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血液培养阳性率,细菌分布及科室分布进行的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提供更多依据。方法血培养标本用BACTEC905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和DL-96Ⅱ鉴定仪进行鉴定。结果2109例血标本中196例血培养阳性标本分离出细菌19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7株,革兰阳性菌54株,真菌7株。感染率最高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葡萄球菌。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和葡萄球菌是血培养中的主要病原菌,多见于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自动血培养系统与手工配制血培养液进行血液培养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23年2月-2023年6月接收800份血液标本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接受手工配制血液培养、全自动血培养系统培养,分析其培养效率。结果:各菌种的系统培养阳性显像时间均明显短于手工培养;800份血液标本经全自动血培养系统培养后获得83份阳性结果,阳性率为10.38%。各菌种中,大肠埃希菌、念珠菌属、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珠菌等阳性率均明显较高。结论:相比于手工配制血液培养,全自动血培养系统的血液培养效率、效果均更显著,可在临床高效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和血培养阳性时间(TTP)在区分血培养阳性是感染或污染中的应用。方法对该院2015年7月—2016年3月血培养阳性,同时又监测PCT的106份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PCT值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组较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组有显著增高。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值革兰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组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组比较有缩短,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PCT与TTP可作为血培养阳性结果是感染或污染的辅助判别指标,但PCT较TTP更具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厌氧培养和需氧培养在血培养中的应用,分离菌阳性率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200份标本采用自动培养监测系统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并分离菌株。结果共检出27株细菌,阳性率为13.5%,其中需氧培养检测出的细菌20株,阳性检出率为10%,厌氧培养检测出25例,阳性检出率12.5%。细菌检出时间为2~50h,其中2~24h检出细菌22株,24~48h检出细菌6株,48h以后检出细菌2株。结论需氧和厌氧血培养用于菌血症、败血症、脓毒病等病原体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血液标本应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以提高临床细菌的阳性检出率。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对一例送检三瓶血培养,在120h内仅有一瓶仪器报阳并鉴定出胎儿弯曲菌、另外两瓶“阴性瓶”经转种后均有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生长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怎样提高实验室关于血培养检出少见菌及疑难菌的能力。方法:通过革兰染色涂片镜检及郑州安图质谱鉴定仪和法国梅里埃质谱鉴定仪认识胎儿弯曲菌,了解其生长特性,同时关注血培养仪检测原理及细菌生长曲线,对疑似“阴性瓶”进行验证。结果:检出的细菌经过染色及质谱鉴定确认为胎儿弯曲菌,“阴性瓶”中生长的细菌经过确认与报阳瓶中结果一致,这是一例由胎儿弯曲菌感染所引起的菌血症。结论:少见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常常由于细菌生长缓慢导致结果“假阴性”,实验室应当认真慎重对待每一个报阳血瓶及生长曲线,并关注感染病原体,发放出最值得有参考意义的检测报告单。
简介:目的研究人脐血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体外培养扩增,并检测其功能。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离心获得界面细胞,贴壁培养2h,获得悬浮单个核细胞,体外以重组人白介素-1、重组人白介素-2、γ-干扰素和CD3抗体诱导培养15d。在CIK发育过程中,在光镜下观察其生长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表型。采用MTT法检测CIK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结果CIK前3d细胞扩增不明显,在培养4d后,细胞增殖,呈团,可观察到不规则形的细胞.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少、胞核大、圆.有时可观察到细胞分裂相。培养12d后CIK细胞高表达CD3^+CD56^+,CD3^+CD8^+细胞缓慢增长,CD3、CD4细胞有所增加,在d7之后有所下降,CD3^+细胞维持高水平且变化不明显。CIK细胞对2种来源于不同组织的肿瘤细胞均产生了明显的杀伤性。结论人脐血经重组人白介素-1、重组人白介素-2、γ-干扰素和CD3抗体体外诱导培养,能诱导出CIK,并对恶性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评价国内外预防血培养标本污染的最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内关于预防静脉血液标本污染的证据,包括指南(BPG)、最佳实践信息册(BPIS)、证据总结(ES)、推荐实践(RP)及系统评价(SR)。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9年3月27日。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循证指南1篇,以专家共识为基础的指南4篇,证据总结1篇,最佳实践推荐1篇,系统评价6篇。最佳证据包括采血人员、采血时间、皮肤消毒、采血途径、采血部位、标本注入、无菌手套、标本转运等。结论护理部应与检验科合作,加强对于护理人员静脉血培养标本采集相关知识的教育,在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时,要注意采血时间,采血过程中要使用无菌手套,正确进行皮肤消毒,选择合适的采血途径、部位,采血完成后要及时转运血标本,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血培养阳性率偏低进行分析,从而增强病原菌检出率。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院11556瓶血液标本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来自住院病人。结果:11556瓶标本(其中儿童瓶4272瓶),阳性414瓶(需氧+厌氧阳性242瓶;厌氧瓶阳性40瓶;需氧阳性64瓶;儿童瓶阳性68瓶),阳性率为3.58% 。分析:血培养阳性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包括采集过程中的消毒不彻底、采血时间不当、采血量不足,标本处理和运输不及时以及培养条件不足。此外,患者在采血前或采血过程中使用抗生素,也会影响培养结果。通过改进这些方面的措施,可以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增强病原菌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通过优化血培养工作流程的方式是否可以缩短菌血症标本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阳性报警到审核时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和标本周转时间(TAT)。方法本实验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收集的阳性血培养标本进行阶段性分析研究。本研究中的传统流程阶段(2014年),共纳入分析阳性血培养标本502瓶;流程优化第一阶段(2016年),较传统流程阶段延长了工作人员在岗时间至22:00,共纳入分析阳性血培养标本976瓶;流程优化第二阶段(2018年),较流程优化第一阶段增加了质谱快速鉴定流程,共纳入阳性血培养标本1 029瓶;流程优化第三阶段(2020年),较流程优化第二阶段引入新型VIRTUO BACT/ALERT血培养系统。比较不同阶段中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血培养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和标本周转时间的差异。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在传统流程阶段(2014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为55.70(47.35,68.45)h;流程优化第一阶段(2016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为47.25(33.88,59.96)h,流程优化第一阶段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流程阶段(Z=‒10.734,P<0.001);流程优化第二阶段(2018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为47.18(36.41,59.40)h,在17:00之前12.18%革兰阴性杆菌的初步鉴定结果可以在审核前回报临床;流程优化第三阶段(2020年),原有BACT/ALERT 3D系统的血培养标本TTP为39.56(21.52,62.65)h,TAT为78.16(64.68,99.72)h;新型VIRTUO BACT/ALERT系统的血培养标本TTP为37.03(21.08,58.22)h,TAT为73.41(62.88,89.48)h,VIRTUO BACT/ALERT系统较BACT/ALERT 3D系统的TTP明显缩短(Z=‒2.273,P=0.023);VIRTUO BACT/ALERT系统较BACT/ALERT 3D系统的TAT明显缩短(Z=‒4.040,P<0.001)。结论通过对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工作流程进行多方面、多措施的持续改进,可缩短血培养中各阶段的处理时间,使临床获得受益。