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研究肝脏超声诊断疾病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将66例肝脏疾病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总结肝良恶性肿瘤及肝脏良性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66例肝脏疾病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肝脓肿及脂肪肝分别为9例、13例、14例、4例及26例;结论超声对肝脏疾病具有较高的鉴别度,研究肝脏良恶性肿瘤及肝脏良性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性损伤的影像学评价,其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检查结果等进行评价,对其和我院在同期收治的肾功能正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慢性肾衰竭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心房舒张末期容量和收缩期末期容量有显著性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射血分数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损害,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着显著性差异,心脏超声检查是临床上发现心脏功能损害比较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肝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超声诊断并经MRI或CT增强或手术证实的160肝血管瘤的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脏血管瘤的超声图像特点表现为以下四型,即无回声型、低回声型、高回声性和混合回声型,CDFI对于直径大于1cm的肝血管瘤能显示血流信号,对直径小于1cm的小血管瘤不能显示血流信号。结论超声由于操作方便,无创伤,可以早期发现肝血管瘤的小病灶,并确定其部位,可以重复检查,并可根据声像图特点进行初步分型,对肝血管瘤诊断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肝血管瘤首选的影像学方法而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急性胰腺炎与肝脏低密度相关性CT影像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对本患者采用腹部螺旋CT平扫,重建层厚为5mm。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肝脏与胰腺的表现进行对比,根据CT测量值的改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CT显示低密度改变患者占总人数的75%(45/60);1~2周后复查CT,其中随病情好转而有所减轻的患者占62.2%(28/45),在发病后的第五天,便有患者恢复正常密度,完全恢复实质密度的有44.4%(20/45),CT值高于脾脏。无恢复的患者为,37.7%(17/45)。结论通过CT扫描能得出肝脏密度改变与急性胰腺炎有密切的关系。
简介:目的:探讨蜡泪样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8例蜡泪样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22例行X线检查,6例行CT检查,1例行SPECT-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28例中,单肢26例,双肢2例;单骨15例,同肢多骨11例,双肢多骨2例。X线表现:病变局限性于皮质内侧3例,弥漫性流注19例;骨皮质肥厚21例,骨髓腔变窄18例;跨关节生长11例;3例关节周围软组织出现团状不规则形钙化影。混合型15例,皮质外型4例,皮质内型3例。CT表现:骨皮质肥厚隆起、骨髓腔变窄,骨端松质骨或骨髓腔内团状高密度影,CT值约1000HU,边界清楚。SPECT-CT表现:腓骨病变区明显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跟骨病灶未见明显异常放射性核素浓聚。MRI表现:骨皮质增厚,骨髓腔狭窄,病灶呈长T1、短T2均匀或略混杂信号,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1例病灶周围软组织轻度水肿改变。结论:蜡泪样骨病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结合临床可作出明确诊断;CT和MRI有助于观察病灶的形态、密度及软组织情况;SPECT-CT为本病活跃性的判定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比较X线平片、CT、与MR诊断骨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18例均摄X线平片和CT扫描、8例行MR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8例中,骨肉瘤的主要病灶位于股骨近端者9例、胫骨近端5例、肱骨近端2例、颌骨1例、锁骨1例。本病的基本征象有骨质破坏、肿瘤骨形成、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100%。18例X线表现为成骨型7例、溶骨型5例、混合型6例,CT检查显示骨肉瘤的瘤骨、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优于X线平片,8例行MR检查,MRI清楚显示病灶大小及伴发的改变,增强检查显示病灶均成不均匀强化,肿瘤水肿和软组织肿块均见强化。结论X线平片是诊断骨肉瘤的最简便而实用的方法,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MRI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发现早期病变,三者相结合可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