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VBG配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基于2018年4月-2020年4月区间,纳入70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作为观察对象,以治疗方案差异性分组,35例记作对比组(短节段内固定)、35例记作研究组(TVBG配合短节段内固定),比较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临床指标数值等均无差异(P>0.05);术前,两组椎体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量无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均更低(P<0.05)。结论:在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治疗中,采取TVBG配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方案,可获得满意效果,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4例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ODI功能障碍评分、神经功能损伤分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等临床诊疗指标,随访2年,观察两组腰椎复位及丢失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6、9个月ODI评分及Frankel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楔变角及后凸畸形角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短路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术后伤椎复位良好,在腰椎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伤椎内固定与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于本院手术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42例/组。对照组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伤锥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97.62%、80.95%,P>0.05。术后观察组伤锥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跨伤椎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应用经伤椎内固定治疗,可保障良好的术后矫正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brucella spondylitis,B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34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男22例,女12例;年龄(52.3±10.6)岁(范围35~72岁)。在规范化应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均采用腰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术,29例行单纯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5例行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骨移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监测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试管凝集试验(standard tube agglutination test,SAT)评估炎症控制情况。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评估椎间融合情况,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良MacNab标准及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同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04.64±16.72)min(范围65~145 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6.49±7.41)d(范围7~38 d);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20.2个月(范围12~34个月)。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范围,SAT阴性。术后3个月时达到Bridwell融合标准Ⅱ级融合11例(32.35%),Ⅲ级融合23例(67.65%);术后6个月时Ⅰ级融合3例(8.82%),Ⅱ级融合31例(91.18%);末次随访时全部达到Ⅰ级融合。术后腰部或下肢症状即有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前(6.3±1.4)分,术后1个月(4.1±1.2)分、术后3个月(2.7±1.4)分、术后6个月(1.6±1.0)分,末次随访时为(1.2±0.8)分;JOA评分术前(13.8±2.4)分,术后1个月为(17.6±2.6)分,术后3个月为(21.7±3.1)分,术后6个月为(24.9±2.7)分,末次随访时为(25.7±1.8)分。VAS评分、JOA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例(ASIA分级C级2例,D级10例)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者,末次随访时2例从C级恢复至D级,10例从D级恢复至E级。改良MacNab标准疗效优良率达到97.06%(33/34)。无硬膜外血肿、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发生,仅1例发生切口感染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复发病例。结论在规范化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腰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灶清除单节段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症及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09年9月我科共收治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26例,根据CT及MRI选择病变椎体剩余高度大于1/2以上者为准入对象,26例中18例符合以上标准,术前常规抗结核治疗2-6周后行病灶清除、单节段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应用长程抗结核化疗。随访观察患者的后凸Cobb角、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结合植骨融合、Frankel分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5个月,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矫正率和丢失率分别为57.5%和6.3%。至术后4个月时ESR及CRP异常患者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6—7个月(平均6.4个月)均达到植骨融合;3例神经功能障碍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达到E级。结论病灶清除单节段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地恢复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可用于治疗有适应症的单节段脊柱结核。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长节段椎管内肿瘤切除联合脊柱内固定的手术护理配合应用与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近一年内(2021.01-2022.01)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病患,随机分组,为A组采用常规手术护理,为B组进行手术精细护理干预。期间,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并观察记录两组实验结果作报告。结果:在无其他客观因素干扰时,B组病患的各项实验观察数据(手术、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A组病患。结论:通过对两组病例的实验观察与记录报告,可得出结论:面对长节段椎管内肿瘤切除联合脊柱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病患,采用手术精细护理干预,可以获得更优的护理效果,病患并发症发生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满意度更高,方法有效,可以推广。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联合内固定治疗成人锁骨长节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到2013年4月我院收治并且治疗的24例成人锁骨长节段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患者均采用钢板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临床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对于24例患者进行术后8-18个月的跟踪回访,患者在手术后的7-10周骨骼开始愈合,并且治疗效果较好,没有并发症的出现,钢板和螺丝没有出现松动断裂的情况。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结论:联合内固定对于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具有很好的疗效,可以应用到临床治疗当中。
