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的解剖基础与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收治的33例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53.94±13.37)岁。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胸腺肿物。术后病理诊断:胸腺瘤12例、胸腺癌1例、畸胎瘤3例、胸腺增生1例、胸腺囊肿16例。观察手术路径的安全性及术野显露情况;记录术后引流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腔镜胸腺完整切除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其中合并有肺楔形切除2例,合并心包部分切除2例。剑突下入路手术路径安全,暴露良好,术中胸腺周围的解剖结构显示清晰,能完整显示左右两侧心包膈神经、上腔静脉、前方胸骨、后方心包及左侧无名静脉、上方甲状腺下极等胸腺毗邻结构。术后引流量(429.24±308.34)mL;引流时间(3.61±1.56)d;住院时间(5.88±3.43)d;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为(1.82±0.68)分。围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后症状加重,经机械通气、药物等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钠血症,补钠后痊愈。结论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胸腺切除的解剖路径暴露良好,具有较好的手术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更好地体现了微创理念。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胸腺瘤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与侧胸入路胸腔镜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收治的 80例胸腺瘤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 2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侧胸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则应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疼痛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引流管留置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 在胸腺瘤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治疗,临床效果较侧胸入路胸腔镜治疗更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效果。方法:该研究总共纳入58例实验对象,均是2021.07月至2023.07月到医院诊治的前纵膈肿瘤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经侧胸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共29例)与试验组(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共29例)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较于对照组,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疼痛评分更低,拔管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更短(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病灶切除术用于前纵膈肿瘤的效果良好,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及侧卧位经肋间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患者74例(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随机分为侧卧位经肋间入路胸腔镜下治疗的对照组(37例)与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治疗的观察组(37例),观察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及恢复情况好,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截石位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治疗,患者手术情况好且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优于侧卧位经肋间入路治疗,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入路胸腔镜下治疗前纵隔肿瘤的手术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我院胸外科收治的42例前纵膈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2~66(46.8±10.7)岁。所有患者采用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入路胸腔镜前纵膈肿瘤切除手术。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胸或延长手术切口长度患者。4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全组手术时间为(90±13.6)min,术中出血量为(29±10.9)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为(1.5±0.6)d,肿瘤最大直径(2.96±1.38)cm,住院时间为(8.6±1.2)d。结论: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入路能获得与正中开胸同样的手术视野,而且能彻底清除胸腺周围脂肪,具有安全、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适用于前纵膈肿瘤的切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经剑突肋缘下入路与右侧肋间隙入路胸腔镜(VATS)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非胸腺瘤重症肌无力(MG)的手术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我科实施的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非胸腺瘤MG患者230例,根据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经剑突肋缘下入路(剑突肋缘下组102例)和经右侧肋间隙入路(右侧肋间隙组128例)。