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32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行肘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围手术期重视心理护理、加强安全管理及患肢护理、注重并发症观察及预防,做好疼痛管理、功能锻练及出院指导。结果32例患儿术后功能评定优良率达93.75%。结论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行肘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做好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可获满意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肘前后联合入路与肘后正中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7例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21~61岁[(38.0±9.4)岁]。31例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联合入路组),36例采用肘后正中入路复位内固定(肘后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对疼痛程度和功能恢复进行评估。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20.1±4.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和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入路组术中出血量[(133.6±20.3)ml]、骨折愈合时间[(12.3±1.7)个月]均少于或短于肘后入路组[(144.4±22.1)ml、(13.2±2.0)个月](P<0.05)。联合入路组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分别为(88.7±10.8)°、(111.1±13.9)°、(121.3±14.1)°、(127.1±13.3)°,均高于肘后入路组[(74.5±11.8)°、(97.6±12.6)°、(111.3±13.0)°、(115.2±12.7)°](P<0.05)。联合入路组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EPS分别为(31.7±8.6)分、(55.6±9.3)分、(84.6±10.5)分、(85.0±10.3)分,均高于肘后入路组[(27.2±8.2)分、(50.7±8.7)分、(77.4±11.2)分、(80.1±9.4)分](P<0.05)。联合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1),低于肘后入路组的31%(11/36)(P<0.05)。结论肘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与单纯肘后正中入路相比,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较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并可获得较好的肘部功能。
简介:目的传统手术切口显露股骨后髁困难、复位固定不理想,探讨应用腘窝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股骨内外侧后髁骨折的显露优势及手术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8例股骨后髁骨折患者采用腘窝后正中切口入路,用2枚拉力螺钉垂直关节面固定。男6例,女2例;年龄20~68岁,平均44.6岁;右侧5例,左侧3例。术后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全部病例跟踪随访3~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2个月。根据膝关节损伤的功能评定方法评定结果,优秀3例,良好4例,尚可1例,优良率87.5%。未发生因关节疼痛影响行走,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髁坏死引起膝内外翻或关节不稳现象。结论腘窝后正中入路是治疗股骨内外后髁骨折的理想入路。腘窝后正中入路具有切口隐蔽,出血少,术中对股骨内外侧后髁及骨折端显露充分,有利于直视下从多个平面解剖复位骨折端和拉力螺钉垂直于骨折平面的加压固定,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
简介: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经椎旁肌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46例,其中经传统后正中入路28例,经Wiltse入路18例。统计分析2组病例围手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的差异。结果患者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3.6月。Wiltse入路组较传统入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2组术后患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2组术后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终末随访时,Wiltse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有明显优势。结论Wiltse入路较后正中入路,具有椎旁肌损伤轻、手术创伤小、术后腰疼症状轻、置钉简便、操作简单等优势,是一种临床易推广和容易掌握的手术方式。
简介:中图分类号R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014-01摘要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段骨折手术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12月份至2014年6月份在我院住院手术的胸腰段骨折患者58例,所有患者术前无神经症状,无需行椎板减压手术,随机选取28例采用后正中入路,30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所有病人均获得完整随访。比较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腰背部疼痛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12至24个月,平均16个月,通过随访发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相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后腰背部疼痛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在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骨折中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远期疗效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等优点,是符合骨科微创手术理念的良好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 对尺骨冠状突骨折应用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8月-2020年9月;按照掷硬币法分为参照组14例(应用内侧入路治疗)和研究组14例(应用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治疗),对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同时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肘前肱动脉与正中神经入路方式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为患者骨折康复提供了有效保障;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椎旁肌间隙入路或后正中入路一期减压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一期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后正中入路,观察组患者采取椎旁间隙入路。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术中平均出血量、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手术资料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4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是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椎旁肌间隙入路一期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并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该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48例胸腰椎骨折病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手术治疗分别经由椎旁肌间隙入路、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对比两组椎体高度矫正情况和手术耗时、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矫正(83.5±9.4)%,对照组矫正(85.1±8.2)%,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耗时(96.8±11.3)min、出血量(133.4±27.5)mL均低于对照(120.8±25.9)min、(247.8±31.9)mL,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比传统后正中入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矫正作用相趋近,但手术耗时量与出血量更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D打印辅助下前后联合肘正中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的疗效对比。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们收治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13例,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前后联合入路组(A组)7例,后正中入路组(B组)6例。对全部病例资料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康复介入时间、术后随访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量资料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康复介入时间及最后一次随访依据的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辅助下前后联合肘正中入路治疗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能较好地解剖复位滑车切迹形态,使肘关节坚强固定,获得早期功能锻炼,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简介:背景:腰椎传统入路需广泛剥离椎旁肌,对软组织的损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改良入路和手术技术在改进和减少传统手术入路带来的相关问题。目的目的:比较采用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方法: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16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改良组(n=70)和传统组(n=95)。改良入路保留胸腰筋膜和竖脊肌总腱膜在棘上韧带处的附丽部,在后正中线旁开1.5-2.0cm,纵行切开胸腰筋膜及竖脊肌总腱膜,其他步骤同传统入路。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住院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手术切口长度短,出血量少,引流量少,下地时间早,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但手术时间稍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但改良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结论:改良入路和传统入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腰椎改良后正中入路具有手术切口短、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其学习曲线较短、操作简单。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胸腰椎骨折术中采取后正中入路与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行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68例纳为参研的样本,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常规组与干预组,前者实施后正中入路;后者实施椎旁肌间隙入路。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优劣。结果干预组手术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功能障碍与疼痛均得到改善,但干预组改善的幅度大于常规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在胸腰椎骨折术中的效果优于后正中入路,不仅能增强手术效果,还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将其根据不同入路方式完成平均分组,分别是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后正中入路椎弓根,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引流量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5.71%和5.71%,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过程中,经肌间隙入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后正中入路治疗效果,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也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中值得不断采纳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枕下后正中入路治疗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6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结合超声吸引切除的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鞘瘤5例,脑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观察16例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加重者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7年,除1例术后仍有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1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3年复发。结论枕骨大孔区肿瘤显微手术技巧要求高,脑干、后组颅神经和血管保护十分重要,枕下后正中入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简介:目的评估踝后经跟腱正中入路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123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其中13例因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而选用踝关节后方入路胫距、距下关节清理、植骨、4.5mm干骺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47.8岁(30~65岁);平均病程7年(1~15年)。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以明确骨愈合情况,并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美国骨科足踝外科(AmericanOrthopa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踝关节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分评估恢复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皮肤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11例获得最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12~36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示术后平均12周融合端骨性愈合(10~15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距舟关节骨关节炎,伴轻度疼痛,口服药物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经踝后正中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安全、有效,特别适合于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的病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从本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70例三踝骨折患者中,随机抽选70例进行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实验组给予踝关节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治疗,两组各35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踝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三踝骨折的治疗中,应用踝关节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治疗,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