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聚居地一年一度的节日盛典,过去常常被视作欢庆娱乐的象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如今被定义为集祭祀祝福、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商品贸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竞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蒙古族除多分布在内蒙古地区以外,还分布于与内蒙古邻近的蒙古国、东北三省、新疆、甘肃等地,甚至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沿岸一带,也有在沿途战争中幸免于难的蒙古族人民。本文选取南北跨维度较大,极具典型性的内蒙与云南作为研究对象,是因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且生活环境、地域习俗、审美模式、思想等都有较大差异。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流程、舞蹈形式、舞蹈内容等做对比,凸显民族团结、民族兴旺的共同体意识,践行以舞育人、以美育人、以思促行、以行践思高尚精神品质,进而最终在联系与交流中发挥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简介:摘要:蒙古族翻译活动历史悠久,蒙汉互译活动及蒙汉互译内容在蒙古族翻译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在促进蒙汉各方面交流、蒙汉文化习俗互通、蒙汉民族融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同历史时期蒙古族进行的蒙汉互译活动、蒙汉互译内容,其目标定位及受众群体也有所区别,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在蒙汉互译内容方面,不同时期蒙汉互译的互译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包含有政治性官方文件翻译、儒家经典著作翻译、蒙汉词典辞书与蒙汉双语教材编撰翻译,以及汉族古典文学作品翻译;在蒙汉互译目标受众群体方面,不同历史时期蒙汉互译的互译目标受众群体也有较大区别,上至蒙古族统治阶级与王公贵族,后又逐渐下移至蒙古族与汉族商贾群体及专门为两个民族间通商贸易往来进行翻译的民间翻译人员群体,最终及至广大蒙古族人民群众以及迁移至蒙古族聚居管辖地域的汉族普通农民群体。
简介:地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汉族文化可以区分为黄河文化、黑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三秦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而且许多兄弟民族也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别是一些跨行政区划、流布甚广的兄弟民族,事实上存在着风格各具的地域音乐文化特色,只是人们以往不甚重视或缺乏研究而已。以蒙古族音乐来说,因地域的不同,各地的蒙古族音乐有着明显的个性。《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一书,便为我们提供了蒙古族地域音乐文化的范例。这部由徐国清、苏赫巴鲁、乌云格日勒编著的《吉林蒙古族民歌及其研究》,除全面地展现了流传在吉林的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歌外,还对这些民歌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此书对蒙古族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介绍,使我们对蒙古族民歌音乐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据史载,这个民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的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公元840年回鹘国崩溃,这个部落的大部分人即向东西迁移,逐渐与蒙古高原上的居民融合。此后,经过长时期的辗转迁徒,蒙古族流布面越来越大,至今我国的四百八十多万(据19...
简介:本文着重采用描写法,通过相互对比勾画了蒙古语族语言虚词体系。探讨了蒙古语族语言某些虚词的来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各亲属语言与蒙古语同源词的特点和各亲属语言虚词借词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各亲属语言的固有虚词与蒙古语在语音上完全相同的只占少数,大部分不是在语音上就是在词义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各亲属语言由于接触的周围环境、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借用虚词也颇具特色:有些借入的词并不是简单地套用,而是与固有词结合起来即在原词或借入的词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的情况下结合起来共同表达一个意义,有些是根据该语言的内部规律被重新组织,适应了该语言的特点;有些被借入的虚词接缀了固有的附加成分后在语音面貌或词义上都不同程度地适应了该语言的规律而成为其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