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胃型极高分化型腺癌是一种罕见的胃腺癌,其特征是肿瘤腺体拥有良好黏液结构,细胞几乎没有核的异型性,与小凹上皮或幽门腺极为相似。胃型极高分化型腺癌分化程度好,由于尚无统一的病理诊断方法,术前活检病理诊断困难。本病例不仅术前重复活检两次,仍然未能明确诊断,而且病变呈黏膜下层肿瘤样,表面散在开口或呈蜂窝状改变,形态极为特殊,目前极少数文献报道。
简介:摘要宫颈胃型腺性病变是一种以表达胃型黏液为特点,形态学上类似于幽门腺上皮的谱系病变,包括良性病变、癌前病变和癌。该文从病理形态学、分子遗传学、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对该谱系病变分析总结,以期对该谱系病变有更深度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柴芩益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2月内本院门诊诊治的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800例,按照门诊就诊治疗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400接受常规治疗,剩余400例作为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柴芩益胃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中医证候评分、学CD3+/CD4+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中医证候评分降低,同时CD3+/CD4+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发病率持续上升,其治疗模式较多,但是外科手术仍然是AEG综合治疗的基础。SiewertⅠ型和Siewert Ⅲ型分别参照食管癌和胃癌的分期系统进行治疗策略的选择,而对于Siewert Ⅱ型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将对SiewertⅡ型AEG在淋巴结转移、手术入路和切除范围以及消化道重建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争议,进行简要阐述。结合当前文献以及笔者经验,建议当肿瘤浸润食管≥3 cm时,应经胸入路行彻底纵隔淋巴结清扫+全胃切除术;当肿瘤分期较早、肿瘤长径≤4 cm、且食管受累<3 cm时可经食管裂孔近端胃切除术+食管切除术。而消化道重建方式可据术者经验和患者自身条件进行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底腺型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收治的6例胃底腺型腺癌,分析6例患者的内镜特征、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6例胃底腺型腺癌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6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阵发性隐痛;胃镜检查在胃体部发现隆起或平坦病灶,直径0.4~1.0 cm;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主要由主细胞构成,但也有散在混杂的壁细胞,排列成不规则管状或条索状结构并形成吻合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主细胞标志物MUC6、Pepsingon 1。结论胃底腺型腺癌是分化好的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是一种新的独立的实体类型,发病率低且目前对其认识不足,容易误诊及漏诊;掌握其内镜特点和组织学形态对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探究半夏泻心汤对于寒热错杂型胃痞的具体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希望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重点选取在 2018 年 4 月到 2019 年 6 月这个阶段内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寒热错杂型胃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一共有 40 例患者,其中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对其分为两个组别,特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 20 例,其中针对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方法,针对观察组有针对性的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方法,然后针对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通过观察和对比,可以进一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对寒热错杂型胃痞患者来说,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结合其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半夏泻心汤治疗手段,这样能够使其治疗效果和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增强,及时恢复患者的身体健康,这种方法有着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其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印戒细胞比例低于50%的胃混合型印戒细胞癌(SRCC)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四川省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接受根治性胃癌切除术、且印戒细胞比例低于50%的胃混合型S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分析SR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2.5个月(0.9~70.0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40.0个月(7.0~61.0个月),3年OS率为46.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年龄≥60岁、男性、肿瘤位于胃中上部、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侵犯胃壁全层、淋巴结转移、脉管神经侵犯的胃混合型SRCC患者3年OS率分别为34.3%、31.1%、30.0%、33.3%、40.7%、28.9%、37.5%,均低于年龄<60岁、女性、肿瘤位于胃下部、肿瘤最大径<5 cm、肿瘤未侵犯胃壁全层、淋巴结未转移、未发生脉管神经侵犯的患者(57.6%、57.5%、52.9%、57.6%、56.7%、74.6%、6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1.225,95% CI 1.089~3.481,P=0.003)、淋巴结转移(OR=1.077,95% CI 1.059~2.674,P=0.034)、肿瘤侵犯胃壁全层(OR=1.342,95% CI 1.117~7.225,P=0.002)、脉管神经侵犯(OR=1.104,95% CI 1.087~2.541,P=0.018)是胃混合型SR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淋巴结转移、侵犯胃壁全层、脉管神经侵犯的印戒细胞比例低于50%的胃混合型SRCC患者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底腺黏膜型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总结山东省立医院西院病理科确诊的1例胃底腺黏膜型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分析其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老年女性,胃底大弯侧见直径2.0 cm的不规则表浅隆起,中央浅糜烂,行内镜下黏膜剥脱术,肿瘤组织镜下为中-高分化管状腺癌,伴有乳头状腺癌,免疫组化染色小凹上皮分化区域MUC5AC(+);胃底腺分化区域MUC6(+)、pepsinogen-I(+);Ki-67指数约5%。结论胃底腺黏膜型腺癌是一种新的肿瘤类型,发病率极低,既有胃底腺型腺癌的内镜和病理特征,又有小凹上皮来源腺癌的内镜和病理特征;加强该肿瘤的认识有助于对其正确诊断与治疗。
