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1948年的最后一天,在南京,对着滚滚东逝的长江,胡适和傅斯年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背诵着陶渊明的《拟古》诗第九首: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两人都不禁潸然泪下,相对凄然.伤心人别有怀抱.胡适如此动情,是因为此诗足以传达他末世的哀伤.这种哀伤不仅仅指的是国民党政权的败亡所带来的对个人前途的迷惘,还有他们热切向往的渐进变革之路的中断,以及他所追求的自由主义的幻灭.

  • 标签: 胡适彷徨
  • 简介:胡适档案名号——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祖籍——安徽绩溪人出生日——1891年12月17日逝世日——1962年2月24日职业——现代著名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 标签: 胡适 历史学家 文学家 哲学家
  • 简介:1922年5月17日,刚在皇宫安装了电话的废帝溥仪,心血来潮,翻着电话本,到处给人打电话玩。他想起了他的洋老师庄士敦跟他提起的白话文运动的领袖胡适,想听听这个人“用什么调儿说话”,便拔通了胡适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正是胡适本人,溥仪《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了当时他们通话的情景:

  • 标签: 胡适 溥仪 会面 白话文运动 打电话 庄士敦
  • 简介:人们往往容易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保存国粹”和“整理国故”混为一谈,其实,此二者是大有分别的。胡适是“整理国故”的提倡者,他认为“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在这三项中,“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他所说的“积极”,乃是“立”的意思,也就是说,前二者着重在“破”,后者着重在"立"。

  • 标签: 整理国故 胡适 “新文化运动” 鲁迅 学术思想 提倡者
  • 简介:胡适坚信"教育救国"理念,坚持教育独立原则,在大学层次设置、学术研究、教师聘任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至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不乏借鉴意义。

  • 标签: 胡适 高等教育 教育管理
  • 简介:名人身后是非多。胡适亦然,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头顶的帽子就又多又重。其中一个叫“新尊孔复古派”。之所以冠上“新”,一来,有别于五四前的老尊孔复古派;二则因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但后向右转,坠入尊孔复古泥淖,带些嘲笑味。

  • 标签: 复古派 尊孔 胡适 新文化运动 七十年代 领军人物
  • 简介:胡适在1928年春任中国公学校长实际上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权宜选择,并无久居的打算。得益于胡适的个人声望及其开明的治校风格,中国公学在其任内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作为一所私立大学,中国公学面临的基本困境并未因胡适掌校而消除。随着时势演变,国民党对上海教育界的控制日益加强,加上北平的政治环境日渐宽松,胡适最终选择北返。胡适辞职后,中国公学的问题集中爆发,在胡适任内未实现的党化渗透,并未因其离职而避免。胡适离职不到半年,学校即发生大的风潮,导致中国公学由兴盛急剧转向衰败。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实际上是内外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偶然结果,故而其在中国公学创造的成就只能是昙花一现。

  • 标签: 胡适 中国公学 党化教育 大学自治
  • 简介:1957年秋,主持"中央研究院"达18年之久的朱家骅执意请辞。1957年11月4日,蒋介石以"总统"身份发布命令,任命胡适为"中央研究院院长"。1958年4月10日胡适正式接受了"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只是,胡适参加完"院长"就职典礼后,又返回美国处理私人事务,直到11月5口才回台北正式定居,住进"中研院"为他特别修建的"院长"住宅。

  • 标签: 就职典礼 私人事务 朱家骅 发布命令 中研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 简介:很久以前,有两个奇怪的绅士:土地先生和篱笆先生。虽然他们是邻居,却相处得一点儿也不和睦。土地先生有一大块地,而篱笆先生有很多的围栏。他们俩被一个问题困扰着:土地先生想得到一些围栏,而篱笆先生想拥有一些土地。他俩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没有协商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就去找法官来帮着解决。

