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蛋白转移黑色B(Gpnmb)在小鼠慢性肠道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12只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给予含2.5%葡聚糖硫酸钠(DSS)的饮用水建立慢性肠道纤维化模型,对照组不做处理。计算小鼠的体质量、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形态学评分和组织学损伤评分。采用HE染色评估结肠炎症程度,Masson染色评估结肠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测定结肠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α2(Col1α2)、Gpnmb及其受体CD44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Col1α2和Gpnmb mRNA表达水平。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结肠更短,结肠组织形态学评分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结肠黏膜中肠腺排列紊乱,萎缩减少,杯状细胞减少,黏膜和黏膜下层可见水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对照组黏膜正常,无炎症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的组织学损伤评分更高,纤维化面积更大,Col1α2、Gpnmb、CD44蛋白的表达更高,Col1α2和Gpnmb mRNA的表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pnmb可能通过CD44促进DSS诱导的小鼠慢性肠道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B 葡聚糖硫酸钠 肠纤维化 小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病例摘要患者,周国安,男,65岁。因上腹部憋胀、反酸伴消廋2个月余,来我院就诊。胃镜检查示胃底黏膜光滑,皱襞形态规律,见散在的点、片状糜烂灶,黏膜略隆,表面呈黑色,黏液湖色清量中等;胃体下大弯、胃角小弯分别见散在的黏膜略隆,大小0.2~0.6cm,中央凹陷糜烂,表面呈黑色,质稍硬,易出血(图1、2、3)。取组织活检,病理结果示恶性黑色转移)(图4)。经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左侧腰部有一大小约0.2cm的黑痣生长多年,于2012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痒、痛且面积增大,挠之易出血,反复发生,在当地医院外科就诊,局部切除后,未做病理检查及相关检查。3个月后同侧腋下出现数个肿块,无不适感,未在意。近2个月以来,感上腹部不适、憋胀、反酸、消廋,自行购药口服,症状未见缓减,随来我院就诊。患者随后到北京进一步诊疗,因错过早期最佳治疗时机,没有好的治疗方案,于4月28日于家中去世。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蛋白磷酸酶-1(PP1)对恶性黑色转移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blot检测PP1蛋白转移恶性黑色细胞系-HMCB及转移恶性黑色细胞系WM266-4中的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32例未转移恶性黑色及20例转移恶性黑色标本中PP1的表达。结果:本研究证明转移恶性黑色细胞及组织中PP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在转移恶性黑色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1在转移及未转移恶性黑色细胞及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为恶性黑色转移机制方面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 标签: 蛋白磷酸酶-1 蛋白 恶性黑色素瘤 转移
  • 简介:摘要胰腺转移肿瘤较少见,黑色转移至胰腺尤为罕见。组织病理学检查为其金标准,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现结合文献,报道入院收治的1例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诊断为黑色胰腺转移的患者情况。

  • 标签: 黑色素瘤 活组织检查,细针 院内诊疗 胰腺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成人眼球内葡萄膜黑色黑色肿块的MRI征象,寻找最佳联合诊断特征。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5年3月至2015年12月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的254例成人眼球内肿块患者的MRI资料,包括128例葡萄膜黑色和126例黑色肿块。采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肿块的MRI征象,包括部位、形态、边缘、T1WI和T2WI信号(分别与脑灰质和玻璃体相比)特征及均匀度、高度、基底径、基底径与高度比值、强化程度、强化方式、有无伴发视网膜脱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具有鉴别诊断价值的MRI征象,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黑色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联合参数,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黑色黑色间肿块部位、形态、边缘、T1WI和T2WI信号(分别与脑灰质和玻璃体相比)、信号均匀度、强化程度、伴发视网膜脱离,肿瘤高度、基底径与高度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块的T1WI和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比)、高度、形态、部位、强化程度及伴发视网膜脱离是诊断黑色的有效指标,其中肿块的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比)优势比(12.237)最大,准确率为86.2%。与脑灰质相比T2WI呈低信号和T1WI呈高信号的诊断准确率高于与玻璃体相比(Delong检验,P<0.001)。肿块的高度、强化程度、T1WI和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比)联合诊断黑色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0.6%、92.1%和96.1%,高于任何单一指标(P<0.001)。结论综合分析肿块的T1WI和T2WI信号(与脑灰质相比)、高度、形态、部位、强化程度和伴发视网膜脱离情况可提高鉴别诊断葡萄膜黑色黑色肿块的准确率,以脑灰质为参照物评估肿块的T1WI和T2WI信号优于玻璃体。