简介:摘要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发病率逐年上升,外科治疗是其多学科综合治疗中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由于其解剖部位、生物学行为的特殊性,AEG的外科治疗在手术径路的选择、手术切除范围和切缘安全的保证、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新辅助治疗在外科治疗中的作用仍存在较多争议,需更多的随机临床研究结果证实。笔者就目前存在争议的Siewert Ⅱ型AEG在微创时代的外科诊断与治疗策略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不同手术径路根治术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3年2月至2011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442例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62例,女80例;中位年龄为64岁,年龄范围为21~85岁。患者均行AEG根治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AEG根治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4)经腹手术径路AEG根治术后生存情况。(5)经胸腹联合手术径路AEG根治术后生存情况。(6)Siewert Ⅱ型AEG根治术后生存情况。(7)Siewert Ⅲ型AEG根治术后生存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6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手术情况:442例患者均行AEG根治术,其中行经腹手术径路AEG根治术204例,行经胸腹联合手术径路AEG根治术238例。患者行D2淋巴结清扫术391例,行D2+淋巴结清扫术51例。(2)随访情况:4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442例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为2~1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9.2%、42.0%、30.0%。(3)AEG根治术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Lauren分型、病理学T分期、病理学N分期、病理学TNM分期、淋巴管侵犯、软组织浸润是影响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根治术预后的相关因素(χ2=4.028,4.885,19.435,17.014,34.449,9.707,11.86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TNM分期、淋巴管侵犯、软组织浸润是影响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根治术预后的独立因素(风险比=1.255,0.486,1.454,95%可信区间为1.024~1.539,0.325~0.728,1.096~1.928,P<0.05)。(4)经腹手术径路AEG根治术后生存情况:204例行经腹手术径路AEG根治术患者中,121例Siewert Ⅱ型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6%、50.4%、37.8%;83例Siewert Ⅲ型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0%、39.3%、31.8%。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4,P>0.05)。(5)经胸腹联合手术径路AEG根治术后生存情况:238例行经胸腹联合手术径路AEG根治术患者中,183例Siewert Ⅱ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38.8%、23.8%;55例Siewert Ⅲ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1%、37.6%、29.3%。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5,P>0.05)。(6)Siewert Ⅱ型AEG根治术后生存情况:304例Siewert Ⅱ型AEG患者中,121例行经腹手术径路AEG根治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6%、50.4%、37.8%;183例行经胸腹联合手术径路AEG根治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38.8%、23.8%。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06,P>0.05)。(7)Siewert Ⅲ型AEG根治术后生存情况:138例Siewert Ⅲ型AEG患者中,83例行经腹手术径路AEG根治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0%、39.3%、31.8%;55例行经胸腹联合手术径路AEG根治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1%、37.6%、29.3%。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0,P>0.05)。结论病理学TNM分期、淋巴管侵犯、软组织浸润是影响SiewertⅡ型和Ⅲ型AEG根治术预后的独立因素。Siewert分型、手术径路均不是影响AEG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因素,不同Siewert分型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径路AEG根治术后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术在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近端胃切除术的45例SiewertⅡ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组(双通道组,15例)和食管残胃吻合术组(单通道组,30例)。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简要步骤:行空肠-食管残端端侧吻合(第一吻合口),关闭空肠残端;行残胃大弯侧与空肠侧侧吻合(第二吻合口),关闭残胃断端;行近端空肠与远端空肠侧侧吻合(第三吻合口),关闭空肠残端。两组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结果相比单通道组,双通道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但术后首次通气时间较短,胃管引流液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单通道组比较,双通道组患者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反酸、烧心、反流性食管炎以及餐后胀痛感)的概率较低,单次进食量增加,营养学指标较高(体质量增加量、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间置空肠残胃-空肠双通道吻合术是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行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可行术式,具有减轻术后消化系统症状,增加患者单次进食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痞病脾胃湿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3-2020.4,本项目一共收治100例胃痞病脾胃湿热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莫沙必利+奥美拉唑),观察组5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莫沙必利+奥美拉唑+黄连温胆汤),获取两组相关疗效数据并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用药有效率96.00%大于对照组的用药有效率78.00%(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清GAS、MIL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GAS、MIL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GAS、MI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疾病复发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痞病脾胃湿热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用药效果显著,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方法选取10名老年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为T2D组,10名老年特发性胃瘫患者为G组,9名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为DG组,同期选择10名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间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三烯B4(LTB-4)、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等资料。