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围术期针对性护理。方法:以我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84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研究组进行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分析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术后肺部感染、脑脊液漏、压疮的总发生率分别为7.14%、30.95%,研究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χ2=7.72,P=0.0055);研究组患者植骨融合时间短于对照组(t=2.971,P=0.004)且融合率高于对照组(χ2=4.091,P=0.043)。结论:围术期对腰骶段脊柱结核进行合理规范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改善其脊柱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优质护理在脊柱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我院收治的 80 例脊柱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 n=40 )与观察组( n=40 ),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与护理满意度评价。 结果: 护理干预之前,对照组与观察组的 Barthel 指数评分差异不显著( P>0.05 )。护理后 3 个月,两组患者的评分均明显升高,其中对照组增长至( 77.36 ±9.74 )分,观察组增长至( 96.42 ±10.02 )分,差异显著( P<0.05 )。同时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 82.50% ( 33/40 ),其中表示满意、较满意与不满意的患者例数分别为 26 例、 7 例、 7 例。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 95.00% ( 38/40 ),包含 30 例满意、 8 例较满意与 2 例不满意,差异显著( P<0.05 )。 结论: 为脊柱结核患者提供优质护理能起到更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结核的CT、MRI影像诊断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进入本院接受诊治的58例脊柱结核患者资料,结合其影像诊断方式划入CT组与MRI组(n=29)。在分别实施CT与MRI检查后,比较其诊断准确率。结果:MRI组诊断准确率为96.55%,CT组诊断准确率为79.31%,数据比较包含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下可观察到患者椎骨骨质变化情况,具有规则或者圆形骨质缺损的特征。边缘毛躁,增强扫描后冷脓肿壁均环状强化。MRI诊断T1WI为中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可观察到椎体楔形变,增强后破坏椎体强化,呈现出虫蚀状破坏强化不均匀的特征,患者硬膜囊与脊髓受压。结论:CT与MRI均为临床诊断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但是MRI诊断的检出率相对较高。临床诊断中可以将MRI与CT诊断方式联合应用,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
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探讨 CR、 CT、 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 2018年 12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84例脊柱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CR组、 CT组、 MRI组,每组各 28例。对比分析三种检查方法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CR组 28例患者中 19例 (67. 8% )患者的诊断结果符合脊椎结核的诊断标准; CT组 28例患者中 2 4例 (8 5.7% )患者的诊断结果符合脊椎结核的诊断标准;对 MRI组 28例患者的诊断结果均符合脊椎结核的诊断标准,三项检查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 结论 CR 、 CT 、 MRI 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临床检查时采用三者结合的方式进行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对脊柱结核诊断中多层螺旋 CT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 60例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 X线诊断与多层螺旋 CT诊断效果。结果:多层螺旋 CT检出率为 96.67%,病变部位诊断准确率为 93.33%,均高于 X线的 90.00%、 8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脊柱结核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受损、死骨形成、椎旁脓肿、椎管狭窄、附件骨质受损,多层螺旋 CT的诊断效果明显高于 X线( P< 0.05)。结论:在脊柱结核诊断中多层螺旋 CT的诊断效果更好,脊柱结核检出率、病变位置诊断准确率更好,能够准确、有效反映疾病特征,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脊柱结核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的实际有效性。 方法:对我院在 2018年 6 月 -2019年 9 月收治的 74 例患者进行试验研究,根据患者就诊先后就诊顺序对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均 37 人,常规组采用传统方法护理,研究组患者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健康教育路径,对比两组患者最终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 并 发症发生概率 2.7% 低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概率 18.92% , 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 ; 研究组临床护理满意度与疾病掌握程度得分均高于常规组, P < 0.05 ,有统计学意义 。 结论:在脊柱结核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路径效果显著,故值得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需行脊柱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康复情况、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6个月运动、痛觉、触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有效加快行脊柱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核磁共振(MRI)征象,探讨MRI在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RI检查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患者,收集的所有患者MRI检查均有T1WI、T2WI及STIR图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病变部位、MRI信号、椎体破坏、椎体楔形变、后突畸形、附件破坏、有死骨、骨质增生、椎间隙改变、脓肿部位、脓肿范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91例,其中女性36例,男性55例,平均年龄49.40岁;纳入同期检查的结核性脊柱炎患者112例,其中女性48例,男性64例,平均年龄47.1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25,t = 1.387,P均> 0.05)。布鲁菌性脊柱炎好发于腰椎[72.53%(66/91)],结核性脊柱炎好发于胸椎[47.32%(53/112)]。