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脊柱骨折病患采用有效治疗方案 -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治疗的效果。 方法: 诊疗时间 201 6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选择我院罹患 脊柱骨折 的病例 78 例,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 39 例予以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观察组 39 例予以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 治疗 。 结果: 对比参照组,观察组VAS评分情况、临床治疗情况、临床疗效均更加理想, P < 0.05 。 结论: 脊柱骨折病患采用有效治疗方案 -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治疗,疗效确切。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骨科腰椎疾病脊柱融合患者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自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12 月在本院接受疗诊治的 78 例腰椎疾病行脊柱融合的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筛选法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组别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 39 例患者纳入对 照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的 39 例患者纳入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实验 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 94.8%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79.4% , 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临床护理过程中,给予性脊柱融合的腰椎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提升患者的生活治疗以及护理满意度,临 床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腰椎 脊柱融合术 骨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实施后路内固定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研究中纳入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 58例,所有病例皆选自 2015年 8月至 2019年 9月期间,根据硬币法对有所研究对象行分两组处理,将后路内固定非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方案应用于 A组患者,将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方案应用于 B组患者,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展开观察。 结果:与A组患者相较, B组患者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治疗后 B组患者 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度皆明显小于 A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 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 B组下降趋势更佳于 A组( P< 0.05)。 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显著,不仅能使患者的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度得到有效改善,还能较好缓解其疼痛感受,十分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 标签: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胸腰段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对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Cobb角及脊柱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收治的退行性脊柱侧弯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行椎管减压,观察组38例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Cobb角、脊柱功能、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37/38)高于对照组(78.95%,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Cobb角、脊柱功能障碍(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对照组的23.68%(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能减小Cobb角度,改善脊柱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退行性脊柱侧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Cobb角 脊柱功能
  • 简介:摘要: 目前脊柱外科的许多临床治疗还是以融合为主 , 一台成功的脊柱融合需要很多相关因素促成 , 比如 :融合的材料、融合节段的稳定性 , 融合后对脊柱整体矢状面平衡的影响等等 , 本文以本期刊出的相关论文为基础 , 对合理规范使用椎间融合技术作一论述。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治疗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其对血清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行后路内固定融合,40例)与对照组(行后路内固定非融合,40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及应激指标[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术前,两组Cobb角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t=0.326、0.639、0.173,P=0.745、0.525、0.863);术后,两组Cobb角缩小,椎体前、后缘高度增加,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r、ACTH、TNF-α水平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可改善腰段脊柱骨折患者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稳定应激指标水平。

  • 标签: 腰段脊柱骨折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 应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老年患者 66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7年 6月 -2019 年 7月间,并将其按照随机法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采取传统保守 治疗的参照组,一组为采取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每组各 33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VAS评分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治疗前,两组的 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的 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参照,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老年患者采取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 标签: 老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不同结构腰椎融合器植入人体内的有限元模型,与健康人体腰椎有限元模型进行对比,探讨其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选择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1名健康男性,年龄45岁,身高176 cm,基于正常人体腰椎的CT扫描数据,设计出适用于腰椎椎体L3~L4段个性化腰椎融合器,利用Mimics、Solidworks和Abaqus软件,建立正常生理状态腰椎模型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有限元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在腰椎椎体、融合器、椎间盘的受力,变形以及应力分布的差异,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解释融合器在腰椎内固定中的作用。结果健康腰椎椎体模型最大应力为26.60 MPa(1 MPa=7 500.62 mmHg)、最大位移为0.553 mm,而融合器模型所受最大应力为37.59 MPa、最大位移为0.531 mm。两种模型中腰椎椎体所受应力值接近,在直立工况下融合器模型椎体最大位移比正常椎体最大模型位移小3.9%;融合器所受应力值与其对应L3~L4段健康模型椎间盘所受应力值相差不大,位移变化比健康椎体模型小4.2%。结论融合器植入可以有效改善椎体力学性能和运动性能。

