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射频闭合导管与泡沫硬化剂处理反流性穿支静脉治疗静脉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18年1~12月间56例静脉性溃疡(C5/6)病例(56条肢体),分别采用射频闭合导管(A组,30例)与泡沫硬化剂(B组,26例)闭合反流穿支静脉,随访1~12个月,观察溃疡愈合情况,超声观察穿支静脉闭合情况,并行疗效分析。结果即刻手术成功率100%。随访期内A组与B组溃疡复发为1例和4例,穿支静脉再通为2例和6例。12个月A组和B组免于溃疡复发率分别为92.6%±5.1%、82.7%±8.0%,免于穿支静脉再通发生率分别为88.4%±6.3%、61.5%±11.2%。单因素分析提示最终不良事件与手术方法和穿支直径有显著相关性:A组优于B组(P=0.016),穿支直径<3.5 mm优于≥3.5 mm( P=0.04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方法是最终不良结果的唯一危险因素(P=0.040)。结论射频闭合导管处理反流性穿支静脉治疗静脉性溃疡与硬化剂注射治疗相比中期穿支静脉再通率和溃疡复发较低。
简介:摘要2014年1月—2018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5~5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1 cm×8 cm。5例患者创面采用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2 cm×6 cm)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采用侧胸部穿支皮瓣(皮瓣面积8 cm×7 cm~13 cm×9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1例患者供瓣区大部分直接缝合,小部分移植同侧大腿中厚皮覆盖。4例患者创面采用臂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皮瓣面积6 cm×5 cm~12 cm×10 cm)修复,2例患者供瓣区直接缝合,2例患者取左侧胸壁中厚皮覆盖。11例患者术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经处理,皮瓣远端出现3 cm×2 cm坏死,经二次扩创植皮后,皮片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皮瓣质地良好,供瓣区瘢痕增生轻,肘关节及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侧胸部穿支皮瓣、臂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皮瓣成活率高、手术效果好等优点,是修复肩部和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21年9月-2022年1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用基于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完成游离穿支皮瓣共10例,其中游离ALTPF 8例,用于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及舌重建;游离DIEPF 2例,用于修复乳腺肿瘤切除术后创面并重建乳房。术前根据改良的扫描参数及给药方案,患者行双股部或腹部CTA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GE AW 4.7工作站,对供皮瓣区进行穿支体区和血管体区的三维重建。从血管体区动态观察源动脉的基本信息,从穿支体区动态观察穿支血管的基本信息,并对其具体数据进行测量。先使用HHD对穿支点进行标记,再根据CTA三维重建测量数据将穿支点、穿支干走行及源动脉走行同样标记于体表。将术中探查到的源动脉及穿支的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进行比较,对CTA穿支定位点与HHD穿支定位点进行比较。本组皮瓣切取时间、皮瓣成活情况与既往单独采用HHD定位的患者进行比较。ALTPF和DIEPF的切取面积分别为4.0 cm×4.0 cm~15.0 cm×6.0 cm和19.0 cm×7.5 cm~25.0 cm×10.0 cm。术后观察皮瓣成活与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功能恢复情况及供皮瓣区愈合情况。结果8例ALTPF及2例DIEPF均顺利成活,无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供区与受区均一期愈合,无肌疝及腹壁疝等并发症。术前三维重建图像见股部肌皮型穿支7条、肌间隙型穿支2条及腹部直接型穿支3条、迂曲型穿支2条,与术中探及的穿支类型、起源基本一致。本组CTA定位距离[(0.36±0.11)cm]比本组HHD定位[(0.54±0.19)cm]精确度更高(t=-3.160, P<0.05)。本组[(52.80±24.57)min]较既往组[(74.60±30.53)min]在相近面积皮瓣切取上时间更短(t=-9.179, P<0.05)。既往组中有1例因穿支及源动脉管径过细而放弃移植。术后随访2~6个月,皮瓣无臃肿,质地柔软,血运良好,闭、开口及舌功能无明显受限;重建乳房与健侧对称,外形满意。皮瓣供区留有线形瘢痕,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改良穿支体区CTA三维重建能够较为准确的显示穿支点及穿支干在浅筋膜层面内的走行、分布,为穿支皮瓣术前定位及术中设计、切取提供可靠依据,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设计、切取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1年11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手外科对42例62处手、足创面,采用"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术前指导穿支定位及来源预判,术中指导皮瓣设计及切取,进行创面修复。其中,单指24例,2指7例,3指4例,4指1例,虎口1例,腕部1例,趾2例,第2趾1例,足背1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5 cm×2.0 cm~3.0 cm×14.0 cm,皮瓣切取面积2.0 cm×2.5 cm~3.5 cm×15.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随访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采用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供、受区恢复情况。术后门诊定期随访。结果术前共定位162条穿支。术中共探及穿支95条,其中5例患者较术前定位各多探及1条,与术前定位相符76条,定位符合率为84.4%(76/90);与术前来源判断相符64条,准确率为84.2%(64/76)。术后62块皮瓣均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1个月,皮瓣颜色、质地优良,薄且耐磨,BMRC感觉功能评定为S1~S3,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评定优38例,良4例。