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了降低苏里格气藏苏25区块新井建产地质风险,提升区域Ⅰ+Ⅱ类井钻井比例,针对该区气藏“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低地层压力、低含气丰度、含气砂体厚度和分布变化大”的特点,需要开展井位优化部署方法研究。在系统整理试气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累计产量与无阻流量、套管压力、油管压力、静止压力、流动压力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求产初期地层流压与平均年产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原有区域井位优选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井底流压与单井平均年产量的相关关系,把求产初期地层流压与换算好的单井平均年产量分别绘制成等值线图并进行叠合,提出了区域“流压-平均年产量”井位部署方法。经过实际应用,该方法实施效果良好,Ⅰ+Ⅱ类井钻井比例明显增加,提高了单井控制储量和气田的采收率。
简介:摘 要:苏里格南区上下古叠合发育,下古马五41、马五5气水关系复杂,上古盒8、山1砂体规模小、含水饱和度较高,气井累产低、开发效益差。区块未动用地质储量2084.6亿方,资源充足,潜力巨大,亟需从地质研究、有利区优选、井位部署、工艺优化等方面入手,探索区块效益开发技术,这对我厂加快建成35亿方的现代化采气厂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能源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促使工业控制系统改进,我国国产信息化技术下的工业软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SCADA系统)在工业中主要承担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数据监控,是现代化工业生产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气田行业的安全生产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产SCADA系统在气田行业的应用对该行业安全化、智能化、稳定化等提到了提升和促进作用。本文介绍了国产SCADA系统成功应用于苏里格气田的改革项目,该项目完成了苏里格气田各作业区所辖所有井场内的各个生产设施的运行监控及远程操作与管理任务,完成国产SCADA系统替代国外监控系统的可行性评价,为后期全面推广气田国产化监控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开发了智能化一键加井功能,提高气井组态的准确性性、便携性及高效性。该项目的应用不仅在技术和安全上实现了提升和深度融合,而且建设费用总体下降达到了80%以上,为苏里格气田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简介:苏里格气田含气砂体具有规模小、厚度薄以及储集层隐蔽性强的特点,给气层的识别与解释评价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此情况.在尝试应用常规气测解释方法结合已试气结论与采气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常规解释方法的局限性。通过对62个所钻地层全烃、测井自然伽马和盖层与储集层钻时比值以及试气或呆气层产能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以全烃、钻时比为主,以测井自然伽马为辅并结合岩屑录井手段的综合解释方法,给出了相应的综合识别与解释评价图板以及解释评价步骤。该综合解释方法在后续208层录井解释应用中,解释符合198层,符合率为95.2%,更重要的是该方法可有效识别气层的产能类型,不仅为该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对于录井进入不同地区作业,如何借助原有解释评价方法建立适应该地区的解释评价方法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
简介:摘要:苏里格气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整装性气田,随着我国天然气占比逐渐增加,人们对天然气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常规直井已经不能满足产能需求,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引入使得天然气开发勘探进入一个全新的高产时代。本文通过对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工艺原理简介,结合苏里格气田的地质构造条件,分析水平井钻井的适用性。并且针对水平井钻井过程中难度较大长水平段控制难度进行探讨,从而为水平井钻井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简介:苏里格气田苏20区块主力气层盒8段储集层砂体纵向多期叠置,横向复合连片,非均质性强,给水平井准确入窗和轨迹控制造成了一定困难。通过多年水平井钻井实践,总结出"两阶段、三结合、四对比、五调整"的随钻地质导向技术。从资料收集及整理、标志层确定、精细地层对比、海拔垂深校正和成功入窗的标志判断5方面对入窗地质导向的实施进行了介绍。结合目的层顶底界预测、隔夹层判识、水平井轨迹调整等对水平井水平段控制及储集层钻遇率分析技术进行阐述,并对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在钻井现场应用过程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对气层做出现场快速准确解释,卡准水平井入窗点,实现水平段准确控制,引导钻头在有效储集层中钻进,提高水平井气层钻遇率,保障水平井开发取得良好效果。
简介:对苏里格气田苏东区块JL压裂液延缓交联体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B剂的加量、交联液的pH值、胍胶浓度及压裂基液粘度、交联比、搅拌速度、基液pH值等6个因素对压裂性能的影响机理进行了阐释,确定了A:B=100:(10-12),稀释至50%制得的延缓交联液,交联比=100:(0.3—0.5),在3r/s的地面搅拌速度条件下延缓交联时间为90s~220s为JL延缓交联液的最佳配制条件。优化条件下配制的压裂液延缓交联体系投入现场压裂施工应用后,压裂液在携砂过程中,既不脱砂,摩阻又降到了最大限度,满足了施工泵压要求。试气后地层压力均在26.8MPa以上,产量都超过了6.2×10^4m^3/d,效果显著,达到了对气层改造的目的。表8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