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患者女,26岁,因“干咳2个月”入院。因外院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影,以间质性肺疾病查因进行筛查,以“贫血”作为线索,完善腹部相关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胃镜、骨髓穿刺、气管镜病理,最终病理证实均为胃腺癌,印戒细胞癌,并伴有骨质破坏、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患者出院当月去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手术切除结直肠癌(CRC)肺转移与原发性灶基因变异特征。方法收集本院2012—2019年间结直肠癌术后肺转移患者410例的临床资料和33例肺转移灶切除的石蜡包埋组织样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450 panel基因检测技术分析原发灶/肺转移灶的相关基因,对比每例患者原发灶/肺转移灶的基因图谱变化及变异的总体差异。经质控后纳入最终基因分析的样本量为19例。结果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原发灶与肺转移灶中最常见的基因变异均为APC、TP53和KRAS。原发灶中检测到更多的基因拷贝数变异(11.4%: 4.6%), CRC原发灶与肺转移灶中KRAS基因最常见的位点变异是KRAS G12D。CRC中TP53位点暂无热点变异,肺转移灶与原发灶的TP53位点变异完全一致。10例患者的微卫星状态均为稳定型。原发灶与转移灶肿瘤突变负荷均值相近(5.3 muts/Mb与5.0 muts/Mb, P>0.05)。结论肺转移灶的基因特性与原发肿瘤可能高度一致。KRAS突变可能与CRC患者的肺转移和预后相关。
简介:摘要肺部是结直肠癌发生远处转移的第二大好发器官,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相比,结直肠癌肺转移生物学行为相对较好,肿瘤生长缓慢,临床关注程度往往不及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癌肺转移主要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但临床实际中仅有不足20%的患者可根治性切除,不可根治性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20%,预后仍很差。近年来,局部治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成为手术以外的重要局部治疗手段。然而,目前对手术以外局部治疗的疗效和选择时机尚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就结直肠癌肺转移局部治疗手段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essure-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PRVC)模式下肺保护性通气(lung-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的肺保护效应。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0例,年龄52~70岁,BMI<30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Ⅱ、Ⅲ级,所有患者均伴有中度COPD。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LPV组)和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组(PRVC组),每组25例。于诱导前(T0)、插管后10 min(T1)、气腹后60 min(T2)、气腹结束后10 min(T3)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PA-aO2),并计算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 RI)。于T1、T2、T3时记录患者气道峰压(airway peak pressure, Ppeak)、气道平台压(airway platform pressure, Pplat),计算动态肺顺应性(dynamic pulmonary compliance, Cdyn)。测量患者术后1、3、5 d的第1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及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residual volume/total lung capacity, RV/TLC)。记录术中及术后7 d内并发症(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等)的发生率,术后2、7 d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 CPIS)及术后出院时间。结果T3时PRVC组PaO2较LPV组升高(P<0.05),PA-aO2、RI较LPV组降低(P<0.05)。T1、T2、T3时PRVC组Ppeak、Pplat较LPV组降低(P<0.05),Cdyn较LPV组升高(P<0.05)。术后1 d时,PRVC组FEV1、FVC较LPV组升高(P<0.05),RV/TLC较LPV组降低(P<0.05),术后3 d时FEV1较LPV组升高(P<0.05)。术后2、7 d时CPIS评分PRVC组较LPV组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VC模式下LPV策略能改善合并COPD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肺氧合功能和Cdyn,优化肺保护效应。
简介:摘要寡转移是肿瘤从局部区域病变进展到远处广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一种中间状态,通过局部治疗有获得长期生存的可能。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单次剂量高、分割次数少,是一种高精准的局部消融治疗手段。结直肠癌有近一半患者会发生转移,主要转移部位为肝和肺。本文主要阐述SBRT治疗结直肠癌肝、肺寡转移灶的安全性、近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同时也总结了SBRT具体实施的要点。SBRT在严格的呼吸运动管理和放疗质控下是治疗结直肠癌寡转移的有效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CRC)异时性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84年1月至2011年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299例CRC异时性肺转移患者,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建立预后评估模型。结果与无病间期(DFI)显着相关的因素是原发灶的病理分期、年龄、化疗和是否无残留切除(R分类)(均P<0.05),肺转移瘤切除术和DFI是总生存期(OS)的预测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亚组间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相应的临床和病理参数构建模型并计算CRC患者的评分,可以准确预测复发风险(曲线下面积为0.732)。结论老年、分期较晚和阳性切缘是影响CRC肺转移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风险模型可以预测肺转移风险的患者并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T分期结直肠癌发生肝肺同时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监测、流行病学与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2010年至2015年登记的结直肠癌发生肝肺转移2 6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分期分为T0/T1期组545例、T2/T3期组1 138例、T4期组919例。对比3组在年龄、性别、种族、原发灶部位、组织学分型、分化程度、T和N分期、远处转移部位、血清癌胚抗原、手术情况、总生存期等临床病理特征上的差异,并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不同T分期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T0/T1期组出现N2分期的比例显著低于T2/T3期组和T4期组[3.5%(19/545)比29.3%(333/1 138),χ2=379.911,P<0.05;3.5%(19/545)比32.4%(298/919),χ2=379.911,P<0.05]。T4期组位于直肠的比例显著低于T0/T1期组和T2/T3期组[18.6%(167/899)比32.8%(165/503),χ2=64.569,P<0.05;18.6%(167/899)比33.9%(382/1 127),χ2=64.569,P<0.05]。在分化程度上,3组中T0/T1期组Ⅳ级比例最低,T4期组Ⅲ级和Ⅳ级比例最高。COX回归表明T0/T1期组[风险比(HR)=1.130,95%可信区间(CI):1.001~1.275,P<0.05]和T4期组(HR=1.190,95%CI:1.085~1.305,P<0.01)相较于T2/T3期组具有显著更差的预后。结论不同T分期结直肠癌发生肝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显著,尤其是T0/T1期患者具有更低的淋巴结转移比例和更差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