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脑梗塞临床特征。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性脑梗塞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基底节、半卵圆中心区,临床体征类型多,以运动性偏瘫多见。结论性脑梗塞在老年人中具有高发性,症状无特异性,常常容易忽略或误诊,对于高发人群应进行重点防治,早发现早治疗,结合CT或MRI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老年 腔隙性脑梗塞 临床分析
  • 简介:分析150例性脑梗塞(LI)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显示与LI密切相关的病因依次为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LJ的病灶分布以内囊、基底节为多见,其次为丘脑、放射冠、桥。LI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引起重视。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影像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E16排螺旋CT用于组织梗塞检查诊断的观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接收的患有脑卒中的85例患者,采用GE16排螺旋CT扫描,对其诊断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经过GE16排螺旋CT诊断后,确诊为组织梗塞的患者有60例,病灶共有82例,其中有41例为单发病灶,15例为两发病灶,2例为三发病灶,2例为四发病灶。诊断显示患者的强直径在2~20mm,平均直径为(10.5±4.3)mm,其中占比最高的是5~15mm,为77.2%。病灶存在于左侧的有36例,右侧的有34例,双侧的有12例。结论GE16排螺旋CT诊断组织梗塞具有一定的价值,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GE16排螺旋CT 脑组织 腔隙性梗塞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索老年矽性脑梗塞的病因、表现与治疗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8例患者的病史、梗塞病灶数进行分类,对治疗及预后分析。结果梗塞病灶数目为每例2~12个不等,平均4.1个,表现以头晕,单侧肢体肌力下降为主,预后相对好,治疗越及时,后遗症越少越轻。结论老年性脑梗塞多为多发,常合并或导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确诊依赖头颅CT或MRI。防治知识的普及对早期诊治,减少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尤其必要。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临床分析 老年 预后分析 肢体肌力下降 病灶数目
  • 简介:目的:分析60例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TCD的特点。方法:收集CT证实,同时从事TCD检测的60例性脑梗塞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较大,60岁以上占71.6%;男性多于女性。易患因素高血压占首位。病灶多位于基底节、放射冠,往往呈多发性。35%患者表现为单纯性运动性偏轻瘫。TCD无创检测颅底大动脉的流速、流向及频谱等血流动力学改变,能间接推测皿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可了解局灶性缺血的病因和供血情况。结论:CT、TCD对辅助临床诊断性脑梗塞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 TCD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性脑梗塞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影像进行临床检查,并对其影像诊断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经CT影像检查后,80例性脑梗死患者中存在多发病灶27例,病灶呈圆形,大小0.5-1.0cm,影像显示为圆形低密度影,CT值范围在21-27HU之间,无占位效应;存在单发病灶40例,病灶呈圆形,大小为0.5×1.1cm,影像显示为椭圆低密度影,CT值范围为19-26HU,无占位效应;存在混合病灶13例,病灶呈梭形和圆形,CT值范围在20-25HU之间,存在不清晰占位效应。病灶位置于脑干5例,丘脑8例,额叶、颞叶、顶叶20例,基底节47例。结论CT影像在性脑梗塞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临床所诊出的病灶均不低于0.5cm,故CT影像检查在小病灶检出中效果不明显,需联合磁共振等技术进行诊断。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影像检查 临床诊断
  • 简介:【摘 要】目的: 本文主要对 CT 影像诊断性脑梗塞的效果进行探究、分析。 方法: 将 2016 年 9 月 -2017 年 9 月间在进行 CT 检查并患有腔性脑梗塞的患者 30 例作为本次探究主体,全部患者均使用本院 CT 影像进行诊断,并根据 CT 片显示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 结果: 在 30 例性脑梗塞患者中, 15 例患者为单发病,其发病率为 50.00% , 12 例患者为多发病灶,其发病率为 40.00% , 3 例患者患有混合病灶,其发病率为 10.00% ; 15 例患者为单发病灶,且病灶呈圆形, CT 影像显示低密度, 12 例患者为多发病灶, CT 影像显示为低密度圆形, 3 例患者患有混合病灶, CT 影像显示为椭圆形与圆形; 15 例患者位于基底节,占百分比为 50.00% , 6 例位于顶叶、颞叶以及额叶,占百分比为 20.00% , 5 例位于丘脑,占百分比为 16.67% , 4 例位于脑干,占百分比为 13.33% 。 结论: 在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中, CT 影像学检查是临床中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能够将病灶的性质、形状、大小清楚的显示出来,并且费用相对较低,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标签: CT影像 腔隙性脑梗塞 病灶
