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米克拉依·曼苏尔 达展云 郭江涛 武丽君 赵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新疆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乌鲁木齐 830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南通 22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银川 75000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
  • 简介:摘要结节多动脉炎(PAN)是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一种少见的血管,好发于血管的分叉处,导致微动脉瘤、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器官梗死。约1/3的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全身各组织器官均可受累,以皮肤、关节、外周神经最常见。病理改变急性期为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细胞浸润和管腔内血栓形成,慢性期为血管壁纤维增生。近几十年来,PAN的总体预后得到了改善,主要反映了早期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法。PAN治疗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而 HBV 相关 PAN 患者应接受抗病毒治疗和血浆置换。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PAN的诊断和治疗,以降低致死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多动脉炎,结节性 诊断 治疗
  • 简介:1病史报告患者女性,77岁。发热2个月,右上腹痛1个月。病初在当地应用抗生素无好转,到外地医院以“发热待查”收入院。CT示胆管梗阻。B超:肝外部位在胰头下段、胆总管末端水肿,性质难定。MRI:胆总管低位梗阻(考虑胆总管性病变),术中见胆总管增粗变硬,故切除胆囊送检。

  • 标签: 结节性多动脉炎 胆囊 胆总管末端 诊断 活检 发热待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对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血管的认识及乙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的广泛接种,结节多动脉炎(PAN)的诊断发生了很大变化。本研究结合2012年Chapel Hill共识会议(CHCC)对PAN的定义和2007年欧洲药品管理局 (EMA)对中小血管分类法则,对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PAN分类标准的113例PAN患者重新分类,以了解新分类标准对PAN诊断的影响。113例PAN患者中皮肤型PAN者9例,经典型PAN者80例,HBV相关型PAN者24例。经过2012年CHCC PAN定义和2007年EMA中小血管分类法则,共有26例(23%)PAN患者被重新归类为其他系统血管,7例归类为显微镜下血管(MPA),19例归类为未分类血管。随着PAN分类法则的更新,PAN的诊断率有所下降,我国仍有一部分PAN患者,需引起重视。

  • 标签: 多动脉炎,结节性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分类标准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1例以发热、大量血尿为主要症状的结节多动脉炎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男,58岁,因发热、头痛、乏力等系统症状就诊,诊断为发热原因待查、肺部感染、胆囊、低白蛋白血症,予抗感染、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治疗。3周后出现严重血尿,影像学检查提示右肾盂积血、心包、胸腔积液,增强CT检查示:腹主动脉分支、双肾和胰腺动脉多发小动脉瘤,明确结节多动脉炎诊断。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行高选择动脉栓塞术。术后血尿有效控制,全身状况改善。随访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

  • 标签: 血尿 结节性多动脉炎 动静脉瘘
  • 简介:患者,男,58岁,因“少尿2d”在外院行CT提示:右肾周可见122cm×48cm的中强回声,考虑为出血。检查当天尿量约700ml/24h,血肌酐945μmol/L、血红蛋白54g/L。2007年3月15日以“急性肾衰竭、右肾肿瘤伴出血”收入院。入院后给予抗、间断输血、血液透析、加强营养以及支持治疗,尿量增至1350ml/24h;复查血肌酐700μmol/L、血红蛋白91g/L。3月21日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告病危、吸氧并给予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强心、升压治疗,但自主呼吸、心跳一直没有恢复,瞳孔散大固定,抢救无效死亡。

  • 标签: 结节性多动脉炎 动脉瘤破裂 右肾 多发性 血红蛋白 心跳骤停
  • 简介:摘要大动脉(TakayASu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非特异性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冠状动脉也可受累。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 标签: 大动脉炎 病理 免疫 治疗
  • 作者: 王培 冯学兵 段兴旺 刘升云 赵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郑州 45000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南京 210008,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南昌 330006,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郑州 450052,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风湿肌痛(PMR)是一种以颈部、肩胛带和骨盆带肌肉疼痛、晨僵,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伴或不伴发热等全身反应为表现的综合征。巨细胞动脉(G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几乎全身血管均可受累的系统血管,主要侵犯大、中动脉,病变呈节段、坏死性,组织病理学呈肉芽肿样炎症。我国目前尚缺乏GCA的流行病学资料,实际患病率可能被低估。GCA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是不可逆的视觉丧失及脑血管事件。PMR发病率为GCA的3倍,临床上需排除其他特异性疾病。GCA患者中40%~60%合并PMR,PMR患者中约15%合并GCA。为推进GCA和PMR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2005年临床诊疗指南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GCA和PMR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风湿性多肌痛 巨细胞动脉炎 诊断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结节红斑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结节红斑病例进行分析。显示本病多见于青年或中年女性(女∶男为5∶1),病因感染(链球菌感染50%,此外还有结核杆菌感染者)结缔组织病,淋巴瘤,药物等。治疗效果较好。结论链球菌及结核杆菌等细菌感染可能是结节红斑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包括结缔组织病、肿瘤、药物等。治疗上应积极驱除病因和对症治疗。