  • 标签: 土地 故事 围栏
  • 简介:胡适的英文文章“APhilosopherofChineseReactionism”(《中国保守主义的哲学家》)发表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这是一篇佚文,与《胡适日记》提到的文章“GoodnowandChineseReactionism”有亲缘关系。它的价值在于反映了袁世凯称帝前胡适对新知识分子的认识水平,是理解胡适的知识分子观以及他处理与国家、政府关系的钥匙,还可从中发现他参与新文化运动的动机。

  • 标签: 胡适 佚文 古德诺 新知识阶层
  • 简介:每个人脑海中都有无法磨灭的记忆,每个人生命中都有无法忘怀的人。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令我难忘的人。正是青春年少,多少有点儿叛逆,凭着小聪明,我们频频向老师发难。两年下来,一帮“捣蛋鬼”一共气走了三位语文老师。而先生,则是第四个。先生初来,迎接他的是满堂哄笑。这也难怪,只见先生戴着棒球帽,上穿西服,下穿宽短裤,脚蹬皮凉鞋。那样子可是既严肃又滑稽。先生看到我们笑,自己也跟着笑,接着眼光往下一扫,在讲台上站定,开始了他的第一课。后来我们才知道,先生的那一笑无声地昭示了一个事实:无论他是第几个,他肯定都是最后一个。

  • 标签: 语文老师 皮凉鞋 中都 讲台
  • 简介:我打一开始就不喜欢石老师。他是个爱慕虚荣的糟老头子。在刚换新琴的那一个月里,他每节课都来跟我炫耀。眼睛笑成两道弯,活像QQ表情里的“奸笑”。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初,冯友兰与胡适等人针对老子其人其书与孔子的先后问题,曾经展开过多次交锋。双方各自从所擅长的思想系统分析和考证方法辨伪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意见迭出。近半个世纪后,最终在出土文物的佐证下,胡适生前的推断被证明为真。他所力倡的“展缓判断”学术原则及对争议问题的处理态度对当下的学术研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冯友兰 胡适 展缓判断 学术争论 考证学
  • 简介:1934年,一宗颇为有趣的离婚案件成为北平报纸争相报道的焦点:由家庭包办婚姻的妇女何氏上京向一位北大教授讨要妻子“名分”,而该教授并不承认此婚姻的有效性,于是闹到法庭试图解除婚约,但由于不赞成朋友离婚的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的出庭做证,该教授一度败诉。后来颇费一番周折后,该教授对何氏做了赔偿,婚约才正式解除。

  • 标签: 离婚案件 胡适 梁宗岱 北大教授 证人 包办婚姻
  • 简介:胡适致顾颉刚书信两通,分别载《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年2月7日第二集第十五期和1927年12月27日第一集第九期,为此前诸胡适书信集所未收.经考订,此二信的撰写时间分别是1926年10月29日和12月26日.两信内容涉及敦煌学、中国文学史、蒙元史等诸多方面,是极为重要的近代学术史料.

  • 标签: 胡适 顾颉刚 书信时间 敦煌
  • 简介:一一个人,如果在日记中提到某人时都恭敬有加,那一定是对这人发自内心地尊敬。鲁迅在日记中都对之恭恭敬敬者不多,就那么两三人。依鲁迅与之相识早晚为序,第一人是俞明震。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求学时,俞明震是学堂总办,也就是校长。

  • 标签: 鲁迅 章太炎 雷震 胡适 俞明震 第一人
  • 简介:胡适《尝试集》开启了诗体的解放。这种解放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尝试集》大量地采用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改变了古代诗歌固有的语言组合规则,促成了汉语诗歌表意语法体系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现代汉语虚词入诗也是胡适“作诗如作文”新诗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使过去整饬有序、节奏分明的句式松动变形,影响了新诗体式的形成;同时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古诗的语音节奏、声调韵律,对现代诗歌的音节建构有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新诗诗体的转变。

  • 标签: 胡适 《尝试集》 虚词 新诗体 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