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按压反馈技术对提升急诊科医生按压质量的有效机制。方法:限定时间:2022.06-2023.06;限定对象:急诊科医生20名;研究方式:常规徒手心肺复苏术、按压反馈技术。比较不同模式下按压正确率。结果:采用按压反馈技术后,医师的按压质量均较常规徒手心肺复苏模式下更佳;医师的按压深度、频次及总体合格率均较常规徒手心肺复苏模式下更佳 (P<0.05)。结论:采用按压反馈技术能进一步提升急诊医生按压质量水平,可推广。

  • 标签: 胸外按压反馈技术 胸外按压 徒手心肺复苏 按压深度 按压频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动按压复苏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中对按压质量的影响,并评价其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通过120院前急救中心派遣执行的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任务,根据是否应用手动心肺复苏进行救治,分为器械组和徒手组,分析两者之间的按压频率、按压移动、按压比例(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CCF)优秀率及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和预后等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收集51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器械组和徒手组基线资料比较,性别、年龄、是否存在目击者、是否除颤、外伤史、有无冠心病史以及按压时间和心搏停止估计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复苏效果比较,使用手动按压复苏的器械组,ROSC恢复率、CCF优秀率、按压频率达标率以及按压部位是否移动情况均好于徒手组,且ROSC恢复、按压频率达标情况及按压部位移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最终器械组和徒手组生存率7/28 vs 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中采用手动按压复苏救治心脏骤停患者,在保证按压质量、提高自主循环恢复方面有良好的价值,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方便携带等特点,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肺复苏仪 按压质量 心肺复苏 院外心搏骤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品质心肺复苏按压的方法。方法结合有关文献资料以及自身的工作经验,对于提升心肺复苏按压质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供有关的参考依据,提升心肺复苏效果,使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心肺复苏按压中应当重点做好循环支持,使按压中断时间最小化,同时严格掌握按压的频率以及深度等。在日常工作中要想提升心肺复苏按压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同时提升医护人员身体素质,加强力量训练,保证心肺复苏按压的高品质实施。结论加强对高品质心肺复苏按压方法的探讨,可使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升,探索价值较高。

  • 标签: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高品质 探索
  • 简介: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将4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徒手外心脏按压组(A组)和心肺复苏外心脏按压组(B组).二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等监测.结果:B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小时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和P<0.01),但二组的出院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的经皮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P<0.05),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则明显短于后者(P<0.01);二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肺复苏外心脏按压在提高自主循环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存机会等方面明显优于徒手外心脏按压.

  • 标签: 心肺复苏仪 胸外心脏按压 CPR 临床资料 急诊心脏停搏 C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Pit-Crew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模式的团队复苏对按压质量改善的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4名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医护人员按照医护比例分成角色分工组与未角色分工组,每组各8队,每队4人。角色分工组每队指定一名队长组织协调整个CPR流程,未角色分工组不进行指定。每队利用高级模拟人在CPR质量跟踪反馈系统的监测下,按照《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要求实施标准外心脏按压8 min。观察并记录每队实验人员CPR时间、按压比例(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CCF)、按压中断次数、按压超标中断次数(>10 s)、按压频率、胸廓充分回弹次数等指标。电脑系统记录以上参数,两组间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分析发现,与未角色分工组相比,角色分工组能达到更高CCF[(69.13±1.55)% vs. (59.13±6.08)%,P<0.05],且角色分工组的按压中断总时间及超标中断次数均显著较少[(79.88±28.76)s vs. (135.25±32.99)s;4(3,5)次vs. 2(1,2)次,均P<0.01]。两组在CPR时间、中断次数及按压总时间方面的均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另外两组在按压总次数、按压正确次数、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廓充分回弹等按压质量达标方面以及在按压太快、按压太慢、按压太深以及胸廓回弹不足等按压质量未达标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指定团队领导的Pit-Crew CPR模式有助于实施高质量的CPR,而且CPR质量参数的监测与实施实时反馈系统能有效提高按压的质量。

  • 标签: 心肺复苏 Pit-Crew 胸外按压 实时反馈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本院非医务人员按压基本技能的培训,探讨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基本技能的培训模式。方法参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10版的要求,制作简单、易学的多媒体课件,重点是按压的实际操作;并由本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亲自指导,采取心肺复苏(CPR)基本知识和技能讲课(30min)、模拟实际演练(45min)相结合的方法,最后进行理论知识问卷和模拟实际操作考核评估。结果培训前后非医务人员按压知识及格率有明显差异(P<0.001﹚,按压实际操作考核存在5方面常见错误,即按压部位不正确,按压时肘部弯曲、用力不垂直、力量不足、深度不够,按压力量过大过猛,按压放松时手掌离开胸骨定位点,中断按压时间过长。结论心肺复苏之按压基本技能理论知识点易掌握,而实际操作需反复、多次、亲临指导方可达标。为社区居民进行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培训提供经验。

