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痹心痛病患者在使用穴位按摩后的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1-2018.9收治的98例胸痹心痛病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护理1组与护理2组,49例护理1组采用穴位按摩护理,另49例护理2组采用常规护理。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胸闷胸痛症状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护理1组在护理总有效率上(95.92%)显著比护理2组(81.63%)高(x2=5.018,P<0.05),而在护理满意度上(97.96%),显著比护理2组(83.67%)高(x2=5.995,P<0.05)。结论将穴位按摩应用于胸痹心痛病患者后,能显著改善胸闷胸痛症状,提升护理满意度,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儿童不明原因胸痛和/或胸闷患儿血浆儿茶酚胺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研究儿童不明原因胸痛和/或胸闷患者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的变化;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儿童交感神经兴奋相关性胸痛和/或胸闷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以胸痛和/或胸闷为主诉就诊、完善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57例儿童为研究组;男22例,女35例;年龄5~15岁[(8.40±0.35)岁]。选择本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54例为健康对照组;男21例,女33例;年龄5~15岁[(8.87±0.36)岁]。2组儿童均经过病史询问,完善体格检查、胸部平片、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常规及生化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肺、消化道和胸壁疾病。对2组儿童进行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检测和动态心电图检测。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绘制ROC曲线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0.83±0.04) nmol/L比(0.54±0.03) nmol/L、(0.76±0.04) nmol/L比(0.56±0.03) nmol/L及(3.59±0.18) nmol/L比(2.51±0.15) 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6、3.611、4.596,均P<0.01)。正常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全程记录中每5 min 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全程记录中每5 min 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值、NN50占所有NN间期个数的百分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110.49±2.81) ms比(132.13±2.55) ms,(86.37±3.26) ms比(118.96±2.00) ms,(33.46±2.21) ms比(68.91±1.29) ms,(37.63±1.22) ms比(48.93±1.75) ms,(17.37±1.45)%比(22.22±1.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0、-8.419、-13.682、-5.354、-2.245,均P<0.05)。血浆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诊断儿童交感神经兴奋相关性胸痛和/或胸闷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0.689、0.746,高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结论儿童不明原因胸痛和/或胸闷与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其交感神经张力升高,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迷走神经调节失衡;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检测有助于判断此类患儿交感神经张力变化、诊断交感神经兴奋相关性胸痛和/或胸闷;对此类患儿进行心理疏导、放松安静疗法等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可能有助于减轻主观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 目的:将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浴足运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胸闷胸痛症,探究应用效果。方法:将我科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收治50例冠心病辨证为气滞血瘀所致胸闷、胸痛患者纳入研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提供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浴足治疗。14天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胸痛乏力症状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的第14天两组的NRS疼痛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短乏力症状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浴足运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胸闷胸痛症状,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胸闷胸痛程度及气短乏力症状,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满意度,弘扬中医技术在临床医疗护理中的应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