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利用1961—2009年苏浙沪地区144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和2008—2010年苏浙沪地区社会经济资料,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度、承灾体易损性及抗灾能力4个方面综合评估和分析了苏浙沪地区高温灾害风险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961—2009年苏浙沪地区高温致灾因子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浙江地区高温致灾因子危险性明显大于上海和江苏地区;孕灾环境敏感度指数呈北部和中部地区高、南部地区低的分布,高温灾害高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及浙北的平原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和规模较大的苏浙沪核心城市多为高温灾害承灾体高易损性区,苏北和浙南相对欠发达地区多为高温灾害承灾体低易损性区、次低易损性区或中等易损性区;沪宁杭地区高温灾害的抗灾能力最强,对应的抗灾能力风险较低,而苏北地区和浙南山区高温灾害的的抗灾能力风险较高。综合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度、承灾体易损性和抗灾能力4个方面,苏浙沪地区高温灾害综合风险总体呈中南部地区风险高、北部地区风险低的分布,高温灾害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浙江大部及上海、苏南部分地区,高温灾害低风险区或次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和浙江沿海地区。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Micaps常规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20年4月12日冷涡西侧横槽转竖引发的一次较大范围雷雨大风等天气过程从大气环境配置特征、卫星云图演变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冷涡西侧有近东西向横槽时,横槽附近有明显的温度槽,当横槽转竖时引导干冷空气南下,配合低层增温增湿,形成上冷下暖的巨大温差,在地面辐合线的作用下触发强对流天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差和较强的风速垂直切变是此类强对流产生的主要机制,K指数、SI指数对预报此类强对流天气存在局限性。
简介:产业结构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苏浙两省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大省,研究两省的产业结构对提高其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苏浙两省的三次产业及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2015年为研究区间,通过产业同构系数、产业熵指数、区位商、产业结构变动值、超前系数和偏离-份额法等产业结构计量方法,从多个维度对苏浙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苏浙两省产业同构系数过大,且近十年始终维持在0.900以上,未来降低两省产业同构依然压力巨大;(2)两省的产业多样化水平均不高,江苏的产业多样化赶超浙江。江苏的金融、租赁商务等行业专业化程度高,浙江则是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等行业较高;(3)江苏的产业结构变动速率快于浙江;(4)苏浙两省超前发展的行业基本相同,但在具体行业超前发展的程度上差异较大;(5)江苏产业区域竞争力较好,但产业结构效果不佳。而浙江是产业结构效果好于区域竞争力。根据研究发现的问题,结合两省发展实际,提出了两省产业结构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