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在T2WI高信号表现高于结核性脊柱炎患者[51.65%(47/91)比24.11%(27/112),P < 0.05];在T2压脂高信号表现低于结核性脊柱炎患者[59.34%(54/91)比72.32%(81/112),P < 0.05];在椎体轻度破坏、骨质增生、椎间隙正常、椎旁脓肿、脓肿范围未超出病变椎体征象的发生率高于结核性脊柱炎患者[81.32%(74/91)、93.41%(85/91)、37.36%(34/91)、71.43%(65/91)、38.46%(35/91)比20.54%(23/112)、28.57%(32/112)、1.79%(2/112)、30.36%(34/112)、1.79%(2/112),P均< 0.01];在椎体重度破坏、椎体楔形变≤1/2、后突畸形、有死骨、椎间隙变窄、椎间隙消失、腰大肌脓肿、脓肿范围超出病变椎体征象的发生率低于结核性脊柱炎患者[12.09%(11/91)、18.68%(17/91)、2.20%(2/91)、2.20%(2/91)、61.54%(56/91)、1.10%(1/91)、2.20%(2/91)、1.10%(1/91)比75.89%(85/112)、72.32%(81/112)、29.46%(33/112)、46.43%(52/112)、79.46%(89/112)、18.75%(21/112)、66.96%(75/112)、74.11%(83/112),P均< 0.01]。结论MRI征象通过骨质增生、椎体破坏、椎体楔形变、后突畸形、有死骨、椎间隙异常,以及椎旁脓肿及腰大肌脓肿情况分析,可鉴别诊断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胸壁结核外科治疗围术期的整体护理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自 2018 年 6月至 2019 年 6月的相关患者中选取 80 例作为参考样本,并且将抽样的病人按人数分成参照组( 40 例 )和实验组( 40 例 )两个组别,其中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整体护理干预的方法。对比两个组别的临床效果。结果:从对比结果来看,实验组的各项参数明显优于参照组,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 97.50% ,明显优于参照组的 77.50% ,二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加强胸壁结核外科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较为重要,对患者的身体康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 摘要 ] 目的: 分析强化心理护理对脊柱结核手术患者情绪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11 月期间收治的采取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患者 122 例进行研究对比,将 122 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强化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级应对方式改善情况。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 SAS 评分、 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对比具有差异则表示统计学有意义。采用解亚林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评估问卷( SCSQ )评估患者的应对方式,实验组患者的积极纬度高于对照组,消极纬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应对方式改善情况有较大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结论: 为实施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强化心理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还能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促进患者消极情绪的消退,提高护理效果,保证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机体的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肿瘤患者的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ES)和脊柱重建术中进行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经TES和脊柱重建术治疗的脊柱肿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围术期常规护理,研究组则进行针对性护理,分析两组在JOA、V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JOA、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研究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9、19.866,P=0.000);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83%、81.2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03,P=0.0249)。结论:针对手术风险对脊柱肿瘤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脊髓损伤和疼痛症状的改善,还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的临床护理。方法:筛选 2018年 2月 -2019年 11月我科室收治的脊柱肿瘤患者 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脊椎切除术治疗,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方式,主要包括术中血压控制、脊髓功能保护、完善手术隔离、药物浸泡术野等,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以及术后康复状况。结果:分析: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手术时间在 25—360min,平均手术时间为( 308.4±13.4) min;术中失血量在 850-3050ml,平均术中失血量为( 1620±50)ml;术中输血量在 800-2080ml,平均术中输血量为( 1580±50) ml;术后患者恢复状况良好,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1例合并肾癌患者术后 3个月发生其它部位转移死亡,其他患者随访康复良好。结论:在脊柱肿瘤进行全脊椎切除术患者中采用系统护理方式,手术指标良好,术后康复状况较好,在临床中的护理价值显著,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肿瘤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骨科行脊柱肿瘤切除手术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切除术前是否行动脉栓塞治疗,将患者分为栓塞组(20例)和未栓塞组(22例),再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椎体切除亚组和椎板切除亚组。栓塞组椎体切除12例、椎板切除8例;未栓塞组椎体切除13例、椎板切除9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术中失血量、红细胞输入量、校准失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栓塞组2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脊柱肿瘤动脉栓塞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栓塞组与未栓塞组患者术中失血量、红细胞输入量、校准失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椎体切除患者,术中失血量、红细胞输入量和校准失血量分别为(1 966.7±898.8)ml、(7.42±3.27)U和(91.3±39.2)g/L,未栓塞组椎体切除患者分别为(2 838.5±1 143.5)ml、(11.04±4.08)U和(133.0±46.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07、-2.436、-2.419,P<0.05);而2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80、-0.549,P>0.05)。栓塞组与未栓塞组椎板切除患者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肿瘤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术相对安全。脊柱肿瘤术前动脉栓塞不能减少外科切除手术的失血量,但对外科术式加以区分后,术前栓塞可显著减少接受椎体切除手术患者的失血量,而椎板切除手术的患者无明显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