结论"ABC"三线定位穿支方法在游离小腿前外侧穿支皮瓣中的应用,将解剖知识、临床经验与CDU定位巧妙结合,精准指导术前穿支定位及来源预判,是临床工作中可行、理想的辅助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胫前动脉穿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中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以携带胫前动脉穿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3岁,平均6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4 cm~18 cm×5 cm。手术使用胫前动脉穿支联合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供区以全厚皮片植皮。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4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足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胫前动脉穿支联合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双血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大,可修复距离远,修复前中足背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胫后动脉穿支皮瓣静脉回流障碍原因的分析,采用不同的处理对策,提高皮瓣成活率。方法2013年6月~2015年6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6例。其中足跟12例,足背15例,内踝9例。结果所有皮瓣均完全存活,28例一期成活,8例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其中3例皮瓣设计偏小、4例皮瓣血管蒂过短、1例伤口包扎过紧发生静脉回流障碍,4例通过拆除部分缝线,3例通过切开放血,1例通过皮瓣内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后缓解成活。结论术前在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时大小要适度,术中一定要游离出一定长度的穿支血管,术后包扎松紧适当,以免组织反应性水肿导致纱布压迫皮瓣,及时观察皮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提高皮瓣成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深动脉第3穿支穿支皮瓣I期修复Pilon骨折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15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Miller AO分类43-C1 8例,43-C2 4例和43-C3 3例,所有患者骨折周围均合并严重软组织挫伤,皮肤坏死,骨折复位后均合并软组织缺损、内固定外露及肌腱外露,I期应用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支穿支皮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3.5 cm×15.5 cm~5.5 cm×12.5 cm,皮瓣血管与胫后或者胫前血管行端侧吻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其中1例血管卡压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后皮瓣顺利成活,术后随访5~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无色素沉着,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无减退及粘连,供区仅留线形瘢痕,足踝部皮瓣稍臃肿,不影响穿鞋,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I期游离股深动脉第3穿支穿支皮瓣修复Pilon骨折术后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可修复Pilon骨折术后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减低切开术后皮肤坏死和骨折感染,同时保护骨折周围血液供应,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CTA和CDU在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2月-2016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0医院骨科使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47例患者完整资料,术前均行CTA及CDU检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并记录其体表定位点和外口径,与术中实际观察、测量值进行比较,数据分析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DU检测术中拟用穿支位置符合率为97.87%,CTA检测术中拟用穿支位置符合率为95.7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支血管外直径术前CTA与CDU测量值与术中实际测量值相一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应用CDU定位的腓动脉穿支血管,术中探查血管位置符合率为100%。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8个月,平均13.5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皮瓣质地优良,外形美观。结论CDU和CTA在腓动脉穿支皮瓣术前血管评估方面是一种可靠且有用的方法,且临床上可互补联合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大隐静脉(GSV)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前臂严重脱套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手外科共应用带GSV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前臂脱套伤部分创面并重建手背静脉回流,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46岁,平均37岁。均为前臂掌背侧完全脱套伤,合并尺、桡骨骨折3例,尺、桡动脉损伤2例,手指血运障碍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6 cm×18 cm~32 cm×25 cm。