  • 标签: 黑色素瘤 眼肿瘤 磁共振成像 诊断,鉴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大家可能对黑色听说得比较少,目前在全球范围.澳大利亚的发病率最高,达到40/10万。而在中国,据调查,北京城八区2000年发病率为0.2/10万,到了2004年.发病率达到1.0/10万.增加了近5倍。可见对黑色的了解预防应该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和宣传。

  • 标签: 黑色素瘤 预防教育 年发病率 澳大利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帕博丽珠单抗是FDA批准的针对程序细胞死亡蛋白1 (PD-1)的单克隆抗体,在美国销售。它最初于2014年9月获得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晚期黑色。随后,它已被批准用于许多其他肿瘤疾病的治疗,还有许多目前正在临床开发中。(1)

  • 标签: 帕博丽珠单抗,晚期黑色素瘤
  • 简介:摘要黑色黑色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所致的恶性肿瘤,是一种高度侵袭的癌症,倾向于早期转移,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黑色发生侵袭转移涉及复杂的分子机制,这些分子水平的异常改变影响着肿瘤细胞的生长调控、代谢、运动和逃逸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回顾了黑色发生侵袭转移时在基因水平、表观遗传和一些生物大分子方面的主要机制,包括一些常见通路(MAPK/ERK, Wnt/β-catenin, PI3K/AKT, JAK-STAT)及伴随基因、大分子的异常改变等。尽管其潜在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但作为侵袭转移发生所依赖的重要途径及分子靶点,这些机制的深入研究为阻断或抑制侵袭转移发生的靶向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侵袭 转移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黑色肝脏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黑色肝脏转移12例进行回顾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论典型黑色肝脏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而非典型黑色肝脏转移需与肝内其它占位相鉴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巨大黑色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际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结果:经过手术治疗以及术后予改善循环、抗感染、加强换药等治疗方法,患者已出院,植皮处植皮存活,皮瓣色泽红润,切口对合整齐,稍红肿,无渗液。结论:对巨大黑色患者来说,除了常规的治疗手段之外,更加完善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 标签: 巨大黑色素瘤 个性化护理 负性情绪
  • 简介:患者男,65岁,上腹钝痛伴食欲减退1个月,既往无肝炎病史。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明显色素沉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HBsAg(-),AFPCEA、CA19-9等肿瘤标记物均(-)。腹部CT:肝实质内见多发大小不等异常密度影,多数呈高密度(图1A),边界较清楚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门静脉期部分病灶密度低于肝实质,延迟期部分病灶密度略高于肝实质,部分呈环形强化。

  • 标签: 肝肿瘤 黑色素瘤 原发灶
  • 简介:摘要1例53岁双眼视物模糊10余天女性患者,既往因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恶性黑色口服靶向药物维莫菲尼。检查发现左眼房水闪光,视盘水肿,双眼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示早中期点状强荧光,晚期渗漏荧光呈多湖状,诊断为双眼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综合征)。眼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在肿瘤科指导下间断服用维莫菲尼至停药。治疗后双眼视力改善,眼前节炎性反应消退,视网膜神经上皮复位,色素上皮脱色素呈晚霞样眼底。

  • 标签: 黑色素瘤 淋巴转移 维莫非尼 葡萄膜脑膜脑炎综合征
  • 简介:摘要: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实体器官恶性肿瘤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促使人们认识到一种新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其根源是T细胞活性的上调导致自身免疫。(1)联合用药可以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益处。本文简述晚期转移黑色的不良反应及帕博丽珠单抗的联合用药。

  • 标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良反应,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联合用药,帕博丽珠单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