工具有较大的优势:加工效率高,加工质量好,刀具通用性好,加工安全性好。对于一些特殊结构的螺纹,如不允许有过渡扣或退刀槽结构的螺纹,采用传统的车削方法或丝锥、板牙很难加工,但采用数控铣削却十分容易实现。本文着重介绍螺纹铣削的加工工艺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视性主视眼与非主视眼的屈光状态、眼压及眼前节参数的差异。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南昌爱尔眼科医院屈光手术门诊的近视患者1 145例(2 290眼),男698例(61.0%),女447例(39.0%),年龄18~35岁。记录双眼主觉验光、眼压、基于Pentacam的眼前节参数结果,并采用卡洞法确认主视眼眼别。使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检者右眼主视796例,占69.5%,左眼主视349例,占30.5%,主视眼的球镜度数较非主视眼更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5,P=0.019);主视眼柱镜度数比非主视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0,P=0.011);主视眼中央角膜厚度较非主视眼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685,P<0.001);主视眼前房角较非主视眼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4,P=0.004);主视眼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力大于非主视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78,P=0.005);主视眼眼压较非主视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3,P=0.031)。不同屈光参差度组(0<|ΔSE|≤0.5、0.5<|ΔSE|≤1.5、|ΔSE|>1.5)间主视眼SE较负者与主视眼SE较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56,P=0.007)。结论:注视性主视眼较非主视眼近视程度重,散光程度低,且结构上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传统的人工风动砂轮倒角存在的倒角质量差、加工效率低、环境污染大等问题,提出利用数控倒角机实现一轴热前齿廓倒角。设计了一种适用于一轴通用快换式倒角夹具,进而试验出最优加工刀具及切削参数,显著提升了倒角质量、减少了加工时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