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将4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组(A组)和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组(B组).二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等监测.结果:B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小时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和P<0.01),但二组的出院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的经皮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P<0.05),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则明显短于后者(P<0.01);二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在提高自主循环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存机会等方面明显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品质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的方法。方法结合有关文献资料以及自身的工作经验,对于提升心肺复苏胸外按压质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供有关的参考依据,提升心肺复苏效果,使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中应当重点做好循环支持,使胸外按压中断时间最小化,同时严格掌握胸外按压的频率以及深度等。在日常工作中要想提升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的有效性,需要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同时提升医护人员身体素质,加强力量训练,保证心肺复苏胸外按压的高品质实施。结论加强对高品质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方法的探讨,可使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升,探索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传统胸带加压包扎外固定和Chrisofix胸部护板外固定2种治疗方法在心肺复苏所致连枷胸治疗上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37例因胸外按压致连枷胸患者,20例采用胸带加压包扎外固定等传统外固定方法(对照组),17例采用Chrisofix胸部护板行外固定(护板组).观察两组患者疼痛指数(VAS),胸部并发症(呼吸困难、肺感染、胸腔积液)的发生率.结果同对照组相比,Chrisofix胸部护板组患者休息时与强制性呼吸(咳嗽)时VAS均明显下降,而胸部并发症明显比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Chrisofix胸部护板固定在心肺复苏中所致连枷胸临床效果显著属于一种新型、简便实用的治疗方法.关键词心肺复苏;连枷胸;Chrisofix胸部护板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356-01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Pit-Crew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模式的团队复苏对胸外按压质量改善的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4名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医护人员按照医护比例分成角色分工组与未角色分工组,每组各8队,每队4人。角色分工组每队指定一名队长组织协调整个CPR流程,未角色分工组不进行指定。每队利用高级模拟人在CPR质量跟踪反馈系统的监测下,按照《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要求实施标准胸外心脏按压8 min。观察并记录每队实验人员CPR时间、胸外按压比例(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CCF)、按压中断次数、按压超标中断次数(>10 s)、按压频率、胸廓充分回弹次数等指标。电脑系统记录以上参数,两组间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分析发现,与未角色分工组相比,角色分工组能达到更高CCF[(69.13±1.55)% vs. (59.13±6.08)%,P<0.05],且角色分工组的按压中断总时间及超标中断次数均显著较少[(79.88±28.76)s vs. (135.25±32.99)s;4(3,5)次vs. 2(1,2)次,均P<0.01]。两组在CPR时间、中断次数及按压总时间方面的均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另外两组在按压总次数、按压正确次数、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廓充分回弹等按压质量达标方面以及在按压太快、按压太慢、按压太深以及胸廓回弹不足等按压质量未达标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指定团队领导的Pit-Crew CPR模式有助于实施高质量的CPR,而且CPR质量参数的监测与实施实时反馈系统能有效提高胸外按压的质量。
简介:开胸手术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尤以心肺并发症为多见,是导致围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必要的预防和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2004年3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5例开胸手术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总结护理经验,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15例,男76例,女39例。年龄14~79岁,中位年龄52.7岁。急诊手术47例,非急诊手术68例。其中因胸部肿瘤行各种肺叶切除术24例,全肺切除3例,肺楔形切除12例,食管胃切除吻合术14例,纵隔肿物切除术8例,因反复气胸行肺大疱切除胸膜固定术7例,因胸外伤行开胸探查止血术36例。膈肌破裂修补术6例,心脏损伤修补术5例。2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我们对非急诊手术患者加强术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识,焦虑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介绍术前注意事项、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护理措施和配合的方法,告知术前戒烟的重要性,让患者熟悉监护室的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不必要的紧张。经过我们的术前心理护理,本组68例非急诊手术患者均获得较好的手术依从性,能进行良好的配合。2.2术前心肺功能锻炼:术前对非...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肺复苏人工-机械转换所致胸外按压暂停时长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主要研究人群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接受机械心肺复苏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收集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基本资料、救治相关资料、人工-机械按压转换数据资料。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患者基本资料、救治相关资料与人工-机械按压转换过程中的按压暂停时长(简称按压暂停时长)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当班护士心肺复苏救治资质对心肺复苏按压质量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2例,患者身高、实际体重、体重指数与按压暂停时长呈线性正相关(r=0.61、0.92、0.49;P<0.01)。经过多重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实际体重是患者按压暂停时长过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1)。对当班护士心肺复苏资质培训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资质组患者按压分数明显高于无资质组患者(χ2=0.002,P<0.01)。结论患者实际体重、当班护士心肺复苏资质培训情况与心肺复苏人工-机械转换所致胸外按压暂停时长具有一定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三种不同胸外按压方式对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84例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3组,1组采用美国产新型1007CC型心肺复苏器进行胸外按压,2组应用双人2分钟交替按压方式进行胸外按压,3组用单人人工心脏按压方式进行胸外按压,对3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组患者心肺复苏率最高、2组较高,与3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1组心肺复苏时间较短,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和平均脉压恢复更高,与2组、3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各种原因的猝死、心梗等心搏骤停患者,实施有效的胸外按压为进一步抢救赢得了时间,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中对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并评价其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通过120院前急救中心派遣执行的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任务,根据是否应用手动心肺复苏仪进行救治,分为器械组和徒手组,分析两者之间的按压频率、按压移动、胸外按压比例(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CCF)优秀率及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和预后等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收集51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器械组和徒手组基线资料比较,性别、年龄、是否存在目击者、是否除颤、外伤史、有无冠心病史以及按压时间和心搏停止估计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复苏效果比较,使用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的器械组,ROSC恢复率、CCF优秀率、按压频率达标率以及按压部位是否移动情况均好于徒手组,且ROSC恢复、按压频率达标情况及按压部位移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最终器械组和徒手组生存率7/28 