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这只是老君山上数十个洞子中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名字。别的洞子都有名字,比如树精洞、盘丝洞、鸳鸯洞、叫花子洞。这个洞子却没有。因为桂平昌发现它之前,谁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当然,此前或许还有一个隐秘的发现者。

  • 标签: 秘史 老君山 发现者
  • 简介:史研究所湘军史料室年轻的资料员鲁小冰,常为自己为何报考历史系而大惑不解,以致在毕业后分配到这个充满呆板和衰败气息的地方感到悔疚不已。

  • 标签: 湘军 秘史 历史研究所 资料员 历史系 地方感
  • 简介:章太炎具有浓厚的"明遗"情结,对明朝年历冠带的缅怀与坚持、对明季史料的用心收集、对顾炎武等明遗民学行的慕效,都充分展现了这种情结。在"明遗"情结驱动下,章太炎进行了大量的明史补撰与考订工作,主要包括《后明史》、《明通鉴》、《清建国别记》等的编撰设想,别录体、事状体等史学体裁的创新,以及明季史事的考订和史料的收集整理等几个方面。对章太炎来说,明史研究具有华夏文化意象、思想资源、理论武器以及人生指导等多重意义,体现了他学用统一的史学价值观。

  • 标签: 章太炎 “明遗”情结 明史研究 史学价值观
  • 简介:课程史研究在美国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后,不断从史学和课程理论中汲取养分,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课程探究方式,并实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还原到解构、从中心到边缘"的研究重心转移。结合课程理论和史学研究的整体学术境脉,可从三个维度考察美国课程史研究的演变趋势:从思想史转向社会史再转向新文化史;从重构史学到建构史学再到解构史学;关注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再转而对作为历史的建构物的"主体"本身进行反思。

  • 标签: 课程史 课程理论 美国教育史 后概念重建
  • 简介:一多年前,我由北京广播学院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当时研究生毕业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北京广播学院是广电部所属院校,学校的人事部门提出让我留在广电系统工作,留校、到央视或者就在广电部机关工作,好像可以从容挑选。那时学校培养毕业的一届研究生实在屈指可数。记得我当时为做选择弄得心神不宁。我渴望到一家学术杂志做编辑或到研究机构从事写作和研究。读研究生期间我发表了十四五篇文章,发表文章对我很有诱惑。

  • 标签: 电影史 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生 广电部 系统工作
  • 简介:自从陈寅恪先生强调新材料的重要性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学界对于什么是新材料,如何定位不同性质的新材料的研究价值,有了新材料如何提出新问题,如何处理新材料与旧材料的关系,诸如此类问题的相关认识得以不断提高.对于唐宋史研究来说,新材料不仅包括出土的文书、碑刻和其他各种考古资料,也包括不断被发现的湮没无闻、久不“传世”的文献,如明抄本《天圣令》.

  • 标签: 唐史研究 新材料 宋史研究 史料运用 《天圣令》 考古资料
  • 简介:"文革"是与现实关联度最高、互动性最强的一段历史。"文革"史研究,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它开始于平反冤案,起步于拨乱反正,发展于改革开放,开拓于21世纪。经过40年筚路蓝缕的历程,"文革"史研究已出现了新的学术气象,需要从单一叙事发展到多复线叙事,以立体地呈现"文革"历史的复杂性。当前的"文革"史研究,需要处理好高层与底层、中央与百姓、国家与社会、精英与大众、城市与农村、政治与生活、特殊与普遍、非常与正常八个关系。

  • 标签: “文革”研究 学术史 历史决议 研究方法 历史叙事
  • 简介:已故島田正郎先生开创的北亚法制史研究领域中,蒙古法制史研究是目前在欧美、日本、蒙古国、中国境内的内蒙古等各地最为活跃的领域.关于其研究动态,本稿将蒙古法制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分为通论性研究、蒙古帝国时期、北元时期、清代蒙古、1911年以后的蒙古等共五章进行介绍和评述.作为“通论性研究”,俄国学者梁赞诺夫斯基先生率先对蒙古法制史进行通论性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其未能解读以当地民族语言书写的法制史料,故其研究的价值有限.另外,岛田先生广泛并深入地搜集汉文法制史料,尤其在探明清朝统治时期的蒙古例的全貌方面功劳卓著.然而,由于未能参考满蒙文史料和西文研究成果,终与欧美研究失之交臂,故其名声未能远播.关于“蒙古帝国时期”的法制史,最近的研究焦点是:成吉思汗制定的法典《大札撒》是否作为成文法真正存在.在“北元时期”的法制史方面,多数研究者皆以文献学的角度对蒙文法典进行研究,而只有《喀尔喀济鲁姆》得到法制史角度的研究.此外,在“清代蒙古”的法制史方面,日本学者、内外蒙古的蒙古人,以及欧美等国学者在继承俄国人开创的研究基础上,对蒙古例法典及审判制度等做了广泛研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关于“1911年以后的蒙古”法制史的研究虽已开始,且以内外蒙古学者为中心,但尚未呈活跃之势.今后,对各个时期的法制史,除文献学研究外,更需要富有法学特点的研究成果.

