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进行临床探析和效果观察。方法将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30例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和30例原发性帕金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命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在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以双侧肢体对称性肌强直、运动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无认知功能障碍,震颤发生率低,震颤幅度小,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多巴丝肼治疗,对比两组在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以双侧肢体对称性肌强直、运动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无认知功能障碍,震颤发生率低,震颤幅度小,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多巴丝肼治疗,对比两组在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以双侧肢体对称性肌强直、运动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无认知功能障碍,震颤发生率低,震颤幅度小,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
简介: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胶囊(FNZ)致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老年性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相关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情况。结果72例患者均有明显的氟桂利嗪胶囊用药史,且用药时间最短15d,最长1年,48例患者在用药3个月内出现帕金森综合征,多以运动迟缓、肌强直为主,所有患者均能得到对症治疗。结论与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不同的是,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以预防为主,合理有效的对症治疗对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后期的康复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2011年的100例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的病例报告,了解其后期康复治疗情况,从而进行相关分析及总结。结果在100个病例中,72例为多系统萎缩(MSA),其中49例为MSA-C型,23例为MSA-P型。28例为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其中,MSA-C型表现为小脑症状突出,MSA-P型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而PSP的主要表现为躯干僵直、姿势异常、核上性眼球运动障碍。通常来说,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治疗比较困难,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1。结论对于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的后期康复治疗过程中,应鼓励患者进行适量活动,避免使用利尿剂、镇静剂、安眠药等药物,可以采取让患者穿紧身裤和弹力袜并增加钠盐摄入的方式以促进静脉回流。同时应注意防止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出现。
简介:摘要:帕金森又名震颤麻痹,致病因素目前并未有确切的结论,但诸多研究表明,该病与遗传、环境及老化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据调查,约有5~10%帕金森病人会存有家族史,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或是隐性遗传,大部分病人属散发性。环境因素:多数帕金森病人属散发型病例,其中环境毒物因素较为重要,比如与百草枯、鱼藤酮及除草杀虫剂等毒性药物进行频繁接触,可加大帕金森患病风险。但是,吸烟、喝酒、饮用浓茶、咖啡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削弱帕金森患病风险。老化因素:此病易发于60岁以上人群,伴随年龄增长,其体内多巴胺水平降低,当纹状体多巴水平削弱至80%以上才能表现出帕金森症状,一般而言正常神经系统退化、老化并不会引发该病,可见年龄因素仅仅是帕金森发病的“催化剂”。
简介:目的因脑卒中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与帕金森氏病(PD)不同,故本文主要探讨脑卒中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从病史、症状、体征分析,并经颅脑CT和,或MRI确诊为脑卒中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36例。结果全部患者均系中老年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病史,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见,病变性质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病变部位以尾状枝、苍白球、内囊、壳核、中脑等基底节区和,或额叶白质小灶性病变多见。早期应用脑保护剂。活血化淤药物及血小板抑制剂可改善症状,而左旋多巴治疗效果不佳且毒副作用大。结论根据病情及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僵硬、静止性震颤和姿势不稳等。常见的疾病发展模式为隐匿起病、逐渐进展、极少自然缓解。但临床上有一些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病情会发生好转、自然缓解或“治愈”,被称为可逆性帕金森综合征(RP)。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文中将RP归类为12种不同类型:药物性、中毒性、感染性、颅内血管性、脑结构病变相关、颅内压改变相关、内环境失衡性、内脏疾病相关、酒精戒断相关、手术相关、免疫接种性、放射治疗性RP,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帕金森综合征临床诊疗的更多思路,以促进临床医生尽早对帕金森综合征进行合理的鉴别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