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内肿块型的胆管细胞癌(MICC)影像表现与其鉴别诊断。方法:依照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MRI、CT、MRI与CT联合三个小组,病例数分别为22例/38例/8例,对3组影像表现与其鉴别诊断最终结果予以观察对比。结果:MRI、CT扫描之下,患者动脉期时候病灶表现主要是环状强化,而门脉期和平衡期有明显强化现象,主要征象为肝包膜明显凹陷、肝内胆管明显扩张,且动脉血管已经穿行病灶部位。选取鉴别诊断临床的金标准为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对比MRI/CT/MRI与CT联合之下所获准确比率结果发现,MRI与CT联合显然更高,可达100.00%。结论:MICC影像表现比较有特征性,动态增强临床扫描操作属于鉴别诊断实施要点,MRI与CT联合应用,可促使MICC临床诊断达到更高准确比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 CT和 MRI检查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 (IHPCC)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 2017年 2月 ~2019年 4月 5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 IHP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 CT及 MRI影像学检查,与病理穿刺检查结果相对比,判断 CT及 MR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诊断准确率明显比 CT诊断准确率高,且 CT联合 MRI诊断准确率更高, P<0.05。结论:采用 CT及 MRI在 IHPCC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诊断率高,两者联合应用,有效提升了 IHPCC诊断准确率,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CT和MRI检查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4月50例我院收治的疑似IHP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及MRI影像学检查,与病理穿刺检查结果相对比,判断CT及MR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MRI诊断准确率明显比CT诊断准确率高,且CT联合MRI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采用CT及MRI在IHPCC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诊断率高,两者联合应用,有效提升了IHPCC诊断准确率,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内胆管细胞癌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增强CT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60例患者中,60例均为单发病灶,肝叶萎缩25例,局部肝包膜回缩11例,伴肝内胆管扩张12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3例,门静脉癌栓4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肿瘤外周部分呈轻度、较薄、不完全的环状增强或不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扫描病灶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向心性逐渐增强,呈“延迟强化”,病灶内部呈片状、网格状或线状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增强特征性表现为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病灶内部的片状、网格状或线状强化,能与大多数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这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病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接治的患有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患者共计100例,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分别采取CT检查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的的诊断结果。结果:使用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81.3%)明显高于使用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60.9%),此外,使用CT检查结合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93.1%)比单一使用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以及单一使用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时,将MRI以及CT检查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中收入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61名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给予患者CT以及MRI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查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发现,相较于CT来说,MRI对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以及MRI均是临床上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疑应用价值,虽然各自具有优缺点,但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肝细胞癌(HCC)癌组织和非癌组织的HBVcccDNA含量,探讨癌组织HBVcccDNA与Hcc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45例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和非癌组织中总HBVDNA和HBVcccDNA含量,分析2种组织中HBVcccDNA和总HBVDNA与癌组织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血清HBsAg阳性的癌组织较对应非癌组织总HBVDNA无显著性差异(4.33±1.1vs4.13±1.09,P=0.439),而癌组织HBVcccDNA水平显著升高(3.09±1.22vs2.62±0.97,P=0.039),HBVcccDNA所占比例也显著升高(70.09%vs62.33%,P=0.015);42例中有14例(33%)的癌组织HBVcccDNA几乎成为HBVDNA唯一存在形式;3例血清HBsAg阴性的HCC中均检测到了HBVcccDNA的存在,且HBVcccDNA比例均较高;癌组织和非癌组织HBVcccDNA与组织总HBVDNA均呈正相关(r=0.8244,P<0.001;r=0.8460,P<0.001);癌组织中HBVcccDNA定量和肿瘤的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HBVcccDNA水平和所占比例较非癌组织均升高,HBVcccDNA在肝细胞癌变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水平与肝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 CT和 MRI在诊断及病理基础上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意义;方法:选择 2016年 1月 -2016年 12月期间收治拟诊胆管细胞癌患者 60例,根据研究需要分成两组,运用 CT诊断 30人,运用 MRI诊断的 30人,年龄在 35-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 50岁,对比两组的诊断及病理分析,提高胆管细胞癌的准确性。诊断结果显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的诊断结果准确性高于 CT检查。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近几年发病率逐渐增加。根据大体形态和生长方式,可将ICC分为肿块型、胆管内生长型和沿胆管浸润型,其中以肝内肿块型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mass-forming cholangiocarcinoma,IMCC)最常见。由于治疗方式和预后表现有别于其他肝脏恶性肿瘤,因此,较早且较准确的诊断对选择最佳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MRI目前是治疗前对ICC进行诊断、分期和预后评估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尤其是多模态MRI技术,可以综合各模态的优点,反映肿瘤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有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及肿瘤微环境的评估,从而间接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浸润范围等与预后相关的一系列特征。常用的多模态MRI技术包括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等。现对多模态MRI的不同技术及其在IC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及病理基础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为收治时间,上述患者均予以CT扫描及MRI诊断,并对于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分析CT、MRI诊断的符合率。结果84例肝内周围胆管癌患者经CT扫描均显示为低密度肿块,其中病灶边界不清晰72例;MRI扫描下显示肿块于T2WI呈现不均匀高信号,然而在T1WI则表现为均匀性信号,其中行增强扫描发现病灶边缘强化情况的患者74例,其平均直径为(5.28±0.34)cm,共有4例患者漏诊;MRI诊断符合率为78.57%,CT诊断符合率为76.19%,其联合诊断的符合率为95.24%,显著高于单项诊断符合率,p<0.05。结论对于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采取MRI诊断、CT诊断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联合2种方法诊断的效果更佳,可确定病理基础,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简介:目的探讨侵犯肝门血管的小儿肝母细胞瘤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作者收治的68例肝门部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均使用微波切割技术,在不阻断肝门血流的状态下精细解剖分离,在发生血管损伤出血时则暂时性阻断肝门血管,如影响显露,则分块切除肿瘤。结果68例患儿均接受术前化疗,其中侵犯第一肝门17例,侵犯第二肝门51例。15例患儿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在5min以内,2例患儿全肝血流阻断时间为5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5mL,6例因失血较多予输血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胆瘘3例,肝周积液5例,乳糜腹1例。结论对于肝门部肝母细胞瘤,采取术前化疗可降低手术难度,精细解剖是基本措施,分块切除是可选方法,肝门血管阻断无法保障安全,不损伤肝门血管是患儿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简介:肝纤维化是肝脏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炎症刺激后组织修复失控的病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epaticsteUatecell,HSC)的激活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s—activatedreceptorγ,PPARγ)与HSC的关系密切,其干扰肝纤维化的形成及发展,有望成为新型抗纤维化药物。
简介:早在1876年德国学者Kupffer即报道肝窦的内皮细胞近血流侧存在枯否细胞,而在肝窦的内皮细胞近肝细胞的一侧即狄氏(Disse)腔有星状或纺锤状细胞,其功能不明,当时命名为星状细胞(hepaticstellatecell,HSC),又称贮脂细胞(fat-storingcell,FSC),lipocyte或Ito细胞,是在肝纤维化时及正常情况下肝脏中细胞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主要来源细胞,HSC的活化、增殖及胶原产生的增加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本文就HSC的分离、生物学特性、以及与肝纤维化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