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探讨适用本科生流行病学课程的优化教学模式,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思路和依据。本研究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设计,以选修肿瘤流行病学课程的A医科大学和B医科大学2018级预防医学系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A医科大学肿瘤流行病学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B医科大学采用“一核四维”创新教学模式授课。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法对B医科大学学生课后自我认知、授课教师教学满意度和备课时间进行调查;采用课后测试方法比较两校学生肿瘤流行病学课程成绩差异。结果显示,在B医科大学58名学生中,94.83%(55/58)学生表示熟悉了常见的流行病学研究类型,86.21%(50/58)学生表示掌握了筛查研究的评价指标。在B医科大学9名授课教师中,7人表示新教案有助于学生学习肿瘤流行病学前沿进展知识,8人表示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采用新型教学模式的B医科大学学生课后测试成绩为(50.34±4.90)分,显著高于A医科大学学生成绩(46.21±4.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P<0.001)。综上,肿瘤流行病学课程优化教学模式获得学生和授课教师的好评,具有提升学生对肿瘤流行病学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肿瘤流行病学教学效果的潜能。
简介:摘要影像组学可从医学图像中高通量地提取影像特征进行定量分析,进而量化肿瘤异质性,无创地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近年来,影像组学在核医学领域尤其是PET中的应用发展迅速。该文对基于PET的影像组学在肿瘤鉴别与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及面临挑战与前景进行论述,以提高对PET影像组学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影像学检查在胰腺囊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经手术或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25例,对所有患者的术前影像检查资料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调取,对照患者在术前腹部超声检查、腹部增强CT检查及腹部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组25例胰腺内囊性肿瘤患者中,采用腹部超声检查,同时采用腹部增强CT和MRI检查12例,与病理诊断相符9例,不符3例;采用腹部超声检查和腹部增强CT检查6例,与病理诊断相符4例,不符2例,采用腹部超声检查和腹部MRI检查7例,与病理诊断相符5例,不符2例。结论:胰腺囊性肿瘤采用腹部超声联合腹部增强CT和MRI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腹部B超联合腹部增强CT检查或腹部B超联合腹部MRI检查。结论:对于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腹部B超检查联合腹部增强CT和MRI是术前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重要检查方式,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简介:摘要肝移植是治疗肝细胞癌的最佳方法之一,移植肿瘤学理念的提出为肝细胞癌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带来新的思路。在过去,手术成功率和围术期安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而随着肝细胞癌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的推广,治疗的重心逐渐偏移到癌症治疗及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上。不同类型的患者肝移植的预后可能会有所不同,因而应对肝细胞癌肝移植的患者进行细化分层和差异化的治疗路径,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本文将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分为符合移植标准的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和降期或新辅助治疗后的肝细胞癌患者。精细分层和分类管理是移植肿瘤学全过程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必经路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管内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0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收治的17例胰管内PNE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为(47±13)岁。患者术前行胰腺CT或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观察指标:(1)胰管内PNET的影像学表现包括①CT检查影像学表现。②MRI检查影像学表现。(2)胰管内PNET的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胰管内PNET的影像学表现。①CT检查影像学表现:17例患者术前均行胰腺CT增强检查,肿瘤位置为胰头部9例、胰颈部5例、胰体尾部3例。17例患者肿瘤长径为(8.7±2.5)mm,范围为5.2~15.5 mm,肿瘤形态均为类圆形。17例患者肿瘤CT检查平扫均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17例患者肿瘤均位于主胰管扩张的截断处,主胰管形态呈突然截断,无“鸟嘴样”表现。扩张的主胰管内径为(11.4±5.3)mm,范围为4.5~22.5 mm。17例患者肿瘤其他影像学表现,11例胰腺实质萎缩,伴有潴留性囊肿、伴有胆总管扩张、肿瘤钙化各1例,肿瘤均无囊变和出血。②MRI检查影像学表现:17例患者中,14例行胰腺MRI增强检查,其中T1加权成像呈稍低信号、显示不清晰分别为5、9例;T2加权成像呈低信号、稍高信号、显示不清晰分别为5、2、7例。14例患者中,弥散加权成像呈弥散受限9例,无弥散受限5例;增强扫描强化程度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9例,增强扫描显示不清晰5例;14例均显示主胰管扩张。(2)胰管内PNET的治疗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1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胰体尾脾脏切除术4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4例。17例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G1级10例、G2级7例,其中G2级伴淋巴结转移1例、G2级伴淋巴结和肝转移1例。17例患者肿瘤大体观:主体生长于胰管内,并阻塞胰管,上游胰管扩张,胰腺腺泡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肿瘤切面呈灰黄色或棕红色,实性,质地中等,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17例患者肿瘤显微镜下表现:肿瘤大部分位于胰腺导管内,均有周围胰腺实质侵犯,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核居中,核分裂象罕见,细胞质呈嗜酸性或透明性,肿瘤间质主要为胶原纤维,含丰富毛细血管网。结论胰管内PNET影像学特征为肿瘤体积小、增强后明显强化、阻塞主胰管伴上游主胰管扩张和胰腺实质萎缩。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Primary hep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NET)的MSCT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21年10月经病理确诊的6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单发1例,其余5例均为多发,2例病灶周围伴有子灶形成。3例肝内病灶平扫表现为边界尚清,3例病灶平扫表现为边界稍模糊,3例MRI上肿瘤表现为长Tl稍长T2信号,DWI均为高信号;3例病灶中央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坏死区。