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大鼠体内实验探讨种植体-基台界面细菌微渗漏现象以及软组织炎症情况。方法无菌条件下在定制的种植体内部加入0.25 μl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悬液(109 CFU/ml),连接基台后置于含1 ml培养液的Ep(eppendorf)管中培养,7和14 d后取样接种于培养基,厌氧条件下继续培养,观察细菌生长情况。选用雄性SD大鼠6只,拔除上颌双侧第一磨牙1个月后分别于各拔牙窝内植入1枚种植体,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枚)。黏膜下愈合1个月后进行二期手术,清洁种植体内部后,实验组种植体内部加入0.25 μl Pg悬液(109 CFU/ml),阴性对照组加入0.25 μl牛脑心浸液,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材料,各组均连接消毒后的穿龈基台。二期手术后28 d取样,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种植体内细菌总量和Pg数量,对种植体周围黏膜的炎性渗出特征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培养7和14 d后取样接种的培养基上均可见Pg生长。实验组种植体内部Pg的拷贝数为102~104,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未检测到Pg。同时,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实验组种植体微间隙周围结缔组织内存在炎性细胞聚集,从微间隙处向冠方和根方炎性细胞密度逐渐减少,而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种植体周围结缔组织中仅存在散在炎性细胞。实验组冠方0.25~0.50 mm区域、冠方0.25 mm至微间隙处、微间隙处至根方0.25 mm区域、根方0.25~0.50 mm区域炎性细胞密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976(655)、1 673(1 245)、2 267(819)和895(162)个/mm2,均显著多于空白对照组相应位置[分别为201(180)、321(351)、309(236)和218(272)个/mm2](P<0.05)。结论大鼠口腔种植体内部的Pg可发生微渗漏,引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性渗出,且该炎性渗出的分布具有一定特征。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不同表面形态的种植体与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寻找一种更有利于种植义齿长期稳定性的种植体表面形态设计奠定基础。方法对2307例(3652枚)种植体进行追踪观察0.5~10年.分析比较不同表面形态种植体之间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种植体长度因素。结果发生种植体周围炎35例,发生率0.96%。其中负重前发生种植体周围炎26例,负重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9例。大颗粒喷砂酸蚀(SLA)表面、钛易耐(TiUnite)表面及可吸收性喷砂介质(RBM)表面形态的种植体其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光滑表面形态的种植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年龄和性别对于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7,P=0.08)。10~12mm种植体显示出了更高的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结论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粗糙表面形态的种植体;年龄、性别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目前的研究并不能认为种植体的长度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简介:目的:探讨即刻种植联合组织清理术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1只成年杂种犬,建立动物模型,行即刻种植。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3个月后进行烤瓷冠修复。修复后1个月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观察3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变化。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3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愈合情况均呈现良好水平,其中,唇侧黏骨膜滑行组修复效果较其余2组差,主要与生理解剖结构被破坏有关。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及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一次手术关闭创面,减少愈合负担,并对周围软组织形态不良影响较少。3组种植体龈沟探诊深度在修复前、后无显著差异;修复1个月后,3组牙龈指数均显著高于修复术前(P〈0.05),其中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附着龈宽度比修复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即刻种植联合周围组织清理技术对于周围软组织修复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取得明显的种植美学修复效果。
简介:摘要种植牙是恢复牙列缺失和缺损的常用治疗方法。传统的延期种植手术一般在缺牙后3个月,待拔牙位点完全愈合后进行种植手术。即刻种植是指的是在拔牙后,即刻植入人工种植体,由于采取在患者新鲜的拔牙创口立即植入种植体,而不需等待3~6月创伤修复后才种植,所以即刻种植的方法能有效地防止牙槽嵴吸收;保持牙龈软组织的自然形态;减少手术次数,缩短义齿修复周期,即刻种植的美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1。由于种植区域的病牙或牙根多暴露于口腔中,属于污染伤口,增加了即刻种植特别是植骨感染的机会,种植体周围炎包括植体周软组织炎症和种植体周围炎,由于种植体周围炎引发的骨丧失使其成为导致种植体应用失败的主要并发症。本文对即刻种植后种植体周围炎病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牙列缺损种植固定种植体修复是目前修复的常规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预后和成功率。治疗后五年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十年成功率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牙列缺损种植固定种植技术被接受。并被广泛应用于牙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上。虽然种植修复成功率高,但在治疗过程中种植体周围非常发生感染所造成的不良疾病也随之变多。随着种植体种植速度的不断增加,有赖于病害的防治管理却不足。然而,疾病的传播正在增加并影响种植体术后的长期成功。因此,在早期评估时评估高危情况,采取措施缩小目标范围,并预防植入物周围的感染是处理这一问题的好方法。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和比较数据,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对于种植性别和结果的研究是有限的。识别危险因素的方法应该是通过横截面或比较数据。同各国大范围的数据研究并提出原因,并使用即时研究来测试这些数据检查的准确性。牙周炎是诱发种植体周围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它必须定期使用牙周辅助工具进行维护和保养,这有助于维持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牙周炎是种植体周围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疾病在周围环境中的影响程度和病程也各不相同。
简介:目的探讨甘氨酸龈下喷砂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有效性。方法28例伴有牙槽骨吸收的种植体周围炎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种植体(共34枚)分成2组,分别行GTR,其中试验组(n=18)在术中使用甘氨酸龈下喷砂系统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清创;对照组(n=16)采用塑料刮治器对种植体表面进行清创。在治疗前(基线)、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进行临床指标的检测,包括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及影像学垂直骨增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每个时间点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自身对比,并在基线、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进行临床指标的组间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基线,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PLI、BI、PD、CAL及影像学垂直骨增量均较治疗前(基线)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BI、PLI、PD、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I=5.103,PBI=0.031;tPLI=5.556,PPLI=0.025;tPD=4.440,PPD=0.043;tCAL=4.879,PCAL=0.034)。患者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D、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D=4.994,PPD=0.033;tCAL=4.831,PCAL=0.035)。患者治疗后1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D、C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PD=4.302,PPD=0.046;tCAL=4.325,PCAL=0.048)。患者治疗后6及12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种植体的PLI和BI均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影像学垂直骨增量在治疗后3、6、12个月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31,P3=0.035;t6=4.412,P6=0.044;t12=5.087,P12=0.031)。结论在改善种植体周围炎炎症水平及促进牙槽骨再生方面,甘氨酸龈下喷砂联合GTR较机械刮治联合GTR更具优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