收集所有患者的粪便样本并提取DNA,采用Illumina MiSeq 2000测序平台对细菌16s核糖体RNA(r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各组患者间年龄(H = 8.754,P = 0.053)、性别(χ2 = 2.976,P = 0.395)、BMI(H = 1.229,P = 0.746)、TNF-α(H = 3.195,P = 0.363)、LTB-4(F = 1.460,P = 0.246)、空腹血糖(H = 6.109,P = 0.106)及GSP(H = 3.530,P = 0.31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各组样本间Chao1指数、Ace指数、Observed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H = 1.288、1.067、1.115、1.693、0.988、1.322,P均> 0.05)。基于加权Unifrac距离对各组样本间β多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719,P = 0.043),且DG组与对照组、T2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39、0.047)。对照组、T2D组、G组及DG组样本间拟杆菌科[19.19(10.32,23.93)%、9.80(6.48,27.87)%、39.63(13.86,64.76)%、63.36(33.42,72.17)%,H = 11.319,P = 0.010]、伯克氏菌科[2.57(0.93,3.71)%、1.81(1.15,2.37)%、2.14(1.57,2.86)%、8.61(5.24,10.93)%,H = 19.572,P < 0.001]、普沃雷氏菌科[40.14(16.92,45.39)%、68.80(15.48,76.16)%、5.66(3.43,39.31)%、3.65(1.70,32.90)%,H = 9.593,P = 0.022]、拟杆菌属[19.2(10.3,23.9)%、9.8(6.5,27.9)%、39.2(13.9,64.8)%、63.4(33.4,72.2)%,H = 11.319,P = 0.010]、普氏菌9属[32.5(15.8,40.6)%、55.3(2.7,65.2)%、4.0(1.8,36.7)%、1.8(0.7,27.6)%,H = 8.701,P = 0.034]及克雷伯菌属[0.9(0.4,2.0)%、0.5(0.2,2.4)%、0.6(0.4,2.6)%、0.1(0.0,0.2)%,H = 10.091,P = 0.018]的相对丰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在DG组中,拟杆菌科及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及T2D组均显著升高,伯克氏菌科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T2D组及G组均显著升高,普沃雷氏菌科及普氏菌9属的相对丰度较T2D组均显著减少,克雷伯菌属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 0.05)。结论与健康老年人及老年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显著改变,机会性致病菌拟杆菌和有害菌伯克氏菌显著富集。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荆花胃康胶丸对寒热错杂型消化性溃疡(PU)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常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寒热错杂型PU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雷贝拉唑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予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雷贝拉唑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胃镜下疗效、主要单项症状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结果观察组胃镜下疗效[临床痊愈42例(93.3%)、显效1例(2.2%)、有效1例(2.2%)]、中医证候疗效[痊愈38例(84.4%)、显效4例(8.9%)、有效2例(4.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胃镜下疗效:临床痊愈35例(77.8%)、显效5例(11.1%)、有效3例(6.7%),中医证候疗效:痊愈28例(62.2%)、显效6例(13.3%)、有效8例(17.8%)](Z=-2.040、-2.463,均P<0.05);观察组胃脘灼痛、喜温喜按,口干苦,四肢不温三项单项症状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6.154、6.056、7.174,均P<0.05)。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能促进寒热错杂型PU患者的胃黏膜愈合,改善临床症状,尤其对于缓解胃脘灼痛、喜温喜按,口干苦,四肢不温的症状疗效显著。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中药 连朴清胃汤治疗 方式在中医辨证为 脾胃湿热型 的 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中运用的 临床 用药 效果。 方法 对 2017 年 04 月至 2019 年 08 月 本医院 诊治的 76 例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予以指标项目统计,分组时选择抽签方法,各个组别入组 38 例,实验组使用西药治疗方式 + 中药连朴清胃汤治疗方式 , 参比组使用西药治疗方式 , 记载用药有效计算数、用药效果满意计算数,分析用药之前、用药四周之后临床症状总评定分数值 。 结果 实验组用药有效计算数较参比组评估指标上升 ( P<0.05 ) ;不同组别用药之前临床症状总评定分数值相比,研究各项指标检测结果差别不大 ( P>0.05 ) ,实验组用药四周之后临床症状总评定分数值较用药之前和参比组评估指标下降 ( P<0.05 ) ;实验组用药效果满意计算数较参比组评估指标上升 ( P<0.05 ) 。 结论 为 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使用中药连朴清胃汤治疗方式显现良好 临床用药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健脾调理汤治疗肿瘤化疗后肝胃不和型痞满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肿瘤化疗后肝胃不和型痞满患者中抽取80例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的患者对半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调理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整体恢复情况和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中西结合治疗后,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肝胃不和型痞满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肿瘤化疗后肝胃不和型痞满患者适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肠胃功能,还能促进患者的疾病恢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 ~ 2019年 1月收治的 4 8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24 例。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多项指标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胃液体排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液体半排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理想,且有效促进肝胃功能提升,是临床治疗有效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温岭市中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和胃动力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48%)高于对照组(69.57%)(χ2=8.731,P<0.05)。两组治疗后上腹痛、腹胀、早饱和嗳气反酸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腹痛、腹胀、早饱和嗳气反酸积分均低于对照组(t=11.068、22.320、15.073、14.369,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胃动素(MLT)和瘦素(LE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LT和LE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CRH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22、15.884、16.536,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23.91%)(χ2=7.256,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良好,可改善胃动力,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