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种子点到全脑的功能连接、低频振幅变化,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功能成像与临床量表、炎性指标(hs-CRP、IL-6、IL-2、IL-10、IL-17a及IFN-γ)的关联。方法纳入2016年至2020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剔除12例头动较大和数据不完整的患者,最终纳入55例。收集基线数据,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得分≧7分的患者分为PSD组(28例),HAMD-17得分<7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收集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分析,并测定血清炎症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SD组以L-DLPFC为种子点时1个差异团块内功能连接降低,体素129 mm3,MNI坐标(x=9, y=30, z=33),对应AAL脑区左前扣带回、右内侧扣带回、左内侧额上回;以R-DLPFC为种子点时1个差异团块内功能连接降低,体素44 mm3,MNI坐标(x=-27, y=12, z=47),对应AAL脑区左额中回。PSD组以R-DLPFC为种子点的异常脑区功能连接值与卒中时间呈正相关(r=0.433,P=0.027)。对照组以L-DLPFC为种子点的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值与MoCA呈负相关(r=-0.417,P=0.038),以R-DLPFC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值与IFN-γ呈正相关(r=0.620,P=0.001),异常脑区功能连接值与其他临床量表、炎症指标、病灶体积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执行控制网络内部及其与突显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参与PSD的发生机制,且可能与脑卒中时间、认知功能、IFN-γ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单次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正常成年人公平决策行为的影响。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招募60名年龄在18~45周岁之间的健康被试,随机分为3组:左阳/右阴组、左阴/右阳组、假刺激组,每组20人。3组分别进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脑区的左侧阳极刺激/右侧阴极刺激、左侧阴极/右侧阳极刺激和双侧对照电极(假刺激)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刺激结束后,立即依次完成最后通牒游戏任务、公平性评分问卷。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中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后通牒游戏任务中,3组被试作为方案回应者在各公平水平的接受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分析3种刺激类型组在不同公平水平条件下,面对不同提议者("计算机"和"人")的接受率差异时发现,假刺激组对人类对手提出的极不公平方案的接受率低于计算机提出的极不公平方案[0.28 (0,0.67),0.44 (0.33,0.89),Z=-2.14,P=0.032],而在面对计算机和人类对手提出的公平或不公平方案时,接受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阴/右阳组在面对人类对手提出的不公平[0.90 (0.50,1.00),1.00 (0.70,1.00),Z=-1.90,P=0.046]或极不公平[0.44 (0,1.00),0.89 (0.50,1.00),Z=-2.73,P=0.006]方案时接受率均显著低于计算机对手,而在面对计算机和人类对手提出的公平方案时,接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阳/右阴组在面对计算机和人类对手提出的公平、不公平以及极不公平方案时,接受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公平性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和提议者类型交互效应不显著(F(2,54)=2.037,P=0.140),组别主效应不显著(F(1,54)=0.165,P=0.848),但提议者类型主效应显著(F(1,54)=6.363,P=0.015),对人类提议者所提方案的公平性评分低于计算机提议者(P<0.05)。结论单次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经颅直流电刺激虽然对公平决策整体接受率无明显影响,但影响了面对人或计算机提出的不公平分配方案的决策。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对其图片命名速度、图片命名正确率和音位流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2例。2组患者均进行语言训练和图片命名训练,观察组在图片命名训练的同时给予左侧背外侧前额叶tDCS治疗,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假tDC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图片命名速度和正确率,以及音位流畅性测试。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高频词的准确数和反应时间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2周后高频词的反应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低频词的反应时间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音位流畅性为[7.50(4.50,8.75)]个,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左侧背外侧前额叶进行tDCS,可以促进其大脑网络词汇检索的处理,加强患者的执行控制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前额叶对冲性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在1999年7月至2002年6月我们治疗的22例前额叶对冲性脑挫裂伤患者,其中13例行手术治疗,9例保守治疗。结果在13例手术治疗病人中,8例恢复良好,中残3例,重残2例;而保守治疗的9例中,死亡5例,残疾2例,恢复好2例。结论对伴有昏迷的前额叶对冲性脑挫裂伤的患者应尽早确诊,及时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临床发现耳鸣患者常伴有认知和情感功能障碍,而认知和情感障碍也会导致甚至加重耳鸣。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涉及认知和情感功能的非听觉相关脑区在耳鸣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前额叶皮层作为中枢"感觉门控"的一部分,参与高级认知功能并对脑的感觉信息实施调控。本文就前额叶皮层在耳鸣中枢机制中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耳鸣治疗提供新方向。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对吗啡戒断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前额叶皮质NR2B(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R2B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药物戒断后学习记忆损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加针刺组(针刺组)及模型加电针组(电针组),每组各9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逐日增量法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末次注射后3h给予纳络酮快速戒断,建立吗啡戒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选取双侧"肾俞""足三里"穴,分别采用针刺及电针方法治疗,15min/次,1次/日,连续6d。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应用WesternBlot及RT-PCR测定前额叶皮质NR2B蛋白与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水迷宫定位航行测试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及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针刺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空间探索测试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及电针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电针组显著增多(P〈0.01)。前额叶皮质NR2B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蛋白表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电针组蛋白均升高(P〈0.01),电针组表达高于针刺组(P〈0.01)。前额叶皮质NR2BmRNA表达,戒断后大鼠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表达上调(P〈0.05),针刺组上调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和电针均可以改善戒断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且电针效果优于针刺治疗,其机制可能与对前额叶皮质脑区NR2B表达的调节有关。
