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做好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农肥水〔2021〕20号)和《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农计发〔2021〕18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按照文件精神要求,在松滋市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粮食作物粪肥还田效果监测,监测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等3类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通过一年的监测试验,试验数据显示:沼液22.5 -30吨/hm2+常规施肥化肥减量20%与常规施肥比较,均能提高田间土壤的有机质和CEC,对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有促进作用[5];能消纳畜禽粪污22.5-30吨/hm2,减施化肥(纯量)33.75-72.24kg//hm2,增产2.4-7.32%,节肥增效178.65-1423.60元/hm2,说明该设计可以起到提高粮食作物耕地质量[5],节肥增效的作用,可以作为粮食作物上粪肥还田的主要技术模式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在探讨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领域中科技和社会责任的相互关系。通过深入研究先进农业技术、智能农业应用,以及社会责任在可持续农业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这两个方面的融合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通过成功案例的研究,提出综合方法的必要性,并对未来的挑战和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旨在促进科技和社会责任在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协同作用。
简介:为明确湘潭中度镉污染稻田全年粮食作物替代种植的可行性和理想替代种植模式,于2016年开展了双季稻、双季玉米、双季高粱等3种种植模式的生育进程、产量构成、产品镉含量与经济效益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3种种植模式下,晚季作物均能在10月下旬成熟,两季作物总产量以双季稻最高,双季高粱次之,双季玉米最低;(2)两季总纯收入双季稻最高(17285.2元/hm2),双季高粱降低2.4%,双季玉米降低44.6%;(3)早、晚稻糙米镉含量远超国家标准,而玉米籽粒镉含量仅0.10mg/kg左右,高粱籽粒镉含量在0.25mg/kg~0.45mg/kg之间,低于国家饲料镉含量标准.综合来看,双季高粱(旱季+再生季)虽经济效益较双季稻略有下降,但其产品安全,且具有省工节本优势,是中度镉污染稻田的理想替代种植模式.
简介:摘要 东北春玉米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产区。近几年播种面积维持在1.4亿亩左右,总产5500万吨左右,分别占全国的34%和39%左右;单产水平为400 kg/666.7m2,比全国平均单产高约10%左右。
简介:通过对1980~2012年中国粮食作物种植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专业化指数的计算,分析我国粮食作物种植的时空特征、演化趋势及地理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作物整体上空间聚集程度较高,但粮食作物不同类别的地理集聚有较大差异;从演化趋势看,粮食作物生产总体从东部、中部向西部转移,谷物逐渐向东北转移,薯类从中东部向西部地区转移,东北仍然是豆类的主要集聚区;从集聚效应看,粮食作物的地理集聚与其产量的增长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粮食作物总体和谷物、豆类的地理集聚程度对产量增长有积极促进作用。粮食作物地理集聚对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效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粮食作物集聚水平逐步增强,但大部分地区集聚程度仍较低,标志中国粮食作物集聚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
简介:摘要:本研究聚焦于智能农业技术在粮食作物种植管理中的应用,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作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研究重点包括智能感知技术、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以及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技术。通过分析传感器、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监测、预测和优化粮食作物生产中的应用,本研究揭示了智能农业技术在增强农业生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潜力。同时,考虑了智能农业面临的挑战,如技术成本、数据准确性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影响。本研究也探讨了政策支持和市场发展对智能农业技术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