4例增强扫描后病灶实质部分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2例患者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周边实性成分明显强化,门脉期实性病变强化幅度增加,延迟期强化幅度略减低,其中1例门脉期强化范围略增加。4例延迟期见假包膜征。6例患者病灶周围肝内血管受压移位,无癌栓形成。2例见肝门区淋巴结肿大,其余4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1例患者糖类抗原CA199增高,1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增高。结论:MSCT及MRI在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确诊仍需病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临床指标预先判断儿童卵巢肿瘤良恶性对选择手术方案的参考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行手术治疗的166例卵巢占位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手术年龄为(6. 03±4. 24)岁;146例为良性肿瘤,作为良性组,手术年龄为(6. 00±4. 22)岁,78. 1 %(114/146)的患儿有临床症状;20例为恶性肿瘤,作为恶性组,手术年龄为(6. 40±3. 67)岁,95. 0%(19/20)的患儿有临床症状。对患儿基本信息、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肿瘤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肿瘤直径和占位性质)、实验室指标、肿瘤良恶性以及最终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儿均接受了开放或腹腔镜下单纯肿瘤剥除术或肿瘤及同侧卵巢、附件切除术。其中,急诊手术31例,择期手术135例;保留卵巢手术84例,切除患侧卵巢手术82例。①影像学检查提示实质性占位16例[9. 6% (16/166)],囊实性占位87例[52. 4% (87/166)],囊性占位60例[36. 1%(60/166)],另有3例[1. 8%(3/166)]在术前未明确占位性质,恶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更多地表现为实性或囊实性。肿瘤直径为(7. 25±4. 78)cm,良性组肿瘤最大直径为(6. 34±3. 94) cm,恶性组为(13. 71±5. 40 )cm,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提示肿瘤大小与肿瘤良恶性存在显著相关。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得出影像学肿瘤直径评估恶性肿瘤的阈值为8. 75 cm。在45例肿瘤直径>8. 75 cm的患儿中,恶性18例,良性2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另外,未扭转卵巢肿瘤中恶性肿瘤直径也显著大于良性肿瘤,(13. 71±5. 40)cm比(8. 21±13. 56)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②术前肿瘤标志物检测提示恶性肿瘤患儿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 AFP)、糖类抗原125 (carbohydrate antigen 125, CA125)和(或)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明显上升。③病理诊断提示恶性组病理类型包括未成熟畸胎瘤、卵黄囊瘤、颗粒细胞瘤和无性细胞瘤。良性组病理类型包括成熟畸胎瘤、单纯囊肿、滤泡囊肿、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黄体囊肿、海绵状血管瘤、间皮包涵囊肿和坏死卵巢。恶性组和良性组比较:良性组患儿有66例接受了卵巢切除术,43例患儿存在卵巢扭转且均为良性肿瘤(R=-0. 222,P=0. 002)。结论术前卵巢占位患儿的相关影像学指标、肿瘤标志物对占位的良恶性评估有一定提示。
简介:摘要基于工作场所的评价是临床肿瘤学专科医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牵头制定的临床肿瘤学专科医师培训方案,参考了中国香港以及四川、上海、北京的培训经验,也参考了国外的培训方案。该方案培训过程为期4年,将基于工作场所的评价方案融入其中。本文概述了临床肿瘤学专科医师培训方案中所有基于工作场所的评价方法,并对面临的机会与挑战进行思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空泡状肾肿瘤(eosinophilic vacuolated tumor of the kidney,EV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4至2020年间的4例EVT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通量DNA靶向测序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其中女性2例,男性2例。患者年龄44~63岁,平均年龄51岁。肿块最大径1.5~4.2 cm(平均肿块最大径2.3 cm)。镜下肿瘤境界清楚、无包膜,肿瘤内及周围可见厚壁血管,肿瘤细胞主要呈巢状结构、少量管状结构,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颗粒状,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存在明显的、大小不一的胞质空泡(通常为大的细胞质空泡)、核仁明显,局部间质疏松水肿或透明变。免疫表型:4例EVT均弥漫表达CD117,细胞角蛋白(CK)7均阴性,CD10和P504s均阳性,4例MTOR、S6和Cathepsin K均阳性,TFE3、碳酸酐酶9、Melan A和HMB45均阴性,SDHB阳性表达。高通量DNA靶向测序证实4例病例均存在MTOR基因突变,其中2例同时存在TSC2基因突变。平均随访46个月,均无病生存。结论EVT是一种罕见的嗜酸细胞性肾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特征,生物学行为惰性,识别这种新的罕见的具有独特特征的实体将更好的分类肾肿瘤。
简介:摘要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肿瘤,因其特殊的病理表现,临床上很难区分其性质。在国内外指南中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检查被推荐为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最佳方案,但受限于取样不足以及滤泡性甲状腺肿瘤不易定性等原因,临床上有20%~30%的甲状腺结节不能被明确性质,而其中有10%~30%术后被确诊为恶性。因此,寻找可靠的术前肿瘤分子标志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代谢组学在肿瘤标志物的早期筛查中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并已应用在一些临床领域中指导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本文重点介绍代谢组学在甲状腺滤泡肿瘤中的新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应用Sandwich教学法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2月医院临床实习生8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1年2月-2021年8月期间临床实习生40名设对照组,2021年9月-2022年2月期间临床实习生40名设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应用Sandwich教学法;评估两组实习生考核成绩及综合能力测评结果并展开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考核成绩(理论考核+技能操作考核)较对照组明显高(P<0.05);经评估,观察组实习生综合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应用Sandwich教学法,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锻炼实习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满意度。
简介:摘要腮腺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术前对腮腺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准确判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探讨腮腺肿瘤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思路及功能MRI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