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固定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我科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施行经口气管插管的18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采用传统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法;B组采用经口器官插管固定器法,比较两组患者插管后7天内在固定效果、口腔情况、口腔护理耗时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率100%。A组患者7天内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B组的63.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7天内口腔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45%,明显低于B组的69.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操耗时达到1级的概率为83.67%明显高于B组的60.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口气管插管固定器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应用Orthofix-微型器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31例采用Orthofix-微型器治疗的第一掌骨基底部Bennett骨折患者。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以及术后上肢臂、肩、手功能调查量表(Disabilitiesofthearm,shoulderandhand,DASH)评分,随访终末期采用指总关节活动度(Totalactionmovement,TAM)评分。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4.4月,手术时间为18-40分钟,平均29.1分钟,术中出血量10-30mL,平均14.5mL。术后3月、术后6月及终末期DASH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终末期,其中26例解剖复位,5例骨折对线良好,TAM评分优22例,良7例,差2例。随访期间未发生桡神经浅支损伤、钉道感染等并发症。结论Orthofix-微型外固定器治疗Bennett骨折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儿科是能够迅速达到治疗目的的给药途径1。但这对于儿童而言,是一个紧张恐惧的过程,如果穿刺部位固定不妥,容易导致药液外渗,引起肿胀等,需要进行重复穿刺。此次向大家介绍的是一种新型的、能够使患儿的手部与固定器贴合的更加紧密的拱形儿童静脉输液固定器,避免了由于儿童易动而引起的针头脱出,药物外渗现象,有效的减少甚至避免了重复穿刺的发生,从而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复位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42岁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5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1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开复位配合外固定器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与石膏固定治疗方式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以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手术复位加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应用。
简介:摘要近年来,骨外固定器作为治疗骨折的又一手段,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治疗广泛性软组织损伤及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多发性骨折、有感染创面的骨折及其它骨折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和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肱骨螺旋内固定器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肱骨螺旋内固定器进行治疗,进行6个月随访,评估患者疼痛感的缓解程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情况、住院时间、临床检查效果、肩关节功能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到50min,平均手术时间为35min,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为50到80ml,平均出血量为60ml,住院时间为3到15d,平均住院时间为7d。对12例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肩关节主动前屈为80到160°,平均前屈130°,外展为80到150°,平均外展120°,后伸为30到60°,平均后伸为45°。Neer评分结果显示,本组12例患者中优6例,满意4例,不满意2例,在手术过程中无1例患者发生感染、神经与血管损伤的情况。骨折均在手术结束后的6到8周中愈合,无患者出现不愈合或者迟缓愈合的情况,无患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取肱骨螺旋内固定器治疗法有着不会伤及肩周软组织、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麻醉方便、不易退钉的特点,该种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为提高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系数、缩短带电搭接引线时间,研制一种新型带电搭接引线辅助工具来解决这些问题显得日益重要。该器具主要分为手柄、头部线槽等部分,制作材料以铝合金为主。本文从结构原理、图纸设计等方面介绍了该器具的研制,最后给出了运行调试的实验结果。
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评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传统固定矫治器患者的牙周指数变化,比较两种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判断隐形矫治器是否更有利于口腔卫生和牙周健康维护.方法临床选取40名成人患者,分为隐形矫治组(Ⅰ组)和固定矫治组(F组),通过测量在其矫治前及佩戴后1、3、6个月中菌斑指数(PlaqueIndex,PLI)、牙龈指数(Gingiva-Index,GI)及龈沟出血指数(SulcusBleedingIndex,SBI)等牙周指数变化,对比两种矫治器对牙周健康的影响.结果隐形矫治组的PLI在治疗中明显低于固定矫治组,但GI及SBI除第一个月有差异外,后期无明显差别.佩戴矫治器后两组的各项指数均高于矫治前.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一定程度上仍有碍口腔卫生的维护,但优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在矫治过程中短期内仍会对牙周组织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与传统固定矫治器并无明显差别。
简介:摘要目的对胸椎骨折合并胸骨骨折的损伤特点、分型及治疗进行探析。方法对我院38,例胸椎骨折合并胸骨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损伤原因、胸椎损伤节段、胸骨骨折部位及类型、脊髓损伤程度及其他合并伤等相关信息放入分析列表便于进行分析。其中压缩骨折16例,骨折脱位14例,爆裂骨折4例,爆裂脱位4例。其中患者为完全性神经损伤为8例,不完全性神经损伤18例,无神经损伤为12例。非手术治疗18例,手术治疗20例。根据相关治疗结果制定分型方案。结果对患者进行随访1-2年。研究发现患者损伤原因主要为交通和坠落,34例患者均为合并多发创伤和多发骨折。结论胸椎骨折合并胸骨骨折具有致伤力迅猛、可导致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并合并多发伤或多发骨折等临床特点,现新的分类方法更适用于胸椎骨折合并胸骨骨折,也证实了胸椎第4柱这个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