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医学史上,有许多的不可能都已经被现代医学变为可能。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在胰体尾切除保留脾脏及其血运功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随着解剖学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发现,脾脏原来竟然存在着双重的血液循环系统。其中一重是脾动静脉系统;另一重是连接于脾门及胃网膜左血管侧的胃短血管侧枝血液循环系统,这个侧枝血液循环系统在脾脏静脉结扎以后仍然能够为脾脏维持正常的供血,以保证脾脏功能的正常。正是这一神奇的发现,导致了自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出现。现在,我国的许多医院都已经能够通过腹腔镜施保脾胰体尾切除术。医学的发展给更多的患者们带来了福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胰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体尾切除术的2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9例,女性192例,年龄(51.01±13.65)岁。对可能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特点、术前空腹血糖、血生化、肝功能和手术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81例行胰体尾切除的患者中无胰瘘/生化漏245例(87.2%),有临床意义的胰瘘(B/C级)36例(1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因素有BMI、术前空腹血糖、是否结扎主胰管(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 kg/m2(OR=2.354,95%CI:1.137~4.873,P<0.05)、未结扎主胰管(OR=4.067,95%CI:1.191~13.885,P<0.05)。结论BMI较高者可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的风险,手术过程中结扎主胰管可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DP)与开腹胰体尾切除术(ODP)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行胰体尾切除术的161例胰体尾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LDP组(43例)和ODP组(118例)。对比LDP组和ODP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术中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指标、术前和术后炎症指标,分析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LDP组和ODP组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DP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94.19±241.83)ml,明显少于ODP组[(315.17±295.94)ml,P<0.05];LDP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为(3.00±0.72)d,明显短于OPD组[(4.05±0.97)d,P<0.001];LDP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为(3.14±1.01)d,明显短于OPD组[(3.55±1.05)d,P<0.05];LDP组患者的术后进食时间为(3.88±1.61)d,明显短于OPD组[(5.11±1.56)d,P<0.001];LDP组患者的拔除引流管时间为(8.44±1.93)d,明显短于ODP组[(9.82±3.70)d,P<0.05];LDP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为(9.65±3.57)d,明显短于ODP组[(11.99±6.57)d,P<0.05];LD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8.65±55.45)min,虽短于ODP组[(171.23±65.61)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P组患者非胰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3%,与ODP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 P>0.05);LDP组患者胰瘘的发生率为16.3%,与ODP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P>0.05);LDP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6%,与ODP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P>0.05)。LDP组和ODP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相关炎症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ODP手术比较,LDP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并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延长手术时间。LDP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其短期临床效果优于ODP。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LDP)的手术体会,探讨其治疗胰体尾肿物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诊断为胰体尾部占位性病变,行LDP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3~75岁,平均(41.3±3.7)岁;术中根据肿物性质、肿物与脾血管解剖关系以及术中脾脏具体的损伤程度决定是否保留脾脏。结果本研究纳入的32例胰体尾部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因肿瘤较晚侵犯了部分横结肠所以选择了中转开腹行胰腺尾部肿瘤+部分横结肠切除术,其余31例患者均顺利在腹腔镜下完成胰体尾肿瘤切除术。其中行保留脾脏的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spleen preserving laparoscopic distal pancreatectomy,SPLDP)12例[其中应用Kimura法(脾血管保留) 8例、应用Warshaw法(脾血管切除)4例],腹腔镜联合脾脏胰体尾切除术20例。平均手术时间(252 ±7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62±51)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1.6±3.2)d。32例胰体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术后病理分别为:实性假乳头状瘤10例、浆液性囊腺瘤6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神经内分泌肿瘤4例、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3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胰尾部外伤性损伤1例。术后并发症:胰瘘10例,该10例患者通过保证创面通畅引流,同时给予抗感染、抑制胰液分泌等对症治疗后好转痊愈出院;乳糜漏1例,术后通畅引流,逐渐退管、闭管后好转痊愈出院;腹腔出血1例,通过给予生长抑素、止血药等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新发糖尿病5例,术后内分泌科随诊控制血糖。结论LDP治疗胰体尾肿瘤是安全有效的,但是需要具有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术者实施,术前综合精准评估制订良好的手术策略,术中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是提高LDP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LSPDP)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4月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83例胰体尾局部病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行腹腔镜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的35例患者设为LSPDP组,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LDPS)48例患者为LDPS组。