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应用CT与MRI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患者60例,双盲法分组,分为探究组及参比组,探究组实施MRI诊断,参比组利用CT诊断,对比股骨头下、经股骨颈、股骨颈基底等部位检出率。结果:探究组股骨头下、经股骨颈、股骨颈基底等部位检出率相比于参比组更高,有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结论:MRI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诊断中检出率较高,可对于患者明确诊断,效果优于CT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MRI)检查对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8例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患者影像学资料,均进行CT、MRI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的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18例患者中,CT诊断明确骨折为12例(主要表现为骨小梁、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显示骨折断端良好对位);MRI诊断明确骨折为17例(T1WI显示骨髓腔有条状或线状低信号影、骨皮质连续性中断,脂肪抑制序列可见条状或线状高信号影)。MRI诊断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的检出率为17(94.44%),明显高于CT诊断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的检出率12(66.6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股骨颈隐性创伤性骨折诊断采用MRI检出率更高,且对于疑似骨折行进一步MRI检查可减少漏诊。
简介:【摘要】目的:对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中采用人工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做好对应效果比较。方法:通过选取参与本次研究的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共计60例。在术前询问病史,主要包含并发症出现的时间、治疗情况。常规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并发症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中人数分别为1例、1例,经比较,试验组效果较优。试验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为148.35±16.28min、956.78±211.58ml、934.12±120.42ml,经比较,两组患者具有一定差异(p<0.05)。结论:对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整体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股骨颈骨折(fractureofthefemoralneck)是指股骨头下端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占全部骨折总数的3.58%,它常发生于老年人,随着人的寿命延长,其发病率日渐增高。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形成2个重要的角度,颈干角与前倾角。颈干角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形成的角度,正常为110°~140°,平均127°。前倾角下肢中立位股骨头与股骨干在冠状面上形成角度,正常为12°~15°。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来自旋股内动脉主干之终末支,外骺动脉约2~6小支由股骨头颈交界之外上部进入股骨头,供给股骨头之外侧2/3~3/4;其次是旋股外动脉发出的下骺动脉,有l~2支在股骨头软骨内下缘进入头部,供头内下1/4~1/2;圆韧带动脉发自闭孔内动脉,一般供给股骨头凹窝部分。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在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期间,随机选取在本院接受创伤性股骨颈骨治疗的70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采取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35例一组的研究小组,对比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病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比组,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针对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效果更加明显,能够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疼痛情况,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系统(FNS)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10例;年龄为24~69岁,平均47.5岁。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3例,Ⅲ型7例,Ⅳ型6例。16例患者均采用FNS固定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5~16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Garden指数评定:16例患者骨折复位均满意。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5~115 min,平均41.5 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4~47次,平均26次;术中出血量为35~210 mL,平均76 mL;住院时间为3~9 d,平均4.6 d;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10例,良5例,可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结论FNS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可以通过单一微创切口置入股骨颈动力棒、外侧钢板、锁定螺钉及抗旋螺钉,固定可靠,对外侧肌肉软组织的激惹小,近期疗效良好。
简介:背景:股骨颈短缩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常见现象,其发生、临床症状及其转归尚存争议。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颈短缩的发生、临床特点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期间患者的X线片测量股骨颈短缩情况,记录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预后情况;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与Singh指数等情况,分析股骨颈短缩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期间110例患者中股骨颈短缩≥5mm的发生率为55.5%(61/110),≥10mm的发生率为33.6%(37/110),≥20mm的发生率为6.4%(7/110)。75.4%的股骨颈短缩发生在术后6个月内。股骨颈短缩组的平均髋关节Harris评分低于无短缩组(P〈0.05)。疼痛是股骨颈短缩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股骨颈短缩的发生与骨折的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以及骨骼质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股骨颈短缩组对骨折愈合无明显影响,但与晚期股骨头坏死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有较高的股骨颈短缩发生率,术后6个月内应密切观察。股骨颈短缩可一定程度上影响髋关节功能,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疼痛。骨折的移位程度、复位质量以及骨骼质量是决定骨折术后是否发生股骨颈短缩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