简介:背景:精神分裂症主要是通过症候学的方法进行诊断,近年来通过神经影像技术与模式识别的结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进行鉴别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兴趣。目的: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前额叶多通道近红外光谱信号数据进行分类鉴别,验证其可行性。方法:使用言语流畅性测验作为激活任务,采集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前额叶的近红外光谱信号数据。对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后计算各通道均值作为特征,计算接收者操作特征的曲线下方面积对通道特征进行分类性能排序,使用支持向量机按性能排序的特征组合做分类,然后用留一验证法计算分类性能指标,验证分类能力。结果与结论:研究发现特征性能排序前8位的特征组合的准确度最高达到95.24%,并且这8个通道都位于右侧前额叶。推断右侧前额叶区域可能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脑区,因此根据结果可以推断出近红外光谱数据通过与模式识别方法的结合可以成为辅助诊断精神分裂症病患者的一种手段。
简介: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前额叶-边缘系统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抑郁症的神经机制,聚焦于“前额叶-边缘系统网络”的异常。通过详细分析前额叶、边缘系统及其子结构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特别关注杏仁核、前扣带回等,强调了额叶-边缘系统网络在情绪调控中的关键性。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探讨了针对该网络的治疗方法,包括前额叶的头针疗法和边缘系统的腹针疗法。通过整合现有研究支持,提出了治疗潜在机制和效果。这一初步探索为未来更深入、全面研究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启示,为基于“前额叶-边缘系统网络”的针刺治疗开辟新途径。
简介: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前额叶-边缘系统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抑郁症的神经机制,聚焦于“前额叶-边缘系统网络”的异常。通过详细分析前额叶、边缘系统及其子结构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特别关注杏仁核、前扣带回等,强调了额叶-边缘系统网络在情绪调控中的关键性。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探讨了针对该网络的治疗方法,包括前额叶的头针疗法和边缘系统的腹针疗法。通过整合现有研究支持,提出了治疗潜在机制和效果。这一初步探索为未来更深入、全面研究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启示,为基于“前额叶-边缘系统网络”的针刺治疗开辟新途径。
简介:摘要: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前额叶-边缘系统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抑郁症的神经机制,聚焦于“前额叶-边缘系统网络”的异常。通过详细分析前额叶、边缘系统及其子结构在抑郁症中的作用,特别关注杏仁核、前扣带回等,强调了额叶-边缘系统网络在情绪调控中的关键性。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探讨了针对该网络的治疗方法,包括前额叶的头针疗法和边缘系统的腹针疗法。通过整合现有研究支持,提出了治疗潜在机制和效果。这一初步探索为未来更深入、全面研究抑郁症治疗提供了启示,为基于“前额叶-边缘系统网络”的针刺治疗开辟新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顽固性幻听的临床治疗中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精神病科接受诊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伴顽固性幻听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伪刺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真刺激进行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幻听相关症状的评分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幻听症状以及精神病理症状相关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伴顽固性幻听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双背侧前额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幻听治疗效果,还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况,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单相抑郁(unipolar depression)和双相抑郁(bipolar depression)患者前额叶激活特点。方法通过近红外光脑成像(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采集并比较69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抑郁组)和68例双相抑郁患者(双相抑郁组)在言语流畅任务下前额叶的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采用偏相关分析法分析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受试者前额叶激活的相关性。结果单相抑郁组和双相抑郁组患者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双侧前额叶腹外侧区和眶额皮质区检测通道的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与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组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P<0.05),而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含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与单相抑郁组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P<0.05)。结论双相抑郁患者和单相抑郁患者在前额叶外侧区和眶额皮质的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双相抑郁患者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和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的激活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任务态功能性磁共振(fMRI)技术观察老年人的吞咽活动和认知网络,分析两者关系。方法选取13名健康老年人,年龄61~82岁,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26分,吞咽造影检查(VFSS)显示吞咽时无渗漏、误吸,行吞咽和认知任务态fMRI,分析两任务的激活脑区。结果吞咽和认知任务存在共同的激活脑区,即双侧小脑、枕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中回、下顶叶等。吞咽任务中右侧前额叶正激活,左侧前额叶大部分为负激活,而认知任务中双侧前额叶均为正激活,且吞咽任务感觉区的激活范围大于运动区。结论老年人吞咽活动中右侧前额叶更具优势,右侧前额叶为吞咽和认知活动共同的神经节点。
简介:目的: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活化在脊髓损伤引起抑郁中的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blot和行为药理学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后(SCI)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内(mPFC)ERK1/2及磷酸化-ERK1/2(p-ERK1/2)的表达情况及ERK1/2磷酸化抑制剂U0126对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结果:脊髓损伤后的第2天到第8周,SCI模型大鼠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8周-12周,SCI模型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缩短,mPFC内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总ERK1/2的蛋白水平则未见组间差异,而给予U0126的大鼠的不动时间与给药之前相比明显延长增加,mPFC内pERK1/2蛋白表达水平较SCI模型大鼠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前额叶皮质内ERK1/2的激活参与了脊髓损伤后引起的突触可塑性,在相关的抑郁样行为的产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