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利用面积为26.7hm~2的池塘,通过接种单胞藻培养优势生物种群,使用有益微生物改善水质,扩大放养面积等措施进行海蜇、立体养殖生产,每667m~2产海蜇412kg、340kg,实现产值298.08万元,利润208.6万元。

  • 标签: 海蜇 缢蛏 单胞藻 有益微生物
  • 简介:本实验以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2种养殖中常见优势藻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N、P浓度对2种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最适生长的N、P浓度范围为N:6mg/L-24mg/L和P:1mg/L-2mg/L,亚心型扁藻的最适N、P浓度范围为N:6mg/L-24mg/L和P:lmg,L_2mgn.~从实验结果来看,中肋骨条藻和亚心型扁藻对N、P的需求基本一致,N限制明显而P限制表现不显著.因此,通过调节N、P等主要营养盐的浓度将会有效地控制养殖池塘中藻类生物量及种群结构变化,使藻相保持相对稳定,对于发展科学的养殖池塘水质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缢蛏养殖池塘 中肋骨条藻 亚心型扁藻 N P 生长
  • 简介:好吃又有营养。小朋友,你知道吃完的竹壳有什么用吗?不要扔掉哟,它的用途可“大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用竹壳画出了哪些漂亮的图画!你也动手试试吧!

  • 标签: 小朋友 图画 动手
  • 简介:我的家乡在如东,这里出产的海鲜数不胜数,我从小就是吃惯了海鲜长大的。有的海鲜我虽然吃过,但却叫不上名儿来,不过,我的最爱却是家乡所谓的领头——白煨干

  • 标签: 海鲜 家乡 名菜 文蛤肉 出产 制作方法
  • 简介:缢死俗称“吊死”,是指用自身重量拉紧绳索,压迫颈部造成的窒息死亡。缢死简便易行,是自杀的常见形式。老百姓把缢死叫“上吊”,这既形象地说明了缢死的机制,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死者自己主动(上去)的行为,是一般人们把缢死视为自杀的反映。有的狡猾的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把人杀害之后吊了起来,伪装成自缢,以掩盖真象,蒙混过关。所以,凡报称自缢的尸体,都

  • 标签: 尸体检验 窒息死亡 犯罪分子 案件性质 死亡原因 机械性窒息
  • 简介:为探讨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玻璃管药膜法确定了其亚致死浓度(LC10、LC20和LC30),并研究了该浓度下毒死蜱对小麦禾谷管蚜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LC10、LC20和LC30浓度处理后,禾谷管蚜成蚜的寿命分别为(8.60±0.22)、(8.03±0.18)和(6.68±0.18)d,均显著短于对照的(10.36±0.31)d;单雌产仔量分别为(21.88±0.63)、(20.41±0.53)和(16.68±0.35)只,也均显著少于对照的(26.40±0.89)只;产仔历期分别为(7.55±0.22)、(6.69±0.17)和(5.64±0.15)d,均显著短于对照的(9.13±0.31)d;试验浓度药剂处理对下一代若蚜期的影响不显著;LC30浓度处理对下一代成蚜繁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减少单雌产仔量3.74只,缩短产仔历期1.39d。生命表参数分析表明:LC30浓度毒死蜱处理使小麦禾谷管蚜的净增殖率(R0)比对照降低了34.71%,使种群加倍时间(t)比对照延长了17.37%;LC20浓度处理使小麦禾谷管蚜的平均世代历期(T)延长了12.59%;LC10浓度处理组各项指标与对照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亚致死浓度毒死蜱能够缩短小麦禾谷管蚜成蚜的寿命,降低其繁殖力,该结果对小麦禾谷管蚜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禾谷缢管蚜 毒死蜱 亚致死效应 繁殖
  • 简介:在实验室条件下,在特定空间内,测定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对两种蚜虫荻草谷网蚜和禾谷管蚜不同密度值下的捕食量。结果表明,荻草谷网蚜和禾谷管蚜种群数量同步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是从1到∞,EI值是在0到+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喜好捕食荻草谷网蚜明显高于禾谷管蚜;荻草谷网蚜数量不变,禾谷管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I值是从+1到0,EI值从-1到0范围内依次减少,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禾谷管蚜;禾谷管蚜数量不变,荻草谷网蚜数量增加时,EG-S值和EI值变化从+1到∞,EI值在0到+1范围内依次增加,表明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明显喜好捕食荻草谷网蚜。捕食量结果同选择指数。

  • 标签: 异色瓢虫显明变种 荻草谷网蚜 禾谷缢管蚜 选择指数
  • 简介:目的设计下腰骶部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中央突束的多重狗马尾束模型并致马尾综合征的实验研究,分析鞘内注射可生物降解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在DRG内感觉神经元损伤中的修复作用。方法成年雄性杂种犬(n=18)随机均分成I组(假手术组)、Ⅱ组(对照组)和Ⅲ组(实验组)。Ⅱ组和Ⅲ组动物行多重马尾束(multiplecaudaequinaconstrictions,MCEC)48h后解除马尾压,同时Ⅲ组鞘内注射可生物降解(PLGA)的纳米微球BDNF(15mg,内含有活性BDNF2.5mg)。术后1周、2周和4周分别取相应DRG行HE染色及BDNF的免疫组化分析,并行神经功能评估和半定量评分。结果MCEC48h后持续观察4周,相比较Ⅱ组、Ⅲ组相应DRG神经元群体内BDNF免疫反应性更强且其神经功能评估、半定量评分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鞘内注射持续缓慢释放的BDNF纳米粒,在治疗急性重度马尾综合征的狗模型中疗效明显。

  • 标签: 腰骶部 神经节 多发性神经根病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