  • 标签: 红斑 结节性 感染
  • 作者: 姜林娣 马莉莉 薛愉 潘歆 何岚 赵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 复旦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上海 200040,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风湿科,石河子 832008,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西安 71006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风湿免疫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大动脉(TAK)为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展性、非特异性大血管。我国为TAK高发地区,但其规范化诊疗的普及尚显不足。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在借鉴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旨在规范TAK的诊断、疾病活动度和疾病严重度的评估、内科治疗的合理制定及外科干预的时机选择,以保护TAK患者重要脏器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Takayasu动脉炎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灶微结节肺泡上皮增生(multifocal micronodular pneumocyte hyperplasia,MMPH)是临床非常少见的瘤样病变,一般表现为肺泡上皮结节状增生,伴有结节内肺泡隔弹力纤维增生、肺泡腔内组织细胞聚集。因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或偶然情况下发现,与结节硬化症有关。临床、影像及病理医师普遍认识不足,易误诊为各种感染或转移癌,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预后良好。现报道1例MMPH,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大动脉的彩色经颅多普勒检查(TCD)的特点及检查所见。方法:采用德国EME公司TCD-2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仪及日本东芝公司SSA-270A型彩超仪,对3例大动脉患者进行颅底大血管TCD检查。结果:TCD检查发现,大动脉所致颅底血管损伤表现为血管狭窄。病变损害程度,左右侧不对称。结论:大动脉患者,应常规做TCD检查。以便了解颅内血管的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及预后评价。

  • 标签: 经颅多普勒 大动脉炎
  • 简介:摘要结节痒疹是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以剧痒和结节皮肤损害为特征,以阵发性剧痒为特点,其病情迁延,治疗周期长,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所以正确的护理及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结节性痒疹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风湿肌痛(PMR)和巨细胞动脉(GCA)的临床差异,总结GC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10年8月至2019年9月住院的12例巨细胞动脉患者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住院的,与GCA组患者进行2∶1年龄、性别相匹配的PMR患者形成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等临床特点,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分类变量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 GCA住院患者共12例,男女比例1∶11,发病年龄(67±7)岁,GCA患者以PMR形式起病的最为常见(7/12,58%),PMR与GCA患者从发病到诊断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均是肩痛,与PMR患者相比,GCA患者病程中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为头皮痛(P=0.031)、下颌跛行(P=0.031)和偏头痛(P<0.01)。实验室检查可见GCA患者肌酸激酶较PMR患者稍高[(60±27)U/L与(41±15)U/L,t=1.098,P=0.029],其余实验室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比较PMR症状起病的7例GCA患者及同期住院的24例PMR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影像学中血管超声病变检出率高,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在不典型患者中是有效的诊断方法。结论GCA患者以PMR形式起病的最为常见,病程中出现头皮痛、下颌跛行和偏头痛则提示GCA的可能较大。

  • 标签: 巨细胞动脉炎 风湿性多肌痛 临床特征
  • 简介:1.病史摘要患者男,14岁,发作头疼伴血压升高1年余。患者入院前1年发作头晕、头疼,伴视物模糊、心慌、恶心、呕吐,到当地县医院就诊,测血压(BP)180/130mmHg,诊断考虑"高血压",予降压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先后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仍不达标。在当地曾行主动脉及肾动脉造影示双肾动脉主干狭窄,左侧几乎闭塞。期间反复多次行外周血管超声及CT检查未见主动脉及其他分支动脉明显异常。

  • 标签: 大动脉炎 双肾动脉 孤立 降压药物 肾动脉造影 血压升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动脉合并肾动脉受累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05例大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和未合并肾动脉受累患者进行比较,应用t检验、Sperman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肾动脉受累组较非肾动脉受累组易出现高血压[76%(16/21)和25%(21/84);χ2=19.291,P<0.01]、晕厥[19%(4/21)和4%(3/84),P=0.028]、头痛[52%(11/21)和25%(21/84);χ2=5.944,P=0.019],颈部疼痛[0(0/21)和26%(22/84),P=0.006]少于非肾动脉受累组。合并肾动脉受累者,肌酐更高[(67±30)mmol/L和(50±14)mmol/L;t=2.436,P=0.023],CD3+[1 299(1 261.5,1 313.45)个/μl和1 531(1 330,1 559.5)个/μl;Z=-3.12,P=0.002]、CD4+[793.6(715,804.32)个/μl和914.88(7 94.3,914.8)个/μl;Z=-2.597,P=0.009]、CD8+[451.09(451.09,489.5)个/μl和552.39(459.75,557.5)个/μl;Z=-3.271,P=0.001]淋巴细胞亚群较低。肾动脉受累组主动脉内径[(33±5)mm和(30±4)mm,t=2.62,P=0.01]、左心房内径[(35±4)mm和(32±4)mm;t=3.065,P=0.003]等大于非肾动脉受累组。肾动脉受累易同时合并腹主动脉(χ2=14.292,P<0.01)、髂总动脉(P=0.005)等受累,而颈总动脉(χ2=3.815,P=0.047)、锁骨下动脉(P=0.022)受累较少。大动脉患者肌酐水平与肾动脉受累的发生呈正相关(r=0.282,P=0.004),淋巴细胞亚群数量(CD3、CD4、CD8)与其呈负相关(r=-0.306,P=0.002;r=-0.255,P=0.009;r=-0.321,P=0.001)。结论大动脉合并肾动脉受累易出现高血压、晕厥、头痛症状,心、肾功能更差,淋巴细胞亚群较低,易同时合并腹主动脉等血管受累,应尽早评估及治疗。

  • 标签: 大动脉炎 红斑狼疮,系统性 肾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