vs 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中采用手动胸外按压复苏仪救治心脏骤停患者,在保证胸外按压质量、提高自主循环恢复方面有良好的价值,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方便携带等特点,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研究腔镜和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80例患者分为腔镜手术组和开胸手术组,每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腔镜手术组患者治疗以后的心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开胸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手术组患者治疗以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胸手术组,腔镜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开胸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镜手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心肺功能的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开胸手术组,而且患者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医务人员佩戴N95口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对胸外按压质量及疲劳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近两年内获得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认证的医护人员80名,复习按压要点并熟悉模型后,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佩戴外科口罩组(SM组),佩戴N95口罩组(N95组),进行2 min胸外按压。记录参与者身高、体质量及按压前后Borg疲劳评分、生理参数,通过Laerdal QCPR®软件记录2 min的按压质量(包括按压位置、按压深度、深度达标率、按压频率、频率达标率、按压回弹)。两组间各按压质量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结果按压后,相比于SM组,N95组Borg疲劳评分高(中位数16 vs 14,P=0.027),胸外按压质量下降,包括按压深度(均数47 mm vs 52 mm,P=0.020)、频率(均数107次/min vs 118次/min,P=0.004)、回弹率(均数89.8% vs 98.1%,P=0.046)及按压2 min深度达标率(均数67.4% vs 89.6%,P<0.01)、频率达标率(均数60.6% vs 74.8%,P<0.01)。结论佩戴N95口罩进行心肺复苏会降低按压质量,加重按压者的疲劳程度,需要及时替换按压者以保证胸外按压质量。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是抢救呼吸循环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有效的心肺复苏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恢复患者脑功能。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的王源昶教授于1957年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上的"硬脊膜外阻滞麻醉之意外及其处理"一文就在世界上首先报道了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并详细描述了其应用的具体方法,这在心肺复苏术领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也是我国麻醉学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此后至1964年期间他连续发表多篇文章介绍应用此法救治心跳骤停患者的经验,这比1960年Kouwenhoven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早提出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方法的文献"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更早。王源昶教授应是在世界上提出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概念、理论与方法的第一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外按压同步通气模式在猪心肺复苏模型中对脑组织的氧合改善作用。方法构建猪室颤模型,信封法随机分组,根据心肺复苏时呼吸机通气模式不同,分别命名为IPPV组、CCSV组,记录复苏时4 min、7 min,自主循环恢复后30 min三个时间点动脉血乳酸值;复苏过程中1~8 min内颈动脉血流流速;复苏后1 h、2 h、3 h、4 h脑氧饱和度;评估复苏后24 h神经系统评分。结果两组对比,3个时间点血气分析显示:CCSV组猪乳酸值明显低于IPPV组;复苏过程中1~8 min CCSV组颈动脉的血流流速明显高于IPPV组;复苏后各个时间点脑氧饱和度亦明显高于IPPV组;复苏后24 h CCSV组神经系统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猪室颤模型在心脏骤停复苏过程选择CCSV通气模式中可明显改善复苏时及复苏后的脑组织缺氧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两种开胸手术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治疗的128例胸外科老年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的开胸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胸腔镜组81例,采取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传统开胸组47例,采取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心性、肺性及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胸外科老年手术患者术后心性并发症发生率与肺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胸腔镜组术后心性并发症发生率为7.41%、肺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为18.52%,传统开胸组术后心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4.89%、肺性并发症发生率为65.96%、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为38.30%;经χ2检验,胸腔镜组术后心性、肺性及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传统开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外科老年手术患者术后心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0.16%,肺性并发症发生率为45.31%;经χ2检验,肺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大于心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外科老年手术患者的术后心性、肺性及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小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且以肺性并发症发生风险最大;对此,以电视胸腔镜手术作为胸外科老年手术患者的开胸手术方式,可减小创伤性,提高手术安全性。
简介:目的:了解狗心脏停搏15分钟后,用浅低温和深低温闭胸心肺转流(CPB)时,对血浆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10只实验狗,用10%氯化钾静注致心脏停搏15分钟后,行闭胸CPB复苏,浅低温组(33℃~34℃)(N=5),深低温组(26℃~27℃)(N=5),15分钟后复温.于停搏前、停搏15分钟、CPB开始后1小时、3小时抽血,并于3小时取心、肺、脑组织,行血浆和组织SOD、MDA和NO测定.结果:在停搏15分钟时,两组血浆SOD活性均明显高于停搏前;CPB后1小时,二组均明显低于停搏前(P<0.05),但至3小时,二组均上升接近停搏前水平(P>0.05).两组血浆MDA和NO含量于停搏15分钟和CPB后1小时、3小时均明显低于停搏前(P<0.05).浅低温组脑组织和肺组织中SOD明显低于深低温组(P<0.05),MDA明显高于深低温组(P<0.05);而心肌组织中NO含量明显低于深低温组(P<0.05),MDA也明显低于深低温组(P<0.05).结论:狗心脏停搏15分钟后,用低温闭胸CPB复苏,血浆SOD代偿性升高,MDA和NO下降,即低温复苏有助于减轻氧自由基和NO造成的再灌注损伤.组织中的指标测定,表明深低温闭胸CPB复苏对脑和肺的再灌注损伤较轻,浅低温闭胸CPB复苏则对心肌的再灌注损伤较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开展集束化康复护理对其心肺功能的影响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医院接收的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80例作为本文中的分析对象,将纳入的病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中的病例人数分别有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集束化康复护理。将两种护理方案最终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护理后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依从性和焦虑情绪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最终观察组患者的心肺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集束化康复护理应用于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护理管理中,对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增强患者身心舒适度、改善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