  • 简介:目的:探讨性脑梗塞CT影像诊断及特点。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60例性脑梗塞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法对CT影像在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与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0例性脑梗塞患者中,单发病灶30例,病灶尺寸0.5×1.1cm,圆形,CT影像显示为低密度椭圆影,CT值在19-26HU之间,不存在占位效应;多发病灶20例,病灶尺寸0.5-1.0cm,圆形,CT影像显示为低密度圆形影,CT值在21-27HU之间,不存在占位效应;混合病灶10例,呈圆形与梭形,CT值在20-25HU之间,占位效应不清晰。病灶分布如下:35例患者位于基底节,15例位于顶叶、颞叶、额叶,6例位于丘脑,4例位于脑干。结论CT影像是性脑梗塞诊断中使用较为普遍的诊断方式,不仅能够缩短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时间,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很高的诊断率,成为性脑梗塞诊断中的首选选择。但是受到患者发病时间的和病灶大小的影响,因此如果医院条件允许的话,患者还可以使用MRI辅助检查,以尽早治疗。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影像 诊断 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性脑梗塞社区治疗与住院治疗的疗效和满意率对比。方法选取本社区所管辖的已确诊为性脑梗塞的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选择住院治疗的患者20例患者定为对照组,选择社区治疗的26例患者定为观察组。随访两组患者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显效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住院治疗相比,社区治疗性脑梗塞的优势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社区治疗 住院治疗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 目的: 随着颅脑计算机断层扫苗(CT)和核磁共振(MRI) 的应用,性脑梗塞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探讨性脑梗塞(LACI)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诊断、预后及康复。方法: 选取46例男性经CT及MRI确诊(LACI)患者治疗后进行短期随访观察。结论:对于性脑梗死(LACI),CT不易区分LACI与血管周围间隙(PVS),对新于发梗死灶,MRI检出率优于CT。临床中早发现早治疗,预后效果好,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是主要病因。

  • 标签: 腔隙性脑梗死 高血压 血管周围间隙 CT MRI
  • 简介:脑血管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疾病,在当代卫生工作中,被列为重点防治的一种疾病。在脑血管疾病中.又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多数。目前由于头颅CT及MRI的广泛应用,发现很多老年病人有内小缺血性梗塞灶,医学上又称为梗塞、很多患者由此引起思想上紧张、焦虑,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一介绍.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治疗。

  • 标签: 腔隙中风 脑血管病 神经科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腔隙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治疗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3年9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2例脑梗塞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银杏达莫联合中医针灸,推拿等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6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8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杏达莫治疗性脑梗塞临床疗效明显,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银杏达莫 腔隙性脑梗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当前部分脑梗塞患者在经过临床治疗之前,会选择在社区进行适当的干预治疗,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探究早期临床护理对性脑梗塞的实际价值。方法对患者进行比较试验的方式,在试验组根据临床治疗要求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进行饮食、心理、输液等多方面的护理干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率、治疗满意度等。结果经过护理型治疗,试验组患者的康复率效果显著,病后有较好的康复率无复发。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未进行干预治疗的患者。结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社区性脑梗塞的患者治疗情况较好,患者明显好转,病情复发率降低,患者的治理满意度较高,因此在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护理可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避免中风的发生率。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了解性脑梗塞的CT和临床特点,为该病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清华大学医院175例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和CT诊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5;1;以60~79岁病人较多,占73.2%;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区。结论60-79岁的男性应成为放射科CT诊断性脑梗塞关注的重点。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