切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覆盖前臂部分创面,皮瓣面积12 cm×5 cm~33 cm×6 cm,穿支与桡动脉吻合,GSV桥接吻合头静脉远、近端,重点重建手背静脉回流,前臂其余创面4例联合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1例联合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小腿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将上肢脱套皮肤修薄成中厚皮覆盖大腿皮瓣供区,打包加压包扎。术后采用门诊、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随访,复查皮瓣成活情况、伤肢远端肿胀程度、功能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等,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小腿皮瓣远、近端表皮坏死,换药4周后愈合,其余皮瓣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4~8周手部肿胀消退,皮纹明显,患手拇、手指周径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增大。随访8~20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弹性、颜色良好,质地饱满,皮瓣无色素沉着,小腿皮瓣供区为线形瘢痕,供区足部及伤肢手部无肿胀,手指伸、屈良好,手关节活动度正常,手指感觉均恢复至S4,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感觉恢复S3 2例,S2 3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属优3例,良2例。结论带GSV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血运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修复前臂严重脱套伤部分创面并重建手背静脉回流的理想皮瓣。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肢体创面时,吻合一条静脉和吻合两条静脉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分析从2012年7月至2018年5月,我科85例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肢体创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吻合1条静脉的病例为46例,吻合2条静脉的病例39例。对手术时间,术后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二次手术率和皮瓣成活率进行比较。结果吻合一条静脉的病例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少于两条静脉组,静脉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两条静脉组,皮瓣需要二次手术探查率显著高于两条静脉组,皮瓣成活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皮瓣修复肢体的创面时,吻合两条静脉可以减低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并可降低二次手术的风险,是值得采用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由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静脉溶栓时间窗(4.5 h)内的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患者52例,按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n=30)和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22)。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及治疗前、治疗14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90 d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观察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NIHSS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14 d后NIHSS评分及治疗90 d后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脑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是有效、安全的。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CTA扫描方案显示旋股外侧动脉(LCFA)穿支的能力。方法将28例除大腿以外的四肢外伤患者及27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对A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低放射剂量扫描方案,B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C组(25人,25侧大腿)采用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进行CTA检查。记录辐射吸收剂量,观察LCFA显示情况及起源,测量LCFA主干开口内径、降支开口内径、降支长度、降支血管分级、降支穿支数量、穿支末端最小内径。结果B组中1例(2侧大腿)因对比剂渗漏未能完成检查。3组共83侧大腿,LCFA起自股动脉分别为A组7侧、B组8侧、C组6侧,起自股深动脉分别为A组23侧、B组20侧、C组19侧。3组间,辐射吸收剂量、降支长度、降支穿支末端最小内径、降支血管分级及降支穿支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CFA主干及降支开口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CTA显示LCFA细小穿支的能力优于双侧低放射剂量及双侧常规剂量CTA,而3种扫描方案对较大血管的显示效果相近。
简介:摘要选择对机体损伤最小的皮瓣供区,使得受区获得最佳的外形和最大的功能恢复,是整形修复重建手术需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穿支皮瓣因符合该理念而被广泛的应用于修复和重建领域。分叶穿支皮瓣是穿支皮瓣的一种特殊形式,可通过巧妙的设计,化宽度为长度,可使皮瓣供区直接闭合;且只需要损伤一个供区,吻合一组血管,减少了机体的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该种皮瓣成为临床修复宽大不规则创面的应用热点。分叶穿支皮瓣进一步丰富了穿支皮瓣的内涵,扩大了穿支皮瓣的适应证。本文系统的回顾了分叶穿支皮瓣的历史发展演变,总结了分叶穿支皮瓣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进展,旨在进一步促进分叶穿支皮瓣在复杂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