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2017年2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58例结直肠癌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患者同意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 例患者,对其进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实验组 29例,对其进行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发现实验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的肛门排气、肠蠕动恢复、肠鸣音恢复以及住院的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结直肠肿瘤患者采用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进行治疗后,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病率显著降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采用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 CSP)与热圈套息肉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 HSP)治疗10~15 mm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至少1枚10~15 mm息肉、并行结肠镜下切除患者资料154例,息肉173枚,形态表现为巴黎分型Ⅰsp、Ⅰs或Ⅱa。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息肉随机分成CSP组(息肉85枚)和HSP组(息肉88枚)。比较两组手术方式在息肉大小、位置、形态、组织学分类、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切除时间、金属夹使用数量等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肠镜指征、回肠末端插管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息肉在大小、位置、形态、组织学分类上具有可比性。CSP组在息肉完全切除率、术中出血率、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等方面与HSP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CSP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HSP组[(63.5±23.6)s比(184.3±62.4)s,P<0.05],使用金属夹亦明显少于HSP组[(0.8±0.5)枚比(1.4±0.7)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P与HSP在切除10~15 mm结直肠无蒂息肉上有相似的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但CSP手术时间更短,金属夹使用数量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护理的过程中将手术室护理干预进行运用的效果。方法按照对比护理的方式展开分析,选入患者为80例,属于本院在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手术治疗患者,任意选取组中40例,以常规方式护理,作为对照组,余下40例则需要将手术室护理进行运用,即观察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确诊时多已属中晚期,疗效不佳,其早期发现和及早预防至关重要。与其他肿瘤一样,结直肠癌也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主要针对腺瘤或炎症的治疗,阻断其发展为癌;二级预防是早诊断、早治疗,即早期发现并干预处理,以免进入进展期(中晚期);三级预防则属于广义的预防范畴,主要是对于进展期的结直肠癌,通过外科手术并在术后进行辅助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预防肿瘤再发或转移。本共识意见参考了近期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综合了近5年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本共识意见研讨会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其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该共识意见包含60项陈述条款,陈述的循证医学等级、表决等级标准和依据均符合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结局(PICO)原则和推荐等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系统等国际有关规定。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及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加强舒适护理干预对其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7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治疗的65例病患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将这65例患者分为33例实验组和32例对照组。对对照组病患进行的护理方式:常规性护理;对实验组病患进行的护理方式:舒适护理,观察并比较术后,两组病患心理状态、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1)实验组病患的SAS、SD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2)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实验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病患施以舒适护理,该护理法可以使病患的负性情绪得到缓解,提升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效果理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评估亚太结直肠癌筛查(APCS)评分系统联合定量法便潜血在结直肠肿瘤筛查的价值。选择2017年8月至 2019 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拟接受肠镜检查的受试者1 420例,男695例,女725例,年龄50~75岁,所有入组病例在行结肠镜检查前行APCS评分和定量便潜血检测(QFIT),比较APCS评分和QFIT各组中结直肠肿瘤检出率,以评价联合检测法在结直肠肿瘤筛查中的效能。本研究共纳入分析1 420例研究对象,其中 APCS评分中危组847例(59.7%),高危组573例(40.4%),共检出结直肠癌26例(1.8%),进展期腺瘤196例(13.8%),非进展期腺瘤395例(27.8%);APCS 评分与QFIT联合检测可分为4组[高危组(HR)QFIT阳性G1、高危组QFIT阴性G2、中危组(MR)QFIT阳性G3、中危组QFIT阴性G4],对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64.3%、16.4%、55.0%和9.8%,APCS评分高危组QFIT阳性组进展期肿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HR和QFIT阳性是进一步结肠镜检查的指标,MR且QFIT阴性组可暂缓肠镜,继续年度QFIT随访。总之,APCS评分联合QFIT用于结直肠肿瘤筛查,可减少不必要的肠镜检查,提高肠镜依从性和筛查效能,在结直肠肿瘤初筛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结直肠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行结直肠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术前慢性肾脏疾病和肾功能不全)、术前新辅助治疗情况、术前血肌酐水平(术前1~3 d内)、术前预防性输尿管插管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和输血情况、术中补液量和尿量、术中低血压发生情况和持续时间、术中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肠梗阻、吻合口漏/腹腔感染)发生情况、术后抗生素和NSAIDs使用情况。采用KDIGO标准诊断术后AKI,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并采用Poisson回归分析筛选术后AKI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543例患者,有14例发生术后AKI,发生率为2.6%。Poisson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OR值5.04,95%可信区间1.57~22.18,P=0.041)和术后使用万古霉素(OR值8.87,95%可信区间2.27~28.99,P=0.004)是结直肠恶性肿瘤根治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合并高血压和术后使用万古霉素是结直肠恶性肿瘤根治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对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64例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患者,实验时间为2019.7—2021.7,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将基础护理应用在对照组的护理中,观察组在对照组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观察和比较组间术后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排气时间(1.02±0.24)d、进食时间(2.01±0.06)d以及住院时间(3.54±0.05)d相比对照组的排气时间(1.64±0.47)d、进食时间(2.92±0.09)d以及住院时间(5.87±1.03)d要短,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25%)相比对照组的(25.00%)要低,P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相关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作为此次的A组,再将收治的结直肠良性病变患者80例设为此次的B组,另外在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参照组,分析所有受检对象的血清糖类抗原724、242、199以及癌胚抗原水平,并分析各血清肿瘤标记物单独诊断以及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价值。结果 A组患者的血清糖类抗原724、242、199以及癌胚抗原水平均高于B组与参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准确度明显高于血清糖类抗原724、242、199以及癌胚抗原的诊断准确度,对比结果(p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外科医师经常遇到发生于女性患者的继发性卵巢肿瘤(STO)这一临床难题,特别见于年轻女性。STO多为消化道来源,可能的转移途径包括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腹膜种植转移等,分子分型及组织病理特征各不相同。正确鉴定STO的来源与特征尤为重要,应结合病史、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等多种手段明确。STO患者的整体预后较差,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使部分患者获益。STO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不轻易放弃是每一个临床医生应该了解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