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和骨隧道内腱-骨愈合。方法Na2CO3脱胶法对生蚕丝进行脱胶处理,乙酸抽提法获取Ⅰ型胶原,然后使用热交联和冷冻干燥法制备蚕丝-胶原材料。20只12周龄新西兰大白兔(由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对左膝关节使用蚕丝-胶原支架重建ACL。术后4、16周两个时间点随机处死实验动物的一半,每组标本中的5个进行组织学检测,包括关节腔内韧带的组织学检测和骨隧道腱-骨愈合的组织学检测;每组中余下5个标本进行Micro-CT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4周,关节腔内的蚕丝-胶原支架表面可见大量的细胞浸润,细胞排列方向杂乱,细胞周围基质较少,且材料内部细胞浸润较少;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可见细胞浸润,细胞排列较为松散,腱-骨界面可见新生骨组织,骨小梁结构明显;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少,新生骨小梁稀疏,骨体积分数(BV/TV)=(19.36±2.29)%,骨密度(BMD)=(245.04±17.68) mg/cm3。术后16周,关节腔内支架表面和内部均可见大量细胞浸润,细胞呈纤维细胞形态,排列方向较为一致,与支架长轴方向一致,细胞周围基质较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腱蛋白-C(Tenascin-C)表达较4周明显增多;骨道内蚕丝-胶原材料内细胞浸润进一步增多,细胞排列较4周时更为有序,腱-骨界面骨组织趋于成熟,骨组织与支架材料结合更加紧密;Micro-CT显示骨隧道内新生骨较4周明显增多,BV/TV=(39.25±1.51)%(t=16.010,P<0.05),BMD=(400.88±58.32) mg/cm3,组间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t=5.718,P<0.05);16周5例标本测得最大拉力[(43.67±6.52) N],刚度[(9.18±0.76) N/mm],较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拉力(25.87±4.57) N,t=4.994,P<0.05;刚度(4.85±0.84) N/mm,t=8.556,P<0.05]。结论蚕丝-胶原支架用于兔ACL重建,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关节腔内韧带再生,同时能够达到良好的腱-骨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蚕丝蛋白生物敷料双面种植治疗白癜风的效果。方法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皮肤科就诊白癜风稳定期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5~35岁,平均22.30岁),用ReCell®技术将自体皮肤发疱壁制成表皮细胞混悬液,种植于白癜风患者的移植创面与蚕丝蛋白生物敷料面。结果21例白癜风患者的白斑移植部位,7~10 d皮肤创面愈合,均出现程度不等复色。移植1个月后移植部位变红,有轻微色素沉着,边界消失。移植后1、3、6个月复色率分别为81.82%、87.87%、93.35%。移植后6个月3~4级复色率达87.09%,色素恢复稳定且颜色与正常皮肤接近,未见瘢痕等不良反应。结论用ReCell®技术联合蚕丝蛋白生物敷料双面种植方法治疗白癜风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死亡类指标与非计划重返类指标在医疗质量评价上的效果与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某省DRG数据平台31家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共计836 976条病案数据,采用多个死亡类指标(低与中低风险组死亡率、高风险组死亡率、粗死亡率、风险调整死亡率)与非计划重返类指标(31天非计划重返入院率、31天非计划重返手术率)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死亡类指标彼此之间具有相关性,而非计划重返入院率与非计划重返手术率不相关(r=0.305)。非计划重返入院率和低与中低风险组死亡率(r=-0.227)、高风险组死亡率(r=-0.098)、实际死亡率(r=-0.130)、风险调整死亡率(r=0.010)均不相关;且非计划重返手术率和低与中低风险组死亡率(r=0.105)、高风险组死亡率(r=0.030)、实际死亡率(r=-0.004)、风险调整死亡率(r=-0.141)均不相关。结论死亡类指标与非计划重返类指标在实际管理技术层面与评价效果上均不尽相同,两者互为有力补充,可构成理想的质量评价指标组合。在今后应用DRG指标进行医院质量评价时,应予以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