  • 标签: 椎间融合器内固定 关节植入物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需行脊柱骨折内固定的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康复情况、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6个月运动、痛觉、触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有效加快行脊柱骨折内固定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脊柱骨折内固定术 优质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将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选择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实验组选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通过脊髓神经功能及手术成功率判定两组疗效,并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实验组总有效率(97.50%)比对照组(80.00%)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较对照组(20.0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2月、3月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降低术后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建议临床广泛采用。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脊髓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LIF)联合后方经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治疗轻、中度矢状面失平衡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武汉同济医院接受OLIF联合后路Wiltse入路矫形内固定治疗的27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51~68(54±11)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的情况;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腰痛和腿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评估临床疗效;并同期行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和评估脊柱侧凸冠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倾斜角(PT)、骨盆入射角(PI)与LL差值(PI-LL)、矢状面垂直轴(SVA)等改变情况。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52(30±5)个月。手术时间为(235±33) min,中出血量为(433±62) ml。腰痛和腿痛VAS及ODI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8±1.4)分、(7.3±1.4)分和71%±11%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1.2)分、(1.0±0.9)分和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5.302、139.855、291.198,均P<0.05)。腰椎侧凸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的28°±8°下降至末次随访的9°±4°(F=66.352,P<0.05)。LL由术前的20°±11°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33°±7°(F=17.678,P<0.05)。PT、PI-LL及SVA也分别下降显著,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11、23.809、53.372,均P<0.05)。本组未出现严重的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OLIF联合Wiltse入路矫形内固定治疗轻中度矢状面失平衡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满意,其创伤较小、并发症少,能较好地矫正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及失平衡情况。

  • 标签: 脊柱侧凸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Wiltse入路 微创手术 矢状面失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脊柱骨折内固定期护理中对脊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脊柱骨折的病人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病人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模式对病人进行护理。结果:实验组的脊柱运动、身体平衡、对身体的保护作用恢复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对比传统的护理模式有更好地临床效果,对脊柱功能的恢复具有更高的效果,可在临床推广。

  • 标签: 医护一体化护理 脊柱骨折 脊柱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脊柱矫形患者行麻醉深度监测效果。方法:样本取自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接诊84例脊柱矫形患者资料,“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凭经验调控麻醉药量,n=42)、观察组(手术应激指数-SSI监测麻醉深度,n=42),两组疗效比较。结果:麻醉前比较MMSE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睁眼、完全清醒时间更短,MMSE评分更高,并发症率更低,P

  • 标签: 脊柱矫形术 麻醉深度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显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采取神经管扩大和髓核摘除等治疗方法。结果:86例患者的优良率达到100%,1例严重患者经过2个半月治疗后康复;所有患者未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且在为期5个月的随访过程中没有出现复发病例。结论:脊柱显微内窥镜能够清楚的呈现出神经根受压以及髓核摘除等情况,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不会破坏脊柱后柱,能够保持记住的完整性,是一种安全性、可靠性高的微创治疗技术,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脊柱 内窥镜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微创腰椎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LLIF/OLIF)对于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共有23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在上海瑞金医院行分期微创矫形,所有患者在第一期从侧方植入LLIF或者OLIF融合器,二期进行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或经Wiltse入路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若患者一期手术矢状面畸形矫正不满意,可在二期手术时进行后路截骨矫形。在两次手术前后使用EOS系统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应用EOS软件系统测量、评估患者的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垂直轴(SVA)及冠状面Cobb角。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手术前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男6例,女17例,平均年龄(72±4)岁(62~79岁)。9例患者采用LLIF手术,14例采用OLIF手术。16例植入3个融合器,5例植入2个融合器,2例植入4个融合器。平均随访24.2个月(15~42个月)。一期手术后,患者侧弯Cobb角(18°±7°)较术前(33°±8°)明显改善(t=13.2,P<0.01);PI-LL(20°±8o比31°±8o)、SVA[(5.3±2.0)cm比(8.2±3.5)cm)、PT(16°±6°比23°±4°)等矢状面参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6.8、4.5、9.0,均P<0.01)。患者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3.4±1.1比6.3±1.0)和ODI指数(27.3%±3.0%比47.1%±5.9%)也均显著改善(t=11.3、17.8,均P<0.01)。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LLIF/OLIF可以显著改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分期微创手术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功能。