简介:背景:根据我们的经验,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后相邻节段可发生骨化。我们假设,钢板距相邻椎间隙越近骨化越严重。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复习了118例退变性颈椎病患者经前路钢板固定治疗后已获得坚强融合的侧位X线片,所有患者在此次融合术之前均无颈椎手术史。在术后侧位X线片上测量两个相邻椎间隙上钢板至椎间盘的距离,并据此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钢板至椎间盘的距离〈5mm,B组该距离≥5mm。平均随访25.7个月。将两个相邻椎间隙骨化的严重程度分为0(无骨化)到3级(完全骨桥形成)。18例患者由于肩部骨性阻挡致尾侧椎间隙无法观察,使其骨化程度不易计算而排除在外。结果:在118例头侧相邻椎间隙中70例(59%)出现骨化,100例尾侧相邻椎间隙中29例(29%)出现骨化(p〈0.001)。头侧的钢板至椎间盘平均距离小于尾侧的平均距离(p〈0.001)。无论头侧相邻间隙(67%对24%)还是尾侧相邻间隙(45%对5%)A组的骨化率均高于B组(均p〈0.001)。此外,在28例中、重度骨化者中,93%(26例)出现在A组。结论:我们发现颈椎前路钢板固定后相邻节段的骨化与钢板-椎间盘距离之间呈正相关。我们要尽量将前路钢板放置在距相邻椎间隙5mm以上,以降低相邻节段中、重度骨化发生的可能性。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Ⅲ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探讨单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使用单节段固定(组)治疗和短节段固定(组)治疗的手术时间,出血量,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等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等相比没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和末次随访与治疗前在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上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周和末次随访在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相比却没有显著的统计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都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二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VAS评分,伤椎后凸角,楔变指数及SI方面是没有太大差异的,都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4例,按入院顺序分组为椎弓根螺钉组和通用组各4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椎弓根螺钉组治疗效率显著高于通用组(P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腰椎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连接棒曲度差异对内固定及椎间盘应力的影响。方法基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名正常成年志愿者L1~L5节段的CT图像建立腰椎有限元模型。根据连接棒曲度与腰椎正常生理曲度的关系分为直棒组、正常生理曲度棒组及大曲度棒组。比较在腰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等6种工况下3组模型的内固定、L1/L2椎间盘和L4/L5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及应力分布。结果在所有不同工况下,椎弓根螺钉、连接棒在直棒组中最大应力分别为61.64、179.28 Mpa;在生理曲度棒组中分别为40.52、66.33 Mpa;在大曲度棒组中分别为45.99、73.37 Mpa。生理曲度棒组内固定最大应力小于直棒组和大曲度棒组。3组模型中内固定的应力均主要分布于螺钉与椎体后壁交界处、钉尾处和钉棒结合处。直棒组、生理曲度棒组、大曲度棒组L1/L2椎间盘最大应力分别为9.20、9.39、9.18 Mpa;L4/L5椎间盘最大应力分别为5.08、5.01、4.88 Mpa。3组模型椎间盘最大应力及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生理曲度连接棒可有效降低椎弓根螺钉和连接棒应力,降低内固定断裂以及钉棒松动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前路髓核摘除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早期前路髓核摘除钛网或Cage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8例患者脊髓功能及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28个病例随访平均13个月(6~24个月),术前ASIA评分平均为166.79±12.16分,术后1周,术后6月时ASIA评分平均分别为287.25±4.33、291.89±4.17分,术前和术后两者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者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能从ASIA进一级的作为有效率,手术有效率100%。结论早期前路髓核摘除钛网或Cage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并颈脊髓损伤能得到迅速的改善,可达到早期及时减压、即刻可靠的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早期有利的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Frankel分级及IVW、Cobb角情况。结果手术前Frankel分级为A级6例,B级4例,C级4例,D级6例,E级10例,手术后Frankel分级为A级2例,B级1例,C级2例,D级7例,E级18例,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IVW、Cobb角分别为(0.95±0.06)、(6.51±0.36),显著优于手术前的(0.64±0.05)、(23.52±3.4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显著,脊椎融合率高,固定牢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短节段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观察,观察组45例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短节段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效果。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术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术可以缩短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康复时间,固定效果好,患者疼痛轻,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自固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后经双侧伤椎椎弓根向复位的椎体内注入自固人工骨16例,术后观察骨折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改善及并发症。结果术后畸形矫正(Cobb角度),压缩椎体恢复高度90%-100%,术后3~36m复查,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7例;D级3例;E级2例。术后神经功能B-E级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无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自固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能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改善椎体经终板塌陷的复位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