  • 标签: 非医务人员 胸外按压 培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肺复苏人工-机械转换所致按压暂停时长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主要研究人群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接受机械心肺复苏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收集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基本资料、救治相关资料、人工-机械按压转换数据资料。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患者基本资料、救治相关资料与人工-机械按压转换过程中的按压暂停时长(简称按压暂停时长)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当班护士心肺复苏救治资质对心肺复苏按压质量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2例,患者身高、实际体重、体重指数与按压暂停时长呈线性正相关(r=0.61、0.92、0.49;P<0.01)。经过多重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实际体重是患者按压暂停时长过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1)。对当班护士心肺复苏资质培训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资质组患者按压分数明显高于无资质组患者(χ2=0.002,P<0.01)。结论患者实际体重、当班护士心肺复苏资质培训情况与心肺复苏人工-机械转换所致按压暂停时长具有一定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心脏骤停 机械按压 人工-机械转换 视频监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三种不同按压方式对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84例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3组,1组采用美国产新型1007CC型心肺复苏器进行按压,2组应用双人2分钟交替按压方式进行按压,3组用单人人工心脏按压方式进行按压,对3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组患者心肺复苏率最高、2组较高,与3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1组心肺复苏时间较短,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和平均脉压恢复更高,与2组、3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各种原因的猝死、心梗等心搏骤停患者,实施有效的按压为进一步抢救赢得了时间,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器 双人2分钟交替按压 单人人工心脏按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初期持续按压与即刻气管插管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的65例患者,按照复苏方法的不同分为持续按压组和持续按压与即刻气管插管联合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结果持续按压与气管插管联合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单纯持续按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5,P=0.116),且恢复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6);持续按压组存活5例,存活率为14.29%;联合组存活5例,存活率为16.67%。两组存活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70,P=0.791)。结论持续按压是心肺复苏的根本,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即刻气管插管也有助于提前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给予即刻气管插管并持续按压

  • 标签: 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 胸外按压 初期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医务人员佩戴N95口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对按压质量及疲劳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近两年内获得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认证的医护人员80名,复习按压要点并熟悉模型后,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佩戴外科口罩组(SM组),佩戴N95口罩组(N95组),进行2 min按压。记录参与者身高、体质量及按压前后Borg疲劳评分、生理参数,通过Laerdal QCPR®软件记录2 min的按压质量(包括按压位置、按压深度、深度达标率、按压频率、频率达标率、按压回弹)。两组间各按压质量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结果按压后,相比于SM组,N95组Borg疲劳评分高(中位数16 vs 14,P=0.027),按压质量下降,包括按压深度(均数47 mm vs 52 mm,P=0.020)、频率(均数107次/min vs 118次/min,P=0.004)、回弹率(均数89.8% vs 98.1%,P=0.046)及按压2 min深度达标率(均数67.4% vs 89.6%,P<0.01)、频率达标率(均数60.6% vs 74.8%,P<0.01)。结论佩戴N95口罩进行心肺复苏会降低按压质量,加重按压者的疲劳程度,需要及时替换按压者以保证按压质量。

  • 标签: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N95口罩 疲劳 QCPR
  • 简介:患者男性,64岁.1999年10月13日看报纸突然意识不清摔倒在地,伴小便失禁,3分钟后所在单位卫生所医生赶到,查体发现颜面、口唇紫绀,双侧瞳孔散大,直径约5mm,光反应消失,呼吸心跳停止,诊断"心脏骤停".立即予持续按压80次/min左右,未做人工呼吸,急呼我院院外急救小组.我院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距发病约8分钟),患者仍意识不清,无呼吸心跳,同意"心跳骤停"诊断.

  • 标签: 心脏骤停 胸外按压 抢救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按压同步通气模式在猪心肺复苏模型中对脑组织的氧合改善作用。方法构建猪室颤模型,信封法随机分组,根据心肺复苏时呼吸机通气模式不同,分别命名为IPPV组、CCSV组,记录复苏时4 min、7 min,自主循环恢复后30 min三个时间点动脉血乳酸值;复苏过程中1~8 min内颈动脉血流流速;复苏后1 h、2 h、3 h、4 h脑氧饱和度;评估复苏后24 h神经系统评分。结果两组对比,3个时间点血气分析显示:CCSV组猪乳酸值明显低于IPPV组;复苏过程中1~8 min CCSV组颈动脉的血流流速明显高于IPPV组;复苏后各个时间点脑氧饱和度亦明显高于IPPV组;复苏后24 h CCSV组神经系统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猪室颤模型在心脏骤停复苏过程选择CCSV通气模式中可明显改善复苏时及复苏后的脑组织缺氧情况。

  • 标签: CCSV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动物模型 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