  • 标签: 法制史 蒙古国 动态 日本学者 文献学研究 研究成果
  • 简介:这里说的五帝时代,指的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黄帝、颛项、帝喾、尧、舜生活的时代,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的源头,从汉代到今天一直备受人们重视。西汉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南宋罗泌的《路必,是中国封建时代五帝时代研究的重要成果。20世纪初,中国史学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中国封建时代的五帝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层累的古史观”,认为司马迁所记载的这段历史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是商周到秦汉时期的学者如积薪般累积起来的,是伪造的,不可靠的。“古史辨派”打破了人们对五帝时代历史的传统认识,在废墟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开始了艰难的五帝史重建工作,至今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在这一百年里,五帝史研究在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环境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为科学的五帝史系统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 标签: 五帝时代 《五帝本纪》 “古史辨派” 苏秉琦
  • 简介:时至今日,"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分析"式的小说史写法几成各种文学史中论及小说的不易之法则,读者亦早已习以为常。但或许当我们回首上世纪初期的文学史家,观照他们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所肩负着的特殊使命时,我们才能发现其对小说史所作出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也才能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得以管窥那个时代的文化与学术风貌,从而进一步挖掘出对今人的小说史研究有所裨益的地方。鲁迅就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位。本文的宗旨,意在通过鲁迅的主要思想和治学方法,探求其小说史研究的独特学理风格,同时对他以《中国小说史略》等学术经典为代表的小说史研究的典范性价值,本文也力求加以发掘。

  • 标签: 鲁迅 小说史 《中国小说史略》 经典模式
  • 简介:经济学家对历史的兴趣越来越大,因为一方面,历史在很多时候可以为经济学理论检验提供好的“实验室”,特别是对于长时段的问题;另一方面,历史通过其持续性会影响到今天社会的方方面面。下面介绍三则量化历史方面的研究,这些论文均发表在经济学顶级期刊上,不仅有趣,还能启发人很多思考。

  • 标签: 经济史研究 量化 经济学家 经济学理论 历史 实验室
  • 简介:相对而言,监狱史研究是一个较为冷僻而特殊的领域,但自晚清以来,经过众多研究者的努力,仍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拟对晚近以来海内外研究中国监狱史的著述进行相应的梳理和述评,并就现有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向,提出几点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期望能有助于中国监狱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 标签: 近代 监狱史 研究述评
  • 简介:实验的本质并非人为设计某种程序,而是创造或发现一种有助于观察研究对象内部诸因素间关系的环境。近代科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表明,包括天文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文化学等社会科学在内的任何一种经验研究要走上科学之路,就必须建立一套以实验或观察为主的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变量繁多、不可重复的特点,但历史学家仍有可能通过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比较完成“实验”过程,从而得出某些一般性认识。借鉴社会学、文化学的成功经验,构建和发展实验史学,或者说是将实验思维引入实证研究,是提高新世纪史学科学化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

  • 标签: 形而上学 密尔求因果五法 实验方法 历史科学
  • 简介: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积累,西方学界同行关于五四运动史的研究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西方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概况和特点进行初步归纳,希冀对国内关注五四运动史研究的各类人士提供学术史的参照。

  • 标签: 五四运动 西方 人物 思潮
  • 简介:由万仕国、刘禾校注的两卷本《天义·衡报》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天义》和《衡报》是1907—1908年刘师培、何震旅居日本期间创办,以宣传女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为主要内容,为当时颇有社会影响的两份重要报刊,亦是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和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重要资料。1907年2月,刘师培与其妻何震东渡日本,参加东京同盟会本部《民报》撰稿等工作。6月,何震与陆恢权等发起成立"女子复权会",并于当月10日,

  • 标签: 衡报 天义 清史研究 女子复权会 刘师培 《民报》
  • 简介:宫调史研究是有关中国音乐史中宫调的形成、发展、演变、规律及其特殊性的一门专题史研究,是对中国音乐宫调的历史发展变化以及自身本质规律等进行的研究。本文从对文章内容框架、谱例分析和史料解读三个方面论述自己的认识。

  • 标签: 宫调史研究 内容框架 谱例分析 史料解读 认识
  • 简介:随着人类社会当前所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发展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将不可避免地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存续与发展所依赖的关键舞台。然而,功利性的海洋开发与利用致使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并诱发了一系列危及全球海洋环境的生态问题。因而,重新反思人与海洋的关系,谋求人类发展与海洋保护的良性互动,建构一种人与海洋和谐共存的海洋伦理模式,探求一种亲近海洋的生态发展模式极具现实意义,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存续发展。

  • 标签: 海洋环境伦理 土地伦理 海洋环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