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干梗死诊断使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的30例脑干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为患者提供头颅CT、MRI、BAEP检查,对三种检查方式的阳性率进行分析。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BAEP检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此次研究中,BAEP检测的阳性率为83.33%,MRI检测的阳性率为56.67%,CT检测的阳性率为46.67%,BAEP阳性率要比其他两项检测方式高,三组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Ⅲ波及Ⅴ波潜伏期(PL),Ⅰ~Ⅲ波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IPL)延长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能够应用于脑干梗死患者的检查,其敏感性高,为早期诊断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信息,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脑干梗死诊断使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检测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 2014年 1月至 2015年 1月我院的 30例脑干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为患者提供头颅 CT、 MRI、 BAEP检查,对三种检查方式的阳性率进行分析。选取 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 BAEP检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此次研究中, BAEP检测的阳性率为 83.33%, MRI检测的阳性率为 56.67%, CT检测的阳性率为 46.67%, BAEP阳性率要比其他两项检测方式高,三组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观察组患者Ⅲ波及Ⅴ波潜伏期( PL), Ⅰ~Ⅲ波及Ⅲ~Ⅴ波峰间潜伏期( IPL)延长同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能够应用于脑干梗死患者的检查,其敏感性高,为早期诊断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信息,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脑干梗死;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 脑干梗死的发生主要是椎基底动脉的炎症、栓塞等,让患者的循环受阻。该疾病的残疾率非常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改善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1-2]。 此次我院就脑干梗死检测方法差异性进行了探讨分析,选取了30例脑梗梗死患者来分析研究,我们对患者的研究进行了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 1月至 2015年 1月我院对 30例脑干梗死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作为观察组,选取的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为患者提供了头颅 MRI、 DWI、 CT等检查,均确诊。全部患者没有耳疾。共有男性患者 17例,女性患者 13例,最小 42岁,最大 76岁,平均( 55.1±6.6)岁。我们在同期选取了 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有男性和女性均 15例,最小 37岁,最大 74岁,平均( 53.6±6.4)岁。两组的一般性资料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能够进行比较分析。 1. 2 检查方法 1. 2. 1 BAEP检查 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尼高力公司)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 BAEP检查, A1、 A2作参考点, Cz作记录点, Fz接地, 电极与皮肤间阻抗 <5 kQ, 先测主观听阈, >60 dB者不纳入本研究范围。双耳分别予以主观听阈加 60 dB刺激, 平均叠加 1024次。滤波后标出 BAEP各波, 测量各波潜伏期( peak latency, PL)、峰间潜伏期( inter-peak latency, IPL)。将所得结果打印、存储。 1. 2. 2 影像学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 CT平扫及头颅 MRI检查。 1. 3 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任意一条标准即为异常:①Ⅰ、Ⅲ、Ⅴ波 PL及(或)Ⅰ~Ⅲ、Ⅲ~Ⅳ及Ⅰ~Ⅴ波各 IPL值比正常值大 x-±2s;②Ⅲ~Ⅴ /Ⅰ~Ⅲ >1;③Ⅴ /Ⅰ;④两侧 IPL、 PL>0.4 ms;⑤Ⅰ、Ⅲ、Ⅴ波的分化较差、未分化及重复性差。
简介:目的探讨瞬目反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干梗死患者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40例经临床症状、体征定位于脑干髓内并经头部MRI检查明确诊断的脑干梗死患者(脑桥梗死31例、中脑梗死4例和延髓梗死5例),分别计算治疗前后瞬目反射各成分的平均潜伏期;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形及各波潜伏期、峰间期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40例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瞬目反射各成分平均潜伏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脑桥梗死患者R.波恢复正常,临床基本痊愈。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期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脑梗死及脑桥梗死患者各有2例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瞬目反射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均能敏感地反映脑干功能的变化,与临床表现具有一致性。但在发病15d内大部分病例的电生理活动不能恢复正常。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典型症状的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无典型症状脑干梗死患者5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50例无典型症状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归纳分析。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以头晕或眩晕和头痛为主,二者达到66%;对50例无典型症状脑干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诊断脑干梗死方面MRI检查明显优于CT检查,CT的阳性检出率仅为38%,明显低于MRI,卡方值为41.3603,二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无典型症状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以头晕或眩晕和头痛为主,MRI检查阳性检出率优于CT检查,患者应尽早进行MRI检查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一例因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导致脑干梗死的11岁女童的护理过程。护理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预防并发症,促进脑功能及肢体功能的恢复。护理过程中重点实施了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等多项综合措施。通过规范的护理干预,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误吸、下肢静脉血栓及压疮等并发症,肢体功能逐步恢复,语言能力有所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干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院实施的是随机分组方法,对照组实施的是MRI造影诊断方式,观察组实施的是核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诊断情况。结果:观察组高信号病灶显示时间为(4.12±1.15*)、病灶范围确定时间为(4.22±1.16*);对照组高信号病灶显示时间、病灶范围确定时间,分别为(13.42±3.11)、(13.73±3.14);两组数据对比显示,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脑干梗死早期诊断进行干预,发挥了巨大的诊断价值,清晰化地显示了病变范围、病变程度以及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