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肝脏黏液肿瘤是一种囊、上皮肿瘤,罕见,每年每20万~100万人中发生1例,占肝脏囊肿约5%,几乎只发生于女性,发病年龄28~76岁,完全切除后,预后良好。我们报道2例肝脏黏液肿瘤,总结临床特征,探讨鉴别诊断要点。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2和64岁,均予手术切除。组织学呈囊结构,囊壁衬覆黏液上皮,呈单层柱状、立方或扁平状,上皮下为卵巢样间质,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脏黏液肿瘤是肝囊肿的一种表现,是现代临床治疗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肝脏类的疾病。随着我国现代医学技术和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再加上相关医疗设施的逐渐完善,对肝脏黏液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CT诊断是现代临床医学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利用CT检查可以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透视观察,确定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病情的治疗。本文笔者首先阐述了CT诊断的相关理论和肝脏黏液肿瘤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现代临床医学利用CT检查进行肝脏疾病的诊断。

  • 标签: CT诊断 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 肿瘤 临床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脏假瘤与肝脏局灶结节型增生的超声诊断。方法根据超声表现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论肝脏假瘤超声表现无特异性,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均较难诊断,需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进行鉴别。当出现典型的FNH超声表现,即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动脉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轮辐状分布的肿瘤血管,动脉期呈高增强,肝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仍然呈高增强或等增强时,应高度提示FNH的诊断。

  • 标签: 肝脏炎性假瘤 肝脏局灶性结节型增生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假瘤(IPL)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7例肝脏假瘤的超声与CT诊断,对两种相结合的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假瘤超声多表现为肝实质内的哑铃状、花生节及类圆形低回声结节,结节外周的强回声边,内见条状及条管强回声及极少显示血流。CT平扫呈低密度类圆形结节,强化后门脉期及延迟期结节周边部分呈不同程度环形强化等。以术后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对CT、超声检查结果对比显示超声诊断符合率66.67%(18/27),CT诊断符合率77.78%(21/27)。结论肝脏假瘤CT增强扫描缺乏典型的影像表现,但在延迟期的强化可作为其特征的CT征象。

  • 标签: 肝脏炎性假瘤 计算机X线摄影术 影像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脏良性脂肪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拾的20例肝脏良性脂肪肿瘤患者行CT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脏脂肪瘤16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因病区肿瘤内含有特殊脂肪,因此CT表现典型。病理检查有助于进一步对肝脏脂肪瘤和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确诊。结论肝脏良性脂肪肿瘤在临床少较为少见,应用CT检查有助于提高检查诊断,利于术前定性诊断,对疑难不典型病变,可增强扫描、动态扫描加以鉴别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 CT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疼痛管理在肝脏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评估介入疼痛管理减轻肝脏肿瘤患者的术后及化疗期间的疼痛程度,进一步探索其在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期间收治的1000例肝脏肿瘤患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各500例。观察组接受介入疼痛管理,包括神经阻滞、射频消融及药物注射等技术;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疼痛管理。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评分(QOL)及治疗依从等指标进行评估,并对治疗前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VAS评分用于衡量患者的疼痛程度,QOL评分反映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及化疗期间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下降幅度为4.8分(从7.6±1.2降至2.8±0.9),而对照组的VAS评分下降幅度仅为2.1分(从7.4±1.3降至5.3±1.0)。观察组的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术后生活质量改善率达85%,较对照组提高了4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显著优于对照组,依从率达92%,而对照组为75%。结论:介入疼痛管理在肝脏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并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该管理模式为肝脏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疼痛缓解途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建议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介入疼痛管理,以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

  • 标签: 介入性疼痛管理 肝脏肿瘤 生活质量 疼痛缓解 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脏良性肿瘤超声诊断。方法根据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多数肝脏血管瘤声像图表现较典型,诊断并不困难。肝腺瘤超声表现无明显特征。一般表现为单发实肿块,当与糖原累积症有关时,腺瘤可以表现为多发。

  • 标签: 肝脏良性肿瘤 超声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在肝脏肿瘤和肾脏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其病因病理,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二维图像、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结果进行诊断,了解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清晰的显示肝癌的肿瘤血管的形态和分级方式。肝癌肿瘤血管异常多变的形态和分级方式使其血流参数值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提高肝脏肿瘤定性诊断率、正确指导治疗方案的确定及评估其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肝脏肿瘤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脏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对患者进行肝脏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根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显示肝脏血管的解剖结构,而且不需要造影剂便能了解门脉系血流动力学信息,对了解肝脏门脉系血流生理和病理改变提供半定量检查方法。

  • 标签: 肝脏肿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血管源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20年1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2例儿童肝脏血管源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标本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2例儿童肝脏血管源肿瘤,年龄1个月至2.5岁,平均年龄9个月。男10例,女12例。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5例,产前发现肝脏病变3例,伴有皮肤血管瘤1例,伴有贫血6例,均未出现Kasabach-Merritt现象。CT检查肝组织内孤立性病变17例,多灶5例。病理学检查:肿瘤直径0.6~11.0 cm,切面实,灰红灰褐色,6例中央见出血坏死。显微镜下,15例孤立先天性肝血管瘤见特征的中央坏死区,周围组织疏松,可见毛细血管增生,管腔之间较多残留小胆管,扩张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其中可见髓外造血及钙化。5例多灶肝婴儿血管瘤见毛细血管分叶状或弥漫排列,管腔大小不等,可见较肥胖的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周细胞。2例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由扩张的分支状薄壁血管组成,内衬扁平的内皮细胞。22例肝脏血管瘤均表达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及CD34,不表达D2-40。5例多灶肝婴儿血管瘤Glut1阳性,其余Glut1均阴性。结论儿童肝脏血管源肿瘤罕见,其分型与成人不同,明确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肝肿瘤 血管瘤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脏肿瘤局灶性病变的超声诊断。方法根据患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当出现典型的FNH超声表现,即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动脉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轮辐状分布的肿瘤血管,动脉期呈高增强,肝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仍然呈高增强或等增强时,应高度提示FNH的诊断。

  • 标签: 肝脏非肿瘤性局灶性病变 超声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用于肝脏良性脂肪肿瘤中的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初始时间为2020年1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2月,均为此段时间到院接受诊治的肝脏良性脂肪肿瘤的患者共3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金标准诊断确诊,且统一接受CT检测,对所有患者的CT检测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探讨肝脏良性脂肪肿瘤应用CT诊断的价值及临床效果。结果:本次所选30例患者经CT检测均为肝脏良性脂肪肿瘤疾病,均得到病理诊断的证实。结论:CT诊断用于肝脏良性脂肪肿瘤中的临床应用当中,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有力的临床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CT 诊断 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干预中采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研究介于2020年12月-2021年10月期间,研究对象为我院介入治疗的52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选择1:1比例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参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以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等分析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工作开展满意度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介入治疗 肝脏恶性肿瘤 综合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