  • 标签: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 EOS X线影像采集系统 腰椎斜向椎体间融合术 侧方经腰大肌椎体间融合术 矢状面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肿瘤患者的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TES)和脊柱重建中进行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经TES和脊柱重建治疗的脊柱肿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围期常规护理,研究组则进行针对性护理,分析两组在JOA、V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JOA、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研究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9、19.866,P=0.000);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83%、81.2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03,P=0.0249)。结论:针对手术风险对脊柱肿瘤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不仅可以促进患者脊髓损伤和疼痛症状的改善,还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 标签: 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 脊柱重建术 脊柱肿瘤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全脊椎切除治疗脊柱肿瘤的临床护理。方法:筛选 2018年 2月 -2019年 11月我科室收治的脊柱肿瘤患者 1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脊椎切除治疗,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方式,主要包括中血压控制、脊髓功能保护、完善手术隔离、药物浸泡野等,分析手术时间、中失血量、中输血量以及术后康复状况。结果:分析: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手术时间在 25—360min,平均手术时间为( 308.4±13.4) min;中失血量在 850-3050ml,平均中失血量为( 1620±50)ml;中输血量在 800-2080ml,平均中输血量为( 1580±50) ml;术后患者恢复状况良好,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1例合并肾癌患者术后 3个月发生其它部位转移死亡,其他患者随访康复良好。结论:在脊柱肿瘤进行全脊椎切除患者中采用系统护理方式,手术指标良好,术后康复状况较好,在临床中的护理价值显著,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运用。

  • 标签: 全脊椎切除术 脊柱肿瘤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肿瘤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骨科行脊柱肿瘤切除手术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肿瘤切除术前是否行动脉栓塞治疗,将患者分为栓塞组(20例)和未栓塞组(22例),再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椎体切除亚组和椎板切除亚组。栓塞组椎体切除12例、椎板切除8例;未栓塞组椎体切除13例、椎板切除9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中失血量、红细胞输入量、校准失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栓塞组2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脊柱肿瘤动脉栓塞,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栓塞组与未栓塞组患者中失血量、红细胞输入量、校准失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组椎体切除患者,中失血量、红细胞输入量和校准失血量分别为(1 966.7±898.8)ml、(7.42±3.27)U和(91.3±39.2)g/L,未栓塞组椎体切除患者分别为(2 838.5±1 143.5)ml、(11.04±4.08)U和(133.0±46.4)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07、-2.436、-2.419,P<0.05);而2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80、-0.549,P>0.05)。栓塞组与未栓塞组椎板切除患者的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肿瘤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相对安全。脊柱肿瘤术前动脉栓塞不能减少外科切除手术的失血量,但对外科式加以区分后,术前栓塞可显著减少接受椎体切除手术患者的失血量,而椎板切除手术的患者无明显受益。

  • 标签: 肿瘤 脊柱 栓塞,治疗性 手术前期 失血,手术
  • 作者: 程实 柯晋 周洁龙 陈旭琼 姚孟宇 傅光涛 杨涛 张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21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0年第16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 医学院,广州 510515;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 51001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骨科,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置钉开放减压并行微波消融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共20例(26个转移灶)采用经皮置钉开放减压并行微波消融进行治疗的脊柱转移瘤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43.85±18.67)岁(范围:16~79岁)。病变部位:胸椎9例,腰椎11例。肿瘤类型:骨髓瘤2例,白血病1例,肝癌4例,骨肉瘤2例,肺癌5例,肾癌1例,食管癌1例,子宫颈癌1例,肠癌1例,前列腺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术前均行CT扫描或MR检查明确转移灶部位及大小,设计相应微波消融范围。中经皮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局部肿瘤减压联合微波消融灭活肿瘤,消融过程中采用测温针分别对消融范围边缘和椎体后壁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并采用冰生理盐水冷循环降温保护重要组织;13例行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效果;采用Frankel分级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等评估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结果中微波消融时间(5.43±2.07)min(范围:3~10 min);微波功率40~60 W。中出血量(852.50±514.40)ml(范围:100~1 700 ml);手术时间(4.11±0.99)h(范围:2.5~6.0 h)。病灶中心温度控制为70~85 ℃,周围组织温度通过冰盐水控制<43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5±2.01)个月(范围:6~14个月),至末次随访无一例出现局部复发。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后48 h、1个月、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为(1.55±1.23)分、(2.70±0.87)分、(2.40±1.14)分及(3.05±1.00)分,与术前的(5.95±1.18)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体能状态均明显改善,15例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至少改善了1个等级,并且8例患者术后6个月ECOG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1例术后出现下肢肌力减退,经对症治疗后1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微波消融联合经皮置钉开放减压能够有效地缓解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疼痛,解除脊髓及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 标签: 微波 外科手术,微创性 肿瘤转移 姑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