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非洲猪瘟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猪类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总结了非洲猪瘟的致病机理、临床症状以及预防控制策略。在致病机理方面,病毒侵入猪体后迅速复制,破坏免疫系统,导致猪体多器官出现严重损伤。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高烧、食欲减退、呼吸急促等,病死率极高。为了有效预防控制非洲猪瘟的蔓延,本文提出了三项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养殖场防疫工作,包括严格的入场检疫和隔离措施;二是提高猪群的疫病抵抗能力,通过合理饲养、营养管理等手段增强猪体免疫力;三是实施严格的移动监管工作,防止疫情通过交易和运输途径传播。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将有助于降低非洲猪瘟的发病率,保障猪业健康发展。
简介:摘要:禽流感在早期被称为鸡瘟,依据报道,1878年该病在意大利最早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病被证实是由甲型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后被命名为禽流感。依据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差异,可将其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及非致病性3类。禽流感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禽的分泌物、尸体、粪便和污水中,健康宿主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被感染。禽类是禽流感感染的主要对象,但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其致病性越来越大,危害对象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高致病性的禽流感已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严重的可造成宿主的死亡。禽流感不仅可以对禽类健康状况造成巨大的危害,同时也可以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害到人类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对禽流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简介:摘要 本文通过对IBDV的致病机理及其抗原与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的研究,分别在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水平上对IBDV的致病性及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与探讨,为进一步研究与探讨IBD的防制及其更具保护力的疫苗的研制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例小口病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来自日本的1例小口病患者纳入研究,详细收集患者病史、家族史。行BCVA、OCT、眼底彩色照相、视野、全视野闪光ERG检查;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位点,应用分析软件明确该突变位点的保守性及可能引起的蛋白结构改变。结果患者男,71岁。自幼夜盲;其父母为表兄妹近亲婚配。双眼BCVA均为0.7。眼底色泽呈灰暗、带有金黄色反光。双眼暗适应0.01反应熄灭,暗适应3.0反应a、b波振幅均明显降低,b波几乎消失,呈负波形。DNA测序发现SAG基因的一个纯合移码突变(c.924delA, p.N309Tfs*12 )。该移码突变导致SAG编码蛋白的翻译提前终止,结构严重受损。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突变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均高度保守,为有害性突变。结论SAG基因突变位点c.924delA, p.N309Tfs*12是该患者的致病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