数据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术中术后各项指标用(±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LSPDP组在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优于LDPS组(P<0.05),其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3~65个月,成功随访的80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或转移或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与腹腔镜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同样安全可行,且其具有保全脾脏功能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胰腺切除术后胰瘘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所有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胰瘘和未发生胰瘘患者性别、年龄、术中失血量、胰腺残端处理方法、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白蛋白等指标的差异,单因素分析确定其与胰瘘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3例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60例,年龄(49.23±15.62)岁,范围16~76岁。术后胰瘘发生率为34.4%(32/93)。在单因素分析中,BMI(χ2=4.515,P=0.034)、胰腺质地(χ2=3.891,P=0.049)、术前血清白蛋白(t=2.644,P=0.010)以及白蛋白差异(t=-2.293,P=0.024)与术后胰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白蛋白低(OR=0.551,P<0.001)、白蛋白差异大(OR=1.542,P<0.001)、BMI≥25 kg/m2(OR=3.303,P=0.035)、胰腺质地软(OR=3.065,P=0.049)是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术前白蛋白较低者应改善其营养状况,BMI≥25 kg/m2、胰腺质地软的患者要警惕术后胰瘘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胰体尾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间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切除或内镜超声穿刺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的64例胰体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初诊时血清CEA及CA19-9水平、肿瘤部位、肿瘤最大直径、TNM分期、治疗方式等。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的分析。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24例;血清CEA水平升高36例,CA19-9水平升高46例;TNM ⅠA期8例、ⅠB期4例、ⅡA期4例、ⅡB期4例、Ⅲ期8例、Ⅳ期36例。采用对症治疗18例,化疗联合免疫治疗18例,综合治疗(手术联合化疗和免疫治疗)2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血清CEA及CA19-9水平、TNM分期、治疗方式是影响胰体尾癌患者预后的因素(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M分期(HR=2.536)及综合治疗(HR=0.285)是影响胰体尾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经综合治疗的TNM Ⅲ+Ⅳ期胰体尾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95%CI 21.416~28.584),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95%CI 7.246~14.754),对症治疗的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95%CI 3.819~8.181),综合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较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及对症治疗患者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M分期及综合治疗是影响胰体尾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手术联合化疗和免疫治疗可能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佳选择。
简介: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腹腔镜胰腺手术也得到进一步开展,其中腹腔镜胰腺远端切除手术是目前开展例数最多,最具有腹腔镜技术优势的手术。目前腹腔镜胰腺远端切除手术主要适应证为位于胰体尾的良性或者低度恶性肿瘤。随着脾脏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保留脾脏功能的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腹腔镜下保留脾脏功能的方法主要有保留脾脏血管和不保留脾脏血管的术式,即Kimura法和Warshaw方法。Kimura方法技术要点是在离断胰腺后,将远端胰腺提起,由右向左分离远端胰腺和脾脏血管至脾门,分离钳夹分支血管,切除远端胰腺及肿物。Warshaw方法是在离断胰腺后,同时离断脾脏血管,连同脾脏血管一起游离远端胰腺至脾门处,分离出脾门血管后离断,保留胃短血管及胃网膜左血管,以保证脾脏血液供应。本文对两种方法的技术环节及优缺点进行论述,以其最大程度保留脾脏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预防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胰腺残端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至2008年186例因胰腺或胰外病变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胰腺残端处理方法分别为:结扎主胰管、残端结扎、间断缝合、Prolene线连续缝合、胰腺空肠吻合及闭合器钉合六种方式,比较上述六种方式对术后胰瘘的影响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6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5例(2.7%),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4.9%(65/186),胰瘘发生率21.0%(39/186)。8例胰腺残端结扎术后4例发生胰瘘,11例胰腺空肠吻合患者无胰瘘发生;17例Endo—GIA关闭胰腺残端者有胰瘘4例;结扎主胰管组、连续缝合组、间断缝合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13.9%(5/36)、15.6%(10/64)、32.0%(16/50),前两者与后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体尾切除术中残端结扎和间断缝合容易发生胰瘘,选择性缝扎主胰管或Prolene线连续缝合能降低胰瘘发生率,尤其后者更简单易行。近端胰管梗阻患者可选用胰肠吻合预防胰瘘;闭合器钉和胰腺残端要根据胰腺大小和质地选择性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手工缝合和闭合器闭合两种胰腺残端处理方式对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索建库至2020年2月29日我国手工缝合和闭合器闭合两种胰腺残端处理方式对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预防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中文检索词主要包括:胰体尾切除术、胰腺远端切除术、胰瘘、手工缝合、闭合器;英文检索词主要包括:distal pancreatectomy、pancreatic fistula、suture、stapler。对纳入文献提取手工缝合组和闭合器闭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等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研究,1 198例患者;其中手工缝合组652例,闭合器闭合组5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工缝合组与闭合器闭合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3,95%CI:0.66~1.94;P>0.05),但闭合器闭合组术后临床性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OR=1.48,95%CI:1.00~2.18;P<0.05)。结论相较手工缝合,胰体尾切除术后行闭合器闭合胰腺残端有利于降低术后临床性胰瘘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distalpancreatectomy,LDP)中应用Endo-GIA一并闭合、离断胰腺及脾血管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共为12例患者行LDP,术中应用Endo-GIA一并闭合、离断胰腺及脾血管。术前8例诊断囊腺瘤,不排除恶变可能;4例胰尾部局限性癌变。结果:11例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1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5~210min,平均153min;术中出血量50~400ml,平均187ml;术后住院6~20天,平均9.6天。术后均未发生脾血管出血,2例发生胰漏,经充分引流后痊愈。结论:应用Endo-GIA一并闭合、离断胰腺及脾血管安全、可靠,LDP是治疗胰体尾低度恶性肿瘤及局限性癌变的可行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