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磁导航技术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0月至2019年2月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的43例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电磁导航实时引导下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22例(导航组),采用单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21例(非导航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脑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残余量及血肿清除率。术后2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2组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健侧、患侧锥体束纤维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计算相对FA(rFA)值(患侧FA值/健侧FA值)。术后6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评估2组患者的基础日常活动能力。结果导航组和非导航组患者的术前出血量、术后血肿残余量、血肿清除率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导航组患者患侧上、下肢的FMA评分,患侧FA值、rFA值均明显高于非导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导航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非导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的基础上,电磁导航技术可引导神经内镜有效清除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肿,以及术中通过对锥体束纤维的有效保护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软通道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CSDH患者9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8,给予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和B组(n=49,给予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肿消失时间分别为(31.32±2.18)min、(8.16±1.32)d、(7.45±1.49)d,均短于A组的(35.15±4.32)min、(13.18±1.56)d、(11.32±1.88)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17.12、11.25,均P < 0.001)。术后3个月,两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升高,B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为(84.94±7.25)分、(84.02±6.29)分、(82.85±8.16)分、(84.36±9.15)分、(83.51±10.39)分、(82.68±8.36)分、(84.93±10.15)分、(86.12±9.13)分,均高于A组的(62.68±5.47)分、(71.39±7.42)分、(69.51±6.39)分、(72.68±7.36)分、(72.81±8.15)分、(73.12±10.13)分、(77.91±9.52)分、(75.32±7.51)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2、18.34、19.75、16.71、17.94、20.57、18.22、16.44,均P < 0.001)。术后7 d,B组神经营养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硫化氢(H2S)、S100B蛋白分别为(42.53±6.09)μg/L、(6.52±2.79)μg/L、(203.17±15.03)μmol/L、(0.25±0.05)μg/L,均低于A组的(67.38±7.42)μg/L、(9.18±2.27)μg/L、(242.79±14.08)μmol/L、(0.36±0.07)μ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4、5.12、13.33、8.86,均P < 0.001)。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6%(4/49),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9/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136)。结论与软通道引流术相比,CSDH患者采用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临床指标、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创新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为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提供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的疗效及分别实施传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时间为2022年4月—2023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收录50例样本,分组处理用数字奇偶法完成,对照组(25例)施以传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研究组(25例)施以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观察和比对组间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6.00%)相比对照组(76.00%)要高(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86.32±10.36)ml、手术时长(102.32±12.14)min相比对照组要低,血肿清除率(87.96±8.36)%相比对照组要高(P<0.05)。结论:为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提供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更为确切,可提升血肿清除率,相比传统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的应用优势更突出,有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01月~2021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21)和研究组(n=21),对照组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研究组在神经内镜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ICU时间、血肿清除率)、神经功能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术后ICU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神经功能评分(NIHSS)低于对照组,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的疗效显著,相较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不仅可优化各项手术指标,还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HICH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与开颅组,每组54例。观察2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对比2组患者术后3周的GC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预后分级差异。结果内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内镜组中意识清醒及轻度意识障碍患者的数量多于开颅组,重度意识障碍及深昏迷或脑死亡的患者数量少于开颅组;且术后6个月时内镜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扩大翼点入路去大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式相比,神经内镜技术提高减少了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在手术治疗HICH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软通道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24例),观察组给予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软通道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 h,1、3、7、30 d血肿清除率。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92.30%)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1、3 d血肿清除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30 d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增强临床疗效和血肿清除率。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在进行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时,选择不同手术方案,分析其临床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于2022年1月-2023年3月期间,收集96例脑出血病患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采用常规开颅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则选择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由医务人员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凝血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D、IL-6、CRP均有所下降,但是实验组治疗后DD、IL-6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脑出血患者时,采用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微创手术)相较于常规开颅治疗方案,具有更好的临床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这意味着微创手术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选择,有望为脑出血患者提供更好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用于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颅内血肿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分别开展传统开颅手术、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最后对临床效果的差异性进行总结。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研究组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也少于参照组,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10.0%)低于参照组(35.0%),两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颅内血肿患者开展神经内镜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手术用时短,可使脑内出血状况得以改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需扩大样本例数继续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和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的疗效的差异。方法对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3例丘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44例及采用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39例,并按照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为55例重症和28例轻症。对比分析2种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患者发病后1年随访时的康复情况。结果与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组比较,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较少[(284.90±31.74) mL vs. (45.70±6.94) mL],住院时间较短[(18.40±2.75) d vs. (14.70±2.13) d],癫痫的发生率较低(15.4% vs. 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1年,在存活的重症患者中,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组患者的GOS评分[(2.99±0.48)分]明显高于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组[(2.64±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比较,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具有微创、视野好、高效、术后恢复快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