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昆虫防御体系是昆虫抵抗病原物及原虫入侵的关键。不相容的宿主通常以包裹吞噬的方式消灭病原,这个过程血细胞在入侵原虫的周围形成多层囊胞,包裹颗粒的形成涉及一种或几种血细胞的协作,媒体是细胞分裂素和分子吸附,相关地,原虫则采取不同策略跨越宿主的免疫反应。有些原虫用避免与宿主血细胞接触的方式或以原虫表面特征使免疫反应失效而逃脱被宿主消灭。其它种类原虫甚至在宿主卵期通过注入特异性物质很活跃地打断宿主的防御体系,更有甚者有些原虫可杀灭血细胞或改变其表面吸附能力而阻遏胞囊形成。这些特性在其宿主范围和原虫——宿主共存关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及弓形虫体病的临床治疗。方法采用临床治疗艾滋病合并症的观察治疗。结果9例艾滋病合并结核及弓形虫体感染的患者,采用抗结核治疗(联合正规化疗方案),并给予抗弓形虫体及抗病毒治疗,2例死于治疗过程中。在存活的7例中完成一年正规治疗结核与弓形虫体全部消失,只有1例。3例涂阳患者治疗三个月后阴转,但七个月中断结核治疗,TO治愈而结核未愈。另3例涂阴患者在治疗六个半月后中断治疗,TO治愈。以上7例艾滋病患者均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CD4+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论艾滋病在CD4+T淋巴细胞少于200个/ul时,时常并发结核及弓形虫体病,正确及时的诊断和给予有效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蜡螟幼虫感染模型探讨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胞外酶活性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验性研究方法,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光滑念珠菌71株。采用牛血清蛋白琼脂培养基、卵黄琼脂培养基、羊血琼脂培养基、吐温-80琼脂培养基和三丁酸甘油酯琼脂培养基分别检测光滑念珠菌的天冬氨酰蛋白酶、磷脂酶、溶血素、酯酶和脂肪酶的活性;采用光滑念珠菌ATCC2001不同浓度(1.25×108 CFU/ml、2.50×108 CFU/ml、3.75×108 CFU/ml、5.00×108 CFU/ml)的菌悬液感染蜡螟幼虫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采用蜡螟幼虫组织病理学及病原学分析,确定感染模型构建是否成功;将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配制成LC50浓度,通过注射感染蜡螟幼虫以检测对蜡螟幼虫致病性;采用Spearman检验或Pearson检验分析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胞外酶活性与蜡螟幼虫体内致病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1株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菌,培养2 d后均表现为低溶血活性;培养4 d后均可检测到天冬氨酰蛋白酶,其中有7株(9.86%)、19株(26.76%)、45株(63.38%)分别表现出低、中、高天冬氨酰蛋白酶活性;培养7 d后71株均未检测到磷脂酶、酯酶和脂肪酶活性。光滑念珠菌对蜡螟幼虫LC50= 2.50×108 CFU/ml;实验组蜡螟幼虫,肠道组织病理切片检见真菌孢子,培养后经微生物质谱鉴定为光滑念珠菌,而对照组病理切片及培养均未发现真菌。Spearman检验显示,天冬氨酰蛋白酶活性指数与蜡螟幼虫生存率呈线性正相关(r= 0.7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检验显示,溶血活性指数与蜡螟幼虫生存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r=0.1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中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均有天冬氨酰蛋白酶活性和低溶血活性,无磷脂酶、酯酶和脂肪酶活性。光滑念珠菌天冬氨酰蛋白酶活性与蜡螟幼虫体内致病性呈正相关性。
简介:文献报道了从冬虫夏草(Cs)中同时检出蝙蝠蛾拟青霉(Ph)、中华被毛孢(Hs)和冬虫夏草菌(Os)的多个基因型;Cs的成熟伴有化学成分的改变和僵虫体中Hs竞争性菌落形成能力的下降。同时检验了Cs成熟过程中Os突变基因型生物量的变化。应用Southern杂交检验发现:Cs的成熟伴有Ph和2组Os基因型生物量的显著增加。Os突变基因型ITS片段的EcoRⅠ酶切位点缺失。Southern检验发现:在未成熟Cs中,AT偏倚型菌在子座中的rDNA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在僵虫体中几乎没有;而GC偏倚型菌则相反。随着Cs的成熟,AT型菌在僵虫体中大量增加;GC型菌在子座中逐渐增加,但正向和逆向排列的GC型菌的总量远低于AT型。研究结果表明:Cs的成熟伴有Ph和Os菌的显著增加和几个Os突变基因型菌在Cs子座和僵虫体中差异表达的动态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对Cs子座的萌发和成熟至关重要,为Cs无性世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