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温岭市中医院于收治的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和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9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眼针疗法进行临床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例数为54例,占比91.52%。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44例,占比74.57%。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总有效例数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眼针疗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脑梗塞分期治疗应用眼针和头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40例脑梗塞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其中急性期眼针组应用眼针治疗,急性期头针组应用头针治疗,恢复期眼针组应用眼针治疗,恢复期头针组应用头针治疗;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作为观察指标,并对比急性期眼针组与急性期头针组、恢复期眼针组与恢复期头针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急性期眼针组、急性期头针组、恢复期眼针组、恢复期头针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急性期眼针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值均大于急性期头针组,临床效果优于急性期头针组,差异显著(P<0.05);恢复期眼针组与恢复期头针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值、临床效果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脑梗塞急性期应用眼针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头针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优势,但脑梗塞恢复期应用眼针和头针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味沙参麦冬汤联合眼针治疗干眼症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干眼症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泪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加味沙参麦冬汤联合眼针治疗,比较两种方法对干眼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临床BUT、Schirmer试验和荧光素染色评分方面的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味沙参麦冬汤联合眼针疗法,可以显著提高干眼症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使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让患者的病症问题尽快缓解,令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早好转,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卒中后失眠患者治疗中眼针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卒中后失眠患者,人数为70人,本次实验在2019年10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6月。研究人员借助电脑完成患者分组,本次实验的分组依据为随机编号结果,对照组35例患者实施常规针刺治疗,实验组所选35例患者实施眼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睡眠障碍评分进行记录,并加以分析对比。结果:全面分析本次实验,85.71%及97.14%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对照组数据较低,(p<0.05);系统分析本次实验,(2.3±0.5)分及(2.2±0.7)分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睡眠障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睡眠障碍评分分别为(1.4±0.6)分及(0.8±0.5)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对照组数据较高,(p<0.05)。结论:在卒中后失眠患者治疗中眼针治疗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其在优化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睡眠障碍方面表现优异。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眼针摩法和常规针刺治疗脑出血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出血后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眼针摩法治疗组和常规针刺对照组各30例。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及两组综合疗效。结果眼针摩法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常规针刺组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摩法治疗脑出血后痉挛状态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针结合汤剂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阳上亢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2组,试验组30例采用眼针结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对照组为汤剂组(天麻钩藤饮加减)。一个疗程(15天)后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生活质量评分、经颅多普勒(TCD)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比较。结果试验组30例中,男9例,女21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85岁,平均66.4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3.3%。Ridit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阳上亢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通过眼针结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改善,并能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一种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确诊原发性痛经的患者40例,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于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早晚各6粒口服血府逐瘀胶囊直至经期结束,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月经来潮前7天、4天与月经来潮第一天针刺给予眼针针刺治疗,对比治疗前后3个月经周期的中医证候积分与VAS评分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5%(P <0.05),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实验组的指标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应用眼针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眼针“八区八穴”分区法和“八区十三穴”分区法治疗肝火上炎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比较其疗效差异。方法: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收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肝火上炎型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在基础治疗方案上,分别采用“八区八穴”法和“八区十三穴”法给予眼针治疗,不行针,针刺20min,14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治疗结束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中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及临床总体疗效作以评估,并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虽两组间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数值上八区八穴组要优于八区十三穴组。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八区八穴组中痊愈和显效的患者居多。结论:眼针“八区八穴”分区法对于肝火上炎型眩晕的治疗作用略优于“八区十三穴”分区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21年1—4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为"气阴两虚型"干眼患者74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患者分为眼针疗法组和常规针法组,各37例。常规针法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主穴为攒竹、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配穴为太溪、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眼针疗法组予以眼针治疗,取肝区、肺区、脾区、肾区四穴治疗。疗程均为14 d。记录2组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检测无表麻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CFS);使用K5M眼表分析仪采集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f)和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数据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规针法组与眼针疗法组的OSDI评分、SⅠT、CFS、NIBUTf、NIBUTav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OSDI评分、SⅠT、NIBUTf、NIBUTa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组间C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针法与眼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气阴两虚型"干眼,眼针疗法在改善干眼的眼表症状、泪液分泌及泪膜破裂时间方面优于常规针法治疗,其优效性和依从性更高。
简介:【摘要】 目的 探析眼针带针康复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偏瘫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6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眼针带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恢复效果,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 结论 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可积极应用眼针带针康复治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于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值得普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眼针结合益智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参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眼针结合益智汤治疗。评价对比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对比有差异,观察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对比有差异,观察组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眼针结合益智汤治疗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应用改良Ashworth评价在现代康复运动疗法的基础上,配合眼针与局部中药方剂舒筋方外敷相结合,对脑血管病病人痉挛模式、患肢肌肉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和思路。方法:临床收集存在痉挛模式的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康复运动疗法。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眼针及舒筋方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并在患者治疗前后,应用改良Ashworth对肢体肌肉张力的变化进行评分后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Ashworth评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上、下肢Ashworth评级,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眼针配合舒筋方外敷对脑血管病病人患肢肌肉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针疗法对小儿脑瘫的诊疗作用。方法对980例接受眼针治疗及眼诊的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白睛血络变化及针刺治疗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脑瘫患儿眼诊结果其白睛血络改变与下焦及肝相关;眼针治疗后患儿的斜视、智力水平及情绪均有改善。结论眼针应用于脑瘫临床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眼针与语言训练联合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语言及身体机能康复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12月期间收治的 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0例,给予语言训练,观察组 30例,给予眼针联合语言训练,对比两组患者的身体机能康复及语言恢复情况。 结果 干预前,两组语言功能、身体机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语言能力及身体机能康复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 脑卒中患者采用语言训练联合眼针进行干预,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促进身体机能更好更快恢复,从而提高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