结果剑突肋缘下组患者术中出血量[(30.3±25.2)ml和(45.1±30.6)ml,t=-3.935,P=0.003]和术后引流量[(178.6±90.5)ml和(205.4±87.6)ml,t=-2.27,P=0.024]较右侧肋间隙组明显减少;术后疼痛更轻[NRS评分:(3.1±1.0)分和(4.6±1.5)分,t=-8.677,P=0.001]。观察孔愈合不良率剑突肋缘下组低于右侧肋间隙组,但无统计学差异(1/102和7/128,χ2=2.200,P=0.138)。完全缓解率(29.6%和32.4%,χ2=0.196,P=0.658)和术后总有效率(85.7%和84.7%,χ2=0.044,P=0.834),剑突肋缘下组和右肋间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剑突肋缘下入路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M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高。该术式具有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的优点,更加适合不能双腔插管、不耐受单肺通气和肺功能不全的老年、女性MG患者。
简介: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齿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护理配合。方法术前访视,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物品准备齐全,加强手术体位的护理,密切配合医生的工作,重视术中病情的变化。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医生对手术护理配合满意,术中病人无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手术人员配合默契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床突脑膜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前床突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以蝶骨嵴为中心的翼点入路。结果Simpson Ⅰ级切除12例,Simpson Ⅱ级切除6例,Simpson Ⅲ级切除2例,Simpson Ⅳ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8例患者视力有较明显改善,遗留轻偏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余疗效满意。结论 在熟练掌握术区显微解剖的基础上,经翼点入路,利用显微外科手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但对与下丘脑、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粘连过于紧密的肿瘤,即使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手术风险仍较大,可考虑姑息手术结合术后放疗。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单侧经横突上椎体侧壁入路安全可靠性,与临床中运用最广泛的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各项数据对比,探讨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3D Slicer印证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简单安全可靠;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的77例患者,分别为运用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患者40例和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患者37例,对比两种入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无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ODI和VAS均显著降低(t=0.000,P<0.05),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VAS t=0.690,术后VAS t=0.231,术后3个月VAS t=0.866;术前ODI t=0.979,术后ODI t=0.563,术后3个月ODI t=0.375,P>0.05);椎体高度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4,P>0.05);术中骨水泥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2,P>0.05);而单侧经横突上椎体侧壁入路组在手术时长[15(14~16) min比22(20~24) min,t=0.000,P<0.05]、建立通道透视次数[5(4.00~6.00)比10(8.00~10.75),t=0.000,P<0.05]均优于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患者组;且术后X线回示骨水泥灌注位于椎体前缘正中线(35比5,t=0.000,P<0.05)。结论两种入路均能使患者得到满意治疗效果,椎体侧壁组可使骨水泥推注椎体前缘且过椎体中线,生物力学更稳定,且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不易伤及脊髓,操作简便且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正常的肩肘关节运动能为手发挥其功能提供有效的空间,肘关节功能的丢失会明显减少手的活动空间。冠状突是位于尺骨近端,是构成肘关节重要的骨结构组织,冠状突是肘关节前方重要的骨性阻挡,可以防止肘关节后脱位。冠状突同时是尺侧副韧带前束、外尺侧副韧带的止点,对于维持肘关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尺骨冠状突骨折Regan-Morrey分型是根据侧位X线片上冠状突骨折块的高度将其分为三型。一型:骨折累及冠状突尖部;二型:超过冠状头高度的50%或以下;三型:骨折超过冠状突高度的50%。O’Driscoll分型是在Regsn-Morrey分型基础上增加了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分型,同样分为三型:一型为冠状头尖部骨折,二型为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三型为冠状突基底部骨折。肘关节骨折治疗的目标是尽早恢复肘关节无痛活动,维持肘关节的稳定性,恢复关节的力量。常用的入路包括后正中入路,kocher入路,延长的Kocher入路,kapan入路,内侧入路,前内侧入路,前侧正中神经与肱血管间隙入路等。此外肘关节镜也是治疗部分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不错的选择,但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尤其是对于粉碎性的冠突骨折不适用。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仍存在争议,每个入路都有自己的适应证和优缺点。一期重建骨性和软组织性稳定结构是早期肘关节锻炼的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15例就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好转7例,症状加重2例,死于并发症2例。结论: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医肿瘤,术野较大,肿瘤显露清楚,且能避开脑神经的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
简介:斜坡部脑脊液界漏较少见,普通方法修补较困难。我院今年收治1例床突一斜坡部缺损所致脑脊液鼻漏的病人,采用经鼻蝶入路进行修补,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l病例报告女性,53岁,于10年前曾有头部外伤史,受伤数天后界流清水样物,持续约一周左右,未经治疗自愈。其后病人偶感头痛,并长期低热(37.4℃左右),于1999年7月开始再次出现异流清水样物的症状。在外院行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提示蝶窦后壁斜坡处缺损,蝶窦积液(图1,2)。转至我院后,遂在全麻下经口鼻蝶人路常规显微显露蝶窦底,进入蝶窦后,见其内有浅黄色积液,粘膜与蝶窦壁粘连且较薄,用垂体刮匙尽量刮除,在蝶鞍后壁与斜坡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及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入路行经胸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的疗效、安全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采用不同微创入路行TEE引导下经胸VSD封堵术的179例2岁以内(3~21个月)VS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切口大小为1.0~1.5 cm,A组)87例,采用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切口大小为1.0~1.5 cm,B组)92例,两组均经右心室面无血管区穿刺完成封堵。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比较两组封堵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胸液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A组及B组的封堵成功率分别为97.7%(85/87)和96.7%(89/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52.7±15.4)min和(39.3±12.3)min,术后胸液引流量分别为(49.2±11.8)ml和(31.7±6.9)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近中期发生胸廓畸形4例,B组无胸廓畸形发生。随访12~72个月,两组均无封堵伞脱落、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瓣膜反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剑突上正中小切口及胸骨左缘第3或第4肋间小切口入路行TEE引导下经胸VSD封堵安全、可行,且后者与前者相比操作更简便、用时更短、胸液引流量更少,创伤更小、更美观,同时避免了胸廓畸形的发生。对于术中TEE评估封堵概率低的患儿,为避免多处皮肤切口,采用剑突上小切口更合适。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气胸联合剑突肋缘下小切口与经右侧胸腔入路胸腔镜辅助胸腺切除的手术特点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科实施的胸腔镜辅助胸腺扩大切除手术251例(包括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增生或胸腺瘤,胸腺囊肿以及前纵隔占位病变),进行回顾性分组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气胸联合剑突肋缘下入路(人工气胸组165例)和经右侧胸腔入路(右侧胸腔组86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病理类型(均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右侧胸腔组相比,人工气胸组手术持续时间[(108.6±45.2)min和(127.6±42.1)min,t=-3.628,P=0.000],术中出血量[(37.9±131.7)ml和(107.4±284.8)ml,t=-8.215,P=0.000],术后引流量[(379.0±285.5)ml和(646.6±373.34)ml,t=-6.277,P=0.000]和引流管留置时间[(2.2±1.0)d和(3.1±1.0)d,t=-7.275,P=0.000)]均明显减少,但在膈神经损伤(1/165例比0/86例,P=1.000),肌无力危象(3/89例比2/66例,χ2=0.014,P=0.906),手术中转开胸(3/165例比2/86例,P=1.000)的发生率等方面,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工气胸联合剑突肋缘下小切口胸腔镜辅助胸腺切除手术显露好,安全性高。该术式具有创伤更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的优点,更适用于不能双腔插管、不耐受单肺通气和肺功能不全的老年、女性患者。
简介: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远外侧入路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种不同方向的微创手术路径对相关解剖结构显露的影响。方法对1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Fx3.0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3D解剖模型。在模型的颅后窝中选取颈静脉结节前缘为标志点,分别做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个方向的、直径1cm的圆柱体模拟远外侧入路微创手术路径,观察路径中的解剖结构、测量其体积,并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方向的模拟手术路径中均可清晰显示所包含的颅底骨质、神经和血管等解剖结构,均不包含脑干、小脑、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经枕髁方向路径包含部分迷走神经、副神经,经颈静脉突方向手术路径包含部分颈内静脉和颈静脉球。经枕髁和经颈静脉突两种方向手术路径体积[(3236.20±228.01)mm3vs(3306.00±248.23)mm3]及路径中舌下神经的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枕髁方向路径中包含的骨性结构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大于经颈静脉突方向路径,而包含的静脉的体积小于经颈静脉突方向路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24、56.526、140.580,P值均〈0.01)。结论远外侧入路两种方向的模拟手术路径均有效显露舌下神经。经枕髁方向有助于显露小脑前下动脉;经颈静脉突方向有助于避开后组颅